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南

湘潭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5:08:11 来源:湘潭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20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工作重点,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续高温和电力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从恢复增长步入新的一轮加速增长平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步入新的一轮加速增长期。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是自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6.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22.1亿元,增长10.5%。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85.8亿元,同比增长1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23家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9.58亿元,增长39.1%;完成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5.63亿元,增长31.5%;“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商品率达66.8%。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为38.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7.6%提高到9.3%。全年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4.8亿元,同比增长27.3%,占GDP比重达到16.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58.7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6%。

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化。全年有26户中小企业进入产权制度改革程序,其中20户已完成,3户基本完成。完成和基本完成的23户企业已解除职工劳动合同8200多人,支付职工安置费1.4亿多元,收回欠交的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2200多万元,化解企业债务包袱5.1亿多元。年内市煤气公司与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湘潭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作。

园区经济来势较好。全市7个工业园区现有入园企业233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6倍;实现利税1.28亿元,增长4.6倍。

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6.0%,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106.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6.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1%;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2.8%。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全年粮食总产132.7万吨,增长0.4%;油料8298吨,增长5.3%;烟叶609吨,增长3%;大豆3777吨,增长11.5%;蔬菜105.2万吨,增长11.7%;出栏肉猪456.17万头,增长3.9%;出笼家禽1036.7万羽,增长3.6%;出栏牛6400头,增长4.9%;出栏羊6.4万只,增长11.4%;禽蛋2.85万吨,增长3.6%;水产品6.34万吨,增长3.9%;奶牛983头,产奶2312吨。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方面:优质稻种植137万亩,占水稻种植比重达53.6%;水果、蔬菜、湘莲、花卉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比上年增加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万亩;完成长防林新造、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面积1.9万亩。养殖业方面: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数已占出栏总数的57%,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瘦肉型猪占出栏总数的比重为62.8%,提高3.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6.8%,高出全国20多个百分点。

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生猪、奶牛、山羊养殖基地和网箱养鱼基地,建立了30余个安全肉供应基地,建立或正在建立15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面积为34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2.9亿元,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31.3亿元,增长7.9%;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7.7%。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啤酒7.3万吨,增长15.2%;皮革1332.4万平方米,增长18.1%;颜料18222吨,增长6.9%;卫生陶瓷1.38万吨,增长74.3%;高速线材168.3万吨,增长5.7%;铁合金12.3万吨,增长7%;工业锅炉1183蒸吨,增长77.6%;压路机112台,增长36.6%;微型汽车5832辆,增长4.5倍;交流电机160.7万千瓦,增长38.1%;工矿机车353辆,增长2倍;氟化盐8.2万吨,增长8.2%;电解二氧化锰3.5万吨,增长7%;发电量39亿千瓦时,增长29.1%。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54.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7亿元,增长17%。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16家,实现利润8157万元,增长46.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7.3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2.4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84亿元,同比增长32.2%。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59.47亿元,增长46.9%;集体经济投资13.9亿元,增长9.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6.4亿元,增长10.8%。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1.1亿元,增长50.7%;技术改造投资24.7亿元,增长41.9%;房地产开发投资11.9亿元,增长46.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突出打造新的城市中心区,人民大厦、湘潭大剧院基本建成,广电中心、地下商业城、湖湘广场、湖湘公园及中心区在内的8条道路的建设进展顺利。北二环路、吉安路、书院西路、熙春路、霞光东路等城市干道全部竣工通车。河西污水处理厂、自来水一水厂搬迁、双马垃圾消纳场一期、齐白石艺术中心和白石公园等项目已竣工或基本竣工。

工业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4.7亿元,同比增长41.9%。

五、国内贸易

商品销售市场活跃。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城市市场64.97亿元,增长11%;农村市场25.3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4亿元,增长11.8%;餐饮业14.9亿元,增长9.2%;其他行业4亿元,增长3.5%。分经济性质看,民营经济零售额80.3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88.9%,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进口1.3亿美元,增长22.8%;出口1.77亿美元,增长61.2%。出口商品结构逐步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增幅均在50%以上。全年新增进出口企业31家,其中有8家当年实现了自营出口。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8个,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倍;实际到位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11亿美元,增长84.8%。

旅游业平稳增长。由于下半年城市运动会在长沙的举办和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举办,冲淡了非典对我市旅游市场的影响,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401.1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76亿元,增长14.9%。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有新突破。全年共完成货物周转量12.39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8.42亿人公里。全市公路里程2716.83公里,比上年新增11.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54公里。年末公路综合好路率达70.68%。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全年完成投资4.2亿元,潭邵高速公路湘潭连接线建成通车,韶山环线改建工程建成通车,潭邵高速公路湘乡连接线已开工。县乡公路改造全面开工,完成投资2005万元。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1.6亿元。年末住宅电话用户51.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3.2万户,电话普及率为17.45部/百人。。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5.82亿元,新增33.61亿元,同比多增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4.81亿元,新增8.7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182.73亿元,新增23.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0.38亿元,新增24.17亿元,同比多增13亿元。金融机构对商业和农业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年内商业贷款新增1.41亿元,农业贷款新增6.18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市级保险公司9家,其中4家经营财产保险,5家经营人寿保险。全年保费收入7.08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全年保险赔付给付1.2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成绩显著,高新技术产业渐成规模。全年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专利申请量达467件。全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8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8亿元,增长26.5%。科普力度加大,“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民营科技企业稳步发展,全年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完成18.25亿元,增长65%。

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保持全省先进水平,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到96.52%,超过近三年最高水平;普通高考平均成绩居全省第三位;向普通高校输送新生9948人,创近十五年来历史新高。18周岁同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21.5%。“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3%,初中入学率达到99.85%,均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教育资源重组取得显著进展,全市撤并农村中小学120所,小学教学点45个。教育资源扩大优质化,2003年东山中学挂牌为省重点中学,我市省重点中学达到8所,每万人拥有省重点中学数居全省第一。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5.5%。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消除和改造中小学危房4.45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比例下降至2.5%。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成绩突出,年培训剩余劳动力5.5万人。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在校学生达6万余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市直专业文艺团体创作排练了大型音乐剧、大型歌舞节目,在城乡巡回演出140余场。组织全市群众性文艺创作和少儿创作活动,组织开展了“湘潭市广场文化暨社区文化展示”活动。文化展览活动活跃。全年举办大型展览7个,参观人数近50万人。各级图书馆组织了各类读书活动。地下文物保护取得新成果,全年发掘古墓葬7座,出土文物15件,关圣殿、鲁班殿与望衡亭的维修与开发已纳入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文化基本建设进展顺利,齐白石文化艺术中心如期竣工,湘潭县新文化馆已落成投入使用,新博物馆建设已经启动。文化市场管理严而有序。

广播电视发展迈出可喜步伐。电视频道对节目进行了全面改版,推出了一些新的栏目。湘潭电台对新闻、交通两个频道实行资源整合,改为湘潭电台新闻交通频道,新开播了湘潭电台968音乐之声节目。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广电中心正式开工兴建,电视网络多功能开发稳步发展,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近4000户,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面实施。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88个,卫生技术人员10689人,其中医生4923人。卫生机构床位7890张。全年共接诊病人484万人次。传染病发病率为127.07/10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度城区92.3%,农村86.1%;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5/10万以下,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20‰以内。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医学科研立项24项,通过科研成果鉴定验收10项。无偿献血工作名列全省第一,全年无偿献血9000人次,无偿献血率达100%,成分输血比率过88.8%。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共承办全国足球甲A联赛主场比赛14场,被中国足协评为文明赛区;成功承办全国五城会男足比赛和第一届“韶山杯”大学生足球赛。以“出人才、出成绩”为目标的业余训练成绩显著,获全省青少年比赛第三名。以“锻炼身体、远离疾病”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34%。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据市公安局统计,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2.0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45.6万人,女性人口136.43万人;农业人口201.98万人,非农业人口80.0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8‰,下降0.6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2.1‰,比上年下降0.45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66%,多孩率和意外妊娠率均控制在0.87%。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力度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改善,出生性别比为108.93:100(男:女)。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统计,2003年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7671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3166元,同比增长7.5%,增速为近年来最高。牲猪价格创近几年新高,农民通过养猪增收是2003年湘潭市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3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为19.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06万人(不含医保托管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5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6.35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两个确保”目标全面实现。年末,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7.9万人。全市有社会福利院4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262项,拒批20项,建设审批度为100%。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3.88%,城区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