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南

湘潭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5:04:05 来源:湘潭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23次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经济呈现明显好转: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据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32.45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106.36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95.04亿,增长11.2%。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少数企业职工生活困难,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市围绕“调结构、增收入、保稳定”的总体目标狠抓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5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全年粮食总产量138.5万吨,在播种面积调减的情况下,仍增长0.1%;油料6651吨,增长12.1%;烟叶468吨,增长12.8%;茶叶1134吨,增长5.2%;水果13964吨,增长1.4%;出栏肉猪385.3万头,增长4.2%;水产品总产量5.6吨,增长2.4%。

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加速。全年推广中高档优质稻121.6万亩,占全年稻谷播种面积的47.5%。全市良良猪和三元杂交猪饲养量达250万头,占全市生猪饲养总量44.8%。非主宗农产品突出了发展名优特新,全市湘莲种值面积3.8万亩,比上年增长5%;订单蔬菜总播种面积1.2万亩,其中稻田成建制改种订单蔬菜5000多亩;全年养殖奶牛500头,法国番鸭10万羽,罗氏沼虾面积1000亩,金鱼养殖面积5万多平方米。全市立足大农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小城镇,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粮食产业化以优质稻开发为主线,形成了优质稻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优质品牌协调发展的格局。生猪产业化在抓好生猪品改的同时,重点抓好金锣、乡里美食、伟鸿食业和张江村冷冻加工厂四个龙头企业。农业后劲增强,全年共投入资金1.9亿元,劳动工日2231万个,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工程2.2万上,完成土石方2304万方。其中:新筑成达标大堤11.3公里,完成68座中小型水库除险保安,新增和更新电排1540千瓦,整修小塘小坝1万多处,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1.12亩。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和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小城镇建设跃上台阶。年内,全市35个建制镇土地利用规划全部通过评审,8个重点镇完成了建设总规和详规的编制和评审,湖南水府庙旅游区规划和乌石—白石风景区规划均通过了专家评审。全市35个建制镇用于基础建设和住宅建设的投入达4.1亿元,新增城镇人口5.7万人。湘莲、水泥、皮鞋、晒黄烟等一批地方产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花石、棋梓、青山桥列入了全省确定的50个对口扶持镇。年末,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3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加强管理、增加投入,活力不断增强,效益明显提高。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71.4亿元,当地入库税金1.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20.1%。

二、工业经济

2000年,全市狠抓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和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工业经济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工业生产保持适度增长,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2.8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4亿元,同比增长15.0%。全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2%,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盈利企业盈利额2.5亿元,同比增长1.8倍;亏损企业亏损额2.7亿元,同比减亏2.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76.5%,比上年提高26.0个百分点。独立核算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额0.9亿元,已实现整体扭亏为盈,摘掉长达66个月净亏帽子。

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3.1%。湘潭钢铁公司投资3.0亿元,一火成材和二烧二期项目陆续试点投产,有效地改善了产品结构,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湘潭电化集团2万吨无汞电池专用二氧化锰扩产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0亿元,原湘纺投资6338万元,湘潭电机集团投资4108万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积极实施增资减债、减人增效、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至2000年年末止,全市已有74户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其中改为公司制的12户,股份合作制19户,返租经营3户,国有控股3户,被兼并3户,关闭破产重组18户,租赁15户,授权经营1户。全市工业企业增资减债46亿元,企业负债已有明显下降。

企业管理再上台阶。全市大力开展“远学邯钢、安塑,近学湘钢、电化”活动,创造了比较管理法等在全国有影响的管理方法。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上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全年节约降耗3.8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0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省各类建设资金4.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国有及其他经济(不含跨区项目)完成投资28.8亿元,增长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5亿元,减少9.1%;更新改造10.0亿元,增长3.1%;其他投资2.4亿元,增长11.7%。

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有:烧结铁矿105万吨,连铸200万吨,化学农药2500吨,合成纤维聚合物6万吨,化学纤维2000吨,交流电动机制造70万千瓦,啤酒15万吨,棉布织机26台,棉印染布3000万米。

重点工程建设又谱新篇。39项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7亿元,已完工项目工程质量全面达标,投产项目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80%。

城区布局再展新貌。湘江三大桥的合龙,韶山东路、河东大道、丝绸北路、丝绸中路的建成,拓展了城市框架,为新的城市中心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湘耒高速公路和天易联络线已于年底通车,湘大路、南岭南路、迎宾西路、迎宾东路、霞光西路、大湖南路、纬四路、经二路等道路建成,新增道路面积29.6万m2。

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同时对无证开发、挂靠开发、越级开发进行了认真查处,清理整顿了房地产开发市场。通过激活、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促进了商品房出售。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物业管理有所加强。全市取得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36家,旧区物业管理面达40%,新区物业管理面近100%。

四、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市货物运输量2116.7万吨,运输周转量105711.8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245.1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71744.6万人公里。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301.8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榜首。省重点工程潭邵高速公路湘潭段施工进展顺利,年内投资5.9亿元,路基基本成型。湘潭客运东站完成基础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以湘江三大桥为龙头的城市内环线基本形成。

邮电业发展迅猛。全市邮电业务总量9342万元,比上年增长73.6%;年末电话装机容量42万门,市话用户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84万户,湘潭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公司在年内投资4.3亿元,光纤通讯、移动传呼、图象传输等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零售市场稳中有升。200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亿元,比上年增长8.9%。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部零售总额比重由上年的73.8%增大到76.6%。

商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直126家企业,通过多种经济成份合作联营,引进资金近亿元。3家私营企业投入资金,对原市一商系统的“潭百”、“天隆”和银河商厦进行装修改造,包装一新的康星百货大楼、步步高基建营超市和龙泉休闲广场先后开业。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全年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65万元。

市场物价平稳。2000年,市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4%,其中,食品、衣着类价格指数分别为95.3%、106.4%,整个市场货丰价廉。值得重视的是主要农产品价格下降较多,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太快。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强劲增长。全年进出口总值达140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8%,其中进口总值6268万美元,增长185.1%,出口总值7780万美元,增长94.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551.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5.7%。新批16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3家规模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

旅游业快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旅游业建设步伐加快,接待能力增强。全年接待旅游者2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重点旅游企业直接收入2.8亿元人民币,增长12%;旅游综合收入6.9亿元,增长11.3%,创我市旅游业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新审批旅行社10家,年末旅行社总数达14家。

七、金融与保险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大。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0.1亿元,比年初增加14.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15.6亿元,与年初持平;中期流动资金贷款6.8亿元,比年初增加0.5亿元;短期贷款85.3亿元,比年初增加13.8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为6.5亿元和6.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0.3亿元和0.9亿元。短期贷款主要流向有效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商业和农业。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1亿元,比年初增加18.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连续降息及股市、债市分流的情况下,仍比上年末增加12.5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全年投放现金444.2亿元,回笼现金445.6亿元,净回笼现金1.4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公众保险意识增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湘潭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湘潭分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湘潭支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湘潭支公司四家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0亿元,人身保险收入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和16.1%。全年赔付额1.1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0.5亿元,赔付率为53.3%;人身保险赔付0.6亿元,赔付率38.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20个国有独立核算科研机构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人。全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46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0年,重点推广实施科技兴农项目25个,落实科技攻关等科技兴工项目37个,共争取科技经费2092万元,其中拨款388万元。全市有83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有19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0项科技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专利工作保持全省前列。200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89件,比上年增长11%。2000年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有60%的科技成果申报了专利,探索出了一条“专利大管理”的全新工作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成效明显。2000年,我市被列为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示范区,重点开发了高效电池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已拥有无汞电解二氧化锰、百菌清、喹吖啶酮、高档瓷釉等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的新材料产品(项目)。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0.3亿元,实现出口创汇6111万美元,利税总额2.7亿元。

技术市场动作和管理不断完善。年内新成立技术贸易机构14家,完成技术贸易额1.2亿元。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100家,从业人员5500人,科工贸收入5.1亿元,利税7000万元。教育事业在调整中前进。全市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332所,在校学生53.4万人,教职员工3.2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升学率99.3%;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96.3%,升学率69.7%。小学专任教师岗位合格率100%,初中专任教师岗位合格率82.9%。全市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小学创新教育实施方案,中小学素质教育“定位于校,落实到班”的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三结合”德育教育由教育部向全国推广。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学校巩固“普九”成果取得明显成效,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全市高中毕业会考正考合格率达89.3%,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录取率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继续加强重点学校建设,确定了一批样板专业、样板基地。职教招生数比上年增长12.8%,职普分流比例居全省领先地位,3所农校被省厅确定为重点示范农校。5所成人高校获得申办新高职教学班资格。

九、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展现新气象,群众文化进一步丰富。年末全市有文化产业机构118个,文化系统全年新创作《莲嫂》等大型剧本5个。排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莲嫂》获省第三届新创作剧(节)目会演二等奖,舞蹈《山的语言》获全国“群星奖”银奖。全市共组织26场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观众达30万人次。全市5个专业剧团演出1025场,其中下乡演出575场。雨湖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市少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读者喜爱的图书馆”。全市农村电影放映25668场,村平16.8场。《湘潭日报》全年出版357期,期发份数3.01万份;《湘潭晚报》正式创刊。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新闻出版和版权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市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进行了查缴“******”类出版物等8个专项行动,查缴各类非法纸质出版物4000余件,光盘30000余件,赌博电游板200余张。

广播电视事业有新发展,网络设施不断优化。广电系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年共播发新闻稿30530件。其中电台3600件,电视台4500件,都市频道2500件,《湘潭广播电视》报1400件。三个电视频道和广播电台都进行了全新的改版,节目质量稳步提高。通过增建小片电视网,全市初步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广电中心两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卫生事业向前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0个,床位7558张,卫生技术人员9946人,其中医生4045人。全年卫生系统科研立项27项,中标课题数居全省各市、州第一位。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启动。全市如期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大专院校无偿献血任务,无偿献血量占总采血量92.99%,比上年同期提高36.18个百分点。传染病控制较好,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27个百分点。计划免疫工作有新的突破,在省内率先启动儿童计划免疫金卡管理系统。全年组织了两次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共为0—5岁儿童投服39万余份糖丸疫苗。碘缺乏病控制达标。开展牙病防治活动,1.4万名小学生实行了氟化泡沫预防龋齿。

社会体育形成高潮。年内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市运会。在省常规赛中,我市组织了273名运动员参加了12个项目的角逐,共夺得金牌52枚,总分913分,均列全省第四名,其中网球项目共夺得10枚金牌计154分。端午节成功举办了已停办6年的全市龙舟大赛,36条龙舟竞渡湘江,并首次进行了现场直播。在石燕湖举办的全省标准龙舟大赛中,我市代表队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全市还组织了1400多名妇女参加了太极度拳、“木兰”系列、体育舞蹈、健身操的比赛和表演。全民健身活动和农村体育运动显现出红红火火的势头。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管理到位。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33‰,比上年下降0.41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5.64%,多孩控制率0.71%,人口自然增长率4.43‰。全市大力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改善了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出生性别比已由上年的119.16:100下降到112.52:100。.群众婚育观念转变,晚婚晚育率达58%。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6682元,增长10.2%。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423元,比年年增加915元,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6049元,列全省第四位,比上年增加335元;农民人平可支配收入2599元,居全省第二位,比上年增加116元。住房、通讯、教育成为本年消费热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达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存款结构较为稳定,定期存款占全部存款80.3%,但增加的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比为0.86:1,显示出资金流动趋向活跃。

社会福利、劳动保险事业不断完善。年末全市社会福利院8家,收养人数530人,敬老院143所,在院人数1582人。全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人数17746人,全年发放保障金1477.5余万元。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2.9万人,全年实付养老金19982万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713人,医疗基金支出2446.34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7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224.6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大步上台阶。全市紧紧围绕2000年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工作,抓住环境管理龙头,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环境污染治理取得较大进展。达标工作已完成治理项目50个,12家省直接监督的企业9家通过验收,2家企业进入验收,1家企业治理工程已经启动。20家市直管重点企业中16家通过验收,2家主体工程完工。达标排放工作的推进,使影响我市环境的地面水和空气质量恶化趋势有了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计划之内。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0.8%,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全年投资4776.1万元,有77项已经竣工。全市“三废”综合利用创利润7615万元,较上年上升15.1%。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年快报数),而统计资料部分数据均为年报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