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南

邵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5:25:29 来源: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47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严重干旱、电力紧张等多种不利影响,坚持两手抓,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安定和谐、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5.63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2.4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14.2%和11.0%。人均GDP为3910元,增长8.9%。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0.05:28.86:41.09,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下降1.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0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向良性方向迈进。

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6.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4%,衣着类下降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4.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升13.8%,交通和通信下降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价格下降1.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9%;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6.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6.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6%。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2003年全市有249家国有企业启动改制,完成78家,其中市本级启动86家,完成28家。通过改制,全市盘活存量资产10.7亿元,吸纳民间资本16亿元投入企业扩改。特别是三一重工、金六福酒业、东信棉业、安徽扬子、浙江合力、北京多元、湖南星沙等一批知名企业进驻我市,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经营模式,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积极推进各类事业单位改革。市直有21家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试点,34家转为企业的单位正着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部分企业亏损仍然严重;财政困难状况依然没有缓解;农民增收缓慢,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还非常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依旧非常繁重。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平稳。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90亿元,增长3.1%,其中农业增长1.0%,林业增长17.7%,牧业增长2.8%,渔业基本持平。

全年主要农产品中,粮食总产量262.61万吨,比上年减少3.2%;油料10.25万吨,减少3.3%;水果53.95万吨,减少7.9%,其中柑桔橙22.37万吨,增长31.1%;烤烟6520吨,减少9.9%;茶叶3006吨,减少7.3%。养殖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出栏肉猪726.59万头,增长4.3%;出售和自宰牛33.26万头,增长13.3%;出栏羊39.23万只,增长2.9%;出笼兔17.69万只,减少5.6%;出笼家禽4535万羽,增长4.7%。全年水产品产量7.12万吨,增长2.2%。年末牲猪存栏463.82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5%;存栏牛83.81万头,其中乳牛10238头;存栏羊43.23万只;全年牛奶总产量2.19万吨,增长41.9%。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种植业突出粮食作物的优化和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养殖业重点抓了品种改良和名特水产的发展。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18.75千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为36.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三元杂交猪比重占47.1%,提高3个百分点。发展药材25.98千公顷,增长24.3%;蔬菜种植面积73.34千公顷,增长10.4%,其中蔬菜大棚达到1.26万个。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93公顷,增长17%。

农村"一加三"工程成效显著。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45家,比上年增加229家。完成工程造林38.63千公顷,创我市历史之最。全市1216座小型水库改制工作基本完成,盘活水利资产2.82亿元。新建沼气池4.19万口,建设沼气示范村143个、2.2万户。小水电建设新开工92处,装机16万千瓦,完成投资4.8亿元。全省退耕还林、水利建设和改制、沼气建设三个现场会都在我市召开,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被国家水利部向全国推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全市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7%。由于受严重旱灾的影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为254.1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77.56千公顷,减少3.4%。农业机械总动力202.75万千瓦,减少0.59%;农用运输车拥有量0.93万辆,减少13.1%;机械化耕作面积241.09千公顷,减少1.12%;排灌动力机械42.87万千瓦,增长3.88%;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35.75万千瓦,增长1.59%。通电话村5552个,比上年增加6个,通汽车村5434个,增加132个,通电村5632个,减少18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2.62亿元,增长11.8%。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18.2%;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35.60亿元,增长7.5%。

规模工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30亿元,增长14.3%;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7亿元,增长13.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89亿元,增长10.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6.05亿元,增长22.2%;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0.34亿元,增长34.6%;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07亿元,增长25.4%。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3.43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59亿元,分别增长23.6%和12.8%。工业产品产销率为100.44%。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166.4万吨,增长6.1%;木材5.46万立方米,下降44.5%;混配合饲料9.76万吨,下降8.6%;糖果2.43万吨,增长2.2倍;罐头2.12万吨,增长1.34倍;乳制品1.93万吨,增长80.4%;饮料酒2.73万吨,增长93.6%;服装4.93万件,增长36.6%;人造板18.4万立方米,增长26.0%;机制纸18.1万吨,增长31.2%;化学纤维0.6万吨,下降3.7%;塑料制品1.06万吨,下降9.4%;水泥171.23万吨,增长15%;铝材0.71万吨,增长1.48倍;平板玻璃69.45万重量箱,增长63.9%;液压元件3.44万件,增长13.9%;汽车1070辆,下降33.3%;水轮发电机组11.94万千瓦,增长34.6%;印刷机械53吨,下降88.4%;发电量10.23亿千瓦时,增长4.1%;供电量24.41亿千瓦时,增长10.4%。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418户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44亿元,增长47.5%。盈利企业盈利额2.03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0.95亿元,实现净利润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2.53%,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为历年来最好水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规模以下工业全年完成总产值96.03亿元,增长9.85%,其中各类企业完成28.14亿元,增长17.05%,个体经济完成67.90亿元,增长7.12%。

建筑业发展速度较快。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82亿元,增长2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9.76亿元(不含跨区项目),增长32.0%,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37.43亿元,增长50.8%,集体投资9.09亿元,增长23.3%,个体投资23.24亿元,增长12.4%。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2.39亿元,增长50.4%,更新改造投资7.88亿元,增长28.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60亿元,增长97.2%。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在建30个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6.19亿元,为年计划的101%。洛湛铁路邵永段新建工程竣工、邵阳火车南站及魏源广场竣工投用、潭邵高速公路东连结线正式通车、邵怀高速坼迁完成并开工建设、煤气5.4万立方气柜顺利建成。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2003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为16.24万辆,其中个人拥有8.5万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0720万人,增长0.47%,客运周转量51.76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3113万吨,增长11.46%,货运周转量58.63亿吨公里;铁路完成客运量117.32万人次,下降19.6%,完成货运量82.36万吨,增长26.7%;水运完成客运量119.5万人,下降4.05%,周转量1311万人公里,下降7.27%,完成货运量372万吨,下降13.06%,周转量5662万吨公里,下降20.72%。

城市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156辆,其中市区294辆;拥有出租汽车1911辆,其中市区899辆。

邮电通信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99亿元,增长19.9%。全市年末拥有电话装机容量93.8万门,增长5.8%;电话用户达71.68万户,增长13.9%,其中农村电话用户38.9万户,增长39.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现代通讯意识增强,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49.5万户,增长16.3%。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2.37万户,增长36.5%。

旅游基础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产业取得长足进步。2003年全市继续围绕"打造三山品牌,培育新兴产业"战略,努力改善旅游形象,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星级宾馆13家,年内新增1家,拥有旅行社17家,年内新增6家。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43.67万人次,同比增长47.8%,实现旅游总收入13.07亿元,增长21.2%。由于"非典"影响,入境旅游者大幅度减少,全年仅接待200余人次。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6亿元,增长9.92%。其中城市零售额27.81亿元,增长5.86%,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72.45亿元,增长1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业零售额9.23亿元,增长10.24%,批零贸易业零售额90.8亿元,增长9.84%。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022万美元,增长155.2%,其中出口2780万美元,增长85.6%。年内先后组织了"西洽会"和"深洽会"二次大型招商会;新批三资企业26家,实际利用外资4550万美元,增长30%;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8.86亿元,增长151.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5.65亿元,剔除隆回烟厂关闭、屠宰税取消等政策性因素,同口径比较增长15.4%,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96亿元,增长15.3%,完成上划两税收入3.70亿元,增长15.8%;全年财政支出31.3亿元,增长12.6%。

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贷款投放显得不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5.74亿元,比年初增加51.04亿元,增长20.9%。其中企业存款32.71亿元,增长29.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2.24亿元,增长17.75%。各项贷款余额137.72亿元,比年初增加14.48亿元,增长11.7%。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新增4.29亿元,商业贷款减少1.13亿元,工业贷款减少0.52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4.2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增加0.69亿元。存贷款比为46.6%,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

现金回笼及支付正常。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99.86亿元,现金支出1170.71亿元,净回笼现金29.15亿元,比去年多回笼0.87亿元。

开展维护金融债权专项活动,共清收不良贷款本息4.3亿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公民投保意识增强。有7家保险公司入驻邵阳,比上年新增1家。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6.93亿元,增长20.3%,其中财产险1.04亿元,人寿险5.89亿元,分别增长1.8%、24.3%;全年赔付额为1.65亿元,增长1.01%。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投入有所增加,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末,全市拥有科技人员1.75万人。安排科技活动经费892万元;获得科技成果22项,有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3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全市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0.68亿元,增长45%。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34件,增长4.7%;授权专利11件。技术市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48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5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和20.3%;通过技术市场转让科技成果8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有六所中学晋升为省级重点中学,3所职业中专晋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邵阳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邵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成功,邵阳医专申办进展顺利。邵阳学院招生4478人,在校学生达10456人,分别增长36.9%和19.5%。全市共有中等专业(职业)学校38所,在校学生29338人;普通中学562所,在校学生56.63万人;小学2425所,在校学生53.25万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专任教师2.61万人,其中具有小学一级职称以上教师1.16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68万人,其中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以上教师1.24万人。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祁剧《黄忠带箭》获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花鼓戏《翠竹青青》获全国曹禺杯比赛二等奖,祁剧《梦神记》获全省首届艺术节银奖;在全省"三湘群英奖"和"三湘蒲公英奖"竞赛活动中获金奖2个,银奖5个,铜奖1个。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馆藏书量达134万册;文化馆13个;艺术表演观众人数达5.6万人次。书刊、音像市场整顿成效明显,收缴非法黄色书刊39.2万册,收缴非法黄色音像带27.3万合。拥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综合覆盖率60%。拥有电视台1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1座,全市电视覆盖率为8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疾病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30个,卫生人员1.81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5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09万张,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1.32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49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县(市)均已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疾病的防治,各类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下降。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沉着应对,处变不惊,有效地控制了非典型肺炎的输入和传播。积极开展卫生扶贫工作,香港健康快车医疗队免费为全市174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成功施行了复明手术。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成绩突出。2003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1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群众体育活动人口为276万人,占总人口37.7%,体育达标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的93%。

十、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建立了10个环保监测站,监测人员104人。建成4个省级自然环境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为30.4千公顷。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2个,投资额468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3个,市区噪声达标面积18.3平方公路。工业废水排放量7432万吨,处理排放达标率为77.7%,回收率为32.3%;工业废气处理率为90%。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为66.3%,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62.5%。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年末全市人口数为731.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9万人,出生率为11.54‰,死亡率为5.43‰,自然增长率6.11‰,较上年下降0.3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6元,增长8.2%,城镇人均消费支出5160元,增长3.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1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增长5.1%,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963元,增长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9.78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28平方米。城市气化率、饮用水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全市煤气供应总量895.7万立方米,增长25.7%,用煤气人口6.9万人;液化气供应总量2.62万吨,用气人口60.89万人。全市自来水供应总量16644万吨,增长7.5%,自来水用水人口118.74万人,增长9.7%。全市园林绿地面积1546公顷,增长5.6%,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933公顷,增长8.5%,市区绿化覆盖率为18.75%。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全市参加"三项"保险的总人数为95.13万人,增长2.4%,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40.13万人,增长2.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7.30万人,增长4.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70万人,增长0.2%。全年共征收企业养老保险基金2.53亿元,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32亿元。年内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其中实现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2.85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4%。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0.7万人,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6633万元。全市建立城镇社区服务机构490个;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268张;福利机构收养各类人员1931人;发行福利彩票募集社会福利资金2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款651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GDP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