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南

娄底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7:01:30 来源:娄底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28次

2004年,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与时俱进、后发赶超"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精心运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国民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发展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发展加快。据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GDP为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32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94.08亿元,增长10.5%。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加快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3:44.6:35.1,与上年比较,第三产业比重下降4.3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9和2.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7124元,比上年增加1490元,增长13.1%。

"三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工业化步伐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加快1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6%,推动经济增长7.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2%,增幅居全省第一,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5.6%,比上年提高39.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75亿元,增长1.58倍,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71家。加工企业产销两旺,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9.1亿元,增长22%。重点加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丰华实业、星剑药业、湘中农科等5家市级龙头企业晋级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全市省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以全市15家省、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各类开发大户,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共联结基地90万亩,带动农户30万户。开发区建设、大型工业项目、政府迁址等带动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全市城市化水平达29.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上划中央"两税"4.81亿元,增长57.9%。财政支出重点突出,工资、社保、支农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5亿元,增长23.4%。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内新增就业3.21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5%。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04年,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优化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了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投资项目全程代理服务中心,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全方位服务。开展了优化经济环境的两学习再教育活动,对市直68个单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公开承诺兑现情况进行了检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措施,市县两级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纳入了"三个文明"建设考核范围,全市还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市本级取消各类文件71份,市政府依法审议,明确行政执法主体单位66个,取消价格调节基金项目4个。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解决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全年查处破坏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及案件数千起。全市经济发展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

物价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9.6%,提高5.0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4.1%,提高2.5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等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煤、电、油、气和运力紧张的矛盾逐渐显现,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

农业生产加速发展。在政策、市场、天气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好形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7亿元(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上年增长9.5%,其中农业产值37.7亿元,增长16.9%,牧业产值41.9亿元,增长4.1%。

种植业全面丰收。在国家支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引导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全市粮食生产一举扭转近5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实现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6.53千公顷,增长6.8%,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85.91千公顷,增长14.1%,而优质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7.85千公顷,增长41.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27千公顷,增长1.9%,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药材,全年药材种植面积10.57千公顷,增长15%。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畜牧业稳步发展。在市场价格和效益的拉动下,农户发展养殖业的势头强劲。大户养殖特别是大户养猪得到长足发展,全市现有养猪专业大户18566户,同比增加17.2%,其中1000头以上的51户,形成了养猪专业村105个。肉牛养殖走上规模化,全市养牛大户已达2129户,其中饲养50头以上黄母牛的专业户达126户,同比增加26%。涟源市白马、枫坪等乡镇的养牛专业村迅速发展,全市已发展肉牛养殖专业示范村50多个。2004年,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1.9亿元,比上年增长4.1%。除家禽外,主要畜产品出、存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加强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1.46亿元、劳动工日3684万个,完成土石方2678万立方米,分别为年度计划的122%、102%和103%。二是加快了地方电力农网改造。新化、涟源两县市共完成投资6921万元。三是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4平方公里。四是狠抓造林绿化。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6.3千公顷,增长19.9%,其中退耕还林16千公顷。造林绿化工作在全省各类抽查中名列前茅。五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全年推广农机新机具7000余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双峰县被省里确定为2004年省级农业机械化购置补贴项目实施县。六是促进气象事业发展。气象部门多方争取资金,添置了专用仪器设备,改善了工作条件,为农业生产和防灾抗灾工作提供了准确的预测预报服务。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99亿元,比上年增加0.11亿元。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产业项目开发、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减少低收入人口1.5万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能力有所增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2亿元,增长3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2.3亿元,增长4.0%;重工业73.9亿元,增长35.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5亿元,增长46.6%,股份制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3.8%。新产品产值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全年实现产值39.5亿元,增长5.5倍。

工业企业盈利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5.1亿元,比上年增长72.7%,其中实现利润12.8亿元,增长1.58倍。亏损企业由上年的58家减少至44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也由上年的0.78亿减少至0.59亿元。效益提高的同时,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21.8亿元,增长59.9%,产品销售率达99.4%。

建筑业稳步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下,全市建筑业继续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3.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在全部建筑业企业中,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99家,实现利税2.2亿元,增长0.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8.71万平方米,下降5.2%,竣工面积163.9万平方米,增长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在重点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等的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7.3亿元,增长24.4%;农村投资15.9亿元,增长2.2%。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28.5亿元,增长1.4倍;更新改造投资40.9亿元,下降5.6%;房地产开发投资5.3亿元,增长33.2%。地方项目投资65.3亿元,增长10.7%,中央项目投资27.9亿元,增长48.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4年,全市累计争取国家、省各类建设资金2.88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亿多元。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涟钢200万吨热轧薄板、冷钢扩改一期工程、双峰海螺水泥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涟钢150万吨冷轧薄板、金电2*60万千瓦机组已开工建设,县乡公路改造、城乡电网改造步伐加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全年施工项目45个,完成投资6.7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1.7亿元,增长1.1倍。扩建城市道路6.9公里,扩建面积18.9万平方米,铺设城市排水管道0.8公里。同时加强了广场、公园、步行街建设,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0.5亿元、54.5亿元、22.3亿元,除一产业略下降外,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7.9%和38.5%。工业投入力度不减,全年完成投资54.2亿元,增长27.5%,工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70.1%。第三产业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增幅高于二产业10.6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房地产、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投入增加,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正发展成为我市新兴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与设施:炼钢100万吨,水泥110万吨,原煤17万吨,焦炭35万吨;新建公路357公里,改建公路208公里;城市供水0.1万吨/日;新增高等学校学生席位2600名,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5500名,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据交通部门抽样推算,2004年,全社会公路和水路货运周转量46.9亿吨公里,增长36.7%,客运周转量18.2亿人公里,增长19.7%。年末全社会拥有汽车3.2万辆,其中载货汽车2.1万辆,载客汽车0.44万辆;拥有民用运输船舶463艘,其中客船10艘,货船453艘。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9亿元,增长17.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亿元,与上年持平;电信业务总量8.9亿元,增长20.3%。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28.5万门。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7.9万户,增长11.3%,固定电话普及率11.9台/百人,比上年提高1.3台/百人。移动电话用户48.24万户,增长16.6%,移动电话普及率大为提高。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商贸物流繁荣活跃。全市消费品市场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兴业态不断发展,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入,零售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54.8亿元,增长13.9%;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增速加快,全年零售额30.4亿元,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额77.1亿元,增长13.4%;餐饮业零售额7.6亿元,增长10.2%。新增了明珠商业街、九亿步行街、金海名店等新的经营网点,亿元以上商品市场新增3个,达到9个。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全市进出口总额为349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倍,其中出口10928万美元,增长1.31倍,进口24047万美元,增长2.56倍。

招商引资又有新突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977万美元,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6939万美元,增长10.9%。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全年合同引进项目28个,其中工业项目25个,引资达11.4亿元。

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4年市委政府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明确提出了打造湘中旅游板块的战略构想,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共接待旅游人数285万人次,增长22%。新批国内旅行社5家、国际旅行社1家。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和游路不断改善。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一是各项存款稳步增长,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成为拉动存款增长的主要动力。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2.1亿元,比年初增长1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4.8亿元,增长15.6%;企业存款余额39.8亿元,增长19.7%。二是新增贷款总量适当,支持重点突出。

2004年,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既控制了信贷的过快增长,又作到了松紧有度,有保有压,投放重点突出。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基本建设和个人消费上。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9.9亿元,增长8.0%。其中农业贷款增加3.68亿元,同比增长10.5%%,支持了"三农"的进一步发展;短期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1.44亿元,增长4.7%,满足了工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基本建设及技改贷款增加8.28亿元,增长56.1%,支持了涟钢薄板、金电扩建、公路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个人消费贷款增加1.13亿元,增长31.9%,支持了住房、汽车等消费的发展。以上四项合计增加贷款14.53亿元,占全部本外币新增贷款的75.5%。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贷款增幅的提高和贷款结构的改善,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证券业发展势头不减。保险业保险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险种更加丰富。2004年,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财产险收入1.14亿元,增长17.3%,人身险收入4.67亿元,增长24.7%。保险机构累计赔款、给付1.31亿元,增长21.5%。较好地发挥了灾害事故"减震器"的作用。证券业有较快发展。泰阳证券公司娄底营业部全年股票、基金、债券成交量39亿元,日平均成交量1477万元,比上年日均成交量增加310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56个,其中31个列入国家、省级计划。涟源市的"水稻丰产工程"列入"十五"国家重大专项计划,涟钢的"CPS产品表面质量研究"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成为全省24个重大专项计划之一,改写了我市多年来在全省重要科技计划中榜上无名的历史。同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全市累计申请专利194件,同比增长30%,在全省位居第五。锡矿山的"锑白新工艺新型炉研究"等3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农科所的"10%抛秧灵研制应用"、市气象局的"中药材农业气候生态及产业化研究"等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省获奖项目达到五年来的最好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倍,上缴税金2.78亿元,增长1.9倍,实现利润3.9亿元,增长2.9倍。由省科技厅授牌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3家,比上年增加4家。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高等教育发展更是取得突破。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全年招生5324人,比上年增长30%,在校学生达11537人,增长39.1%。娄底师专成功升办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与上年持平,小学生升初中的比率达99.6%,提高0.9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5%,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1%,分别比上年降低0.05和1.2个百分点。由于中小学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中小学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呈下降趋势。2004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16所,减少2所,招生10.76万人,减少11.9%,在校学生33.5万人,减少2.4%;普通小学1210所,比上年减少133所,招生5.19万人,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30.25万人,减少6.9%。

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拥有中等职业学校43所,增加1所,招生2.41万人,增长11.1%,在校学生3.75万人,与上年持平;拥有高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招生1600人,增长30%。拥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42个,增加5个,在校学生4.84万人,增长4.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艺术喜获丰收,"三湘群星奖"和"三湘蒲公英奖"共获5金3银,总分与长沙、岳阳并列第一,并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四个组织奖的市州;在全省选拔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的17件作品中,我市2件作品获奖;"芙蓉奖"和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的作品实现零的突破。广场文化精彩纷呈,全市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90次,观众达60万人次。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有力,网吧专项整治、"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工作成效显著。文化产业跃上新台阶,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馆藏图书73.7万册。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3.9%;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3.2万户。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8个,卫生机构床位7415张,卫生技术人员13324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4845人,注册护士2832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妇幼卫生机构6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1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拥有床位1788张。除乡镇卫生院机构和床位数略有减少外,其他卫生机构、床位、人员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市卫生领域加强了公共卫生项目建设,5个疾控中心、5个传染病区建设项目、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均已竣工。加强了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和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1枚;参加国家级运动会获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1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金牌44枚,银牌63枚,铜牌47枚。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全市群众体育社团达到15个,比上年增加2个。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合格率为99.0%,其中优秀率30%,良好率84%。

十、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40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9.54万人,占总人口的29.5%,乡村人口285.56万人,占总人口的70.5%;男性人口211.19万人,女性人口193.9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9:100;全市人口出生率12.8‰,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6.0‰。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治理了一大批污染源;启动环保污染治理资金1500万元投入12个污染治理项目。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50余次,检查企业400余家,检查环保设施600余套。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生态敏感区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查处力度,共检查大小企业218家,取缔不法矿业单位73家,限期整改16家。开展综合整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5个;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51.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40.8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工业废气处理率6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1%,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在岗职工工资大幅增长。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21.83万人,比上年减少2.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8.41亿元,增长16.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3010元,增长18.3%。年末离岗职工达5.99万人,接近在岗职工的三分之一。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0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958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84元,增长16.3%,其中工资性收入1037元,增长7.1%,家庭经营收入1025元,增长2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元,增长16.2%。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发生新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96元,增长11.2%。其中交通和通信支出533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17元,分别增长16.7%和4.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9%;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5.6台,空调器54.5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7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68元,增长11.6%,其中衣着支出80元,交通通信支出100元,分别增长10.8%和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8.3%;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39台,电话机42台,移动电话18台;人均住房面积31.5平方米,减少0.7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泥土住房占91.9%,上升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21.73万人,增长5.4%,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9.44万人,增长11.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4.1万人,增长9.2%。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GDP及各产业增加值或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