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南

长沙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3:59:11 来源:长沙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31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团结一致,扎实工作,胜利地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全年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成果,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从宏观环境来看,物价稳中略升,市场稳中趋旺,供需矛盾趋缓,企业景气上升,全市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6.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9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1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68.40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313.90亿元,增长12.1%。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3:40.9:47.8,与1999年所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2个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262元,比1999年增加1256元,增长10.8%。

市场价格总水平稳中略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上升1.70%,其中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上涨11.10%,其次是居商品类价格上涨5.70%;食品类价格下降0.60%,其中蛋品和粮食价格比上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16.90%和10.40%。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提高0.70%;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5.50%,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05%;房地产价格比上年下降0.50%。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职工工资增长平稳。2000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 340.82万人,比上年下降3.27 %,其中城镇 104.14万人, 农村236.68万人。年末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33元,比上年增长17.30%。年末下岗人员9.67万人,比年初下降16.50%;年末城镇失业人员为3.96万人,比上年增长3.60%,通过多种途经使4.64万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比1999年增长22.4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7%。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支撑体系仍不健全,城市再就业压力仍旧很大等。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平稳。2000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78亿元,比1999年增长4.74%,其中农业总产值62.80亿元,增长4.50%;林业产值4.34亿元,增长9.40%;牧业总产值44.26亿元,增长3.73%,渔业总值5.38亿元,增长8.69%。全市粮食总产量262.33万吨,比1999年下降4.60%。农产品结构有所调整,产量有增有降。其中油料产量2.62万吨,比1999年下降6.00%;棉花0.10万吨,下降9.00%;烤烟1.49万吨,增长2.6倍水果6.12万吨,下降8.25%。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41万公顷,比1999年增长4.18%。

牧业生产开始回升,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出栏肉猪621.28万头,比1999年增长4.11%;肉类总产量42.74万吨,增长6.23%;禽蛋产量4.55万吨,下降2.80%;水产品产量8.52万吨,增长3.65%。生猪年末存栏数为350.78万头,比1999年增长5.63%;羊年末存栏数为53.19万只,下降7.54%,大牲畜年末存栏数为32.99万头,增长3.19%。

2000年,我市农村经济以“减粮扩经,稻田改制”为主要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粮食作物结构进一步优化。稻田谷物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22.44万亩,减少幅度达4.80%,而蔬菜种植面积达124万亩,增长8.00%;烤烟12.20万亩,增长1.5倍;药材4万亩,增长2.3倍;花卉苗木5万亩,增长20.00%。今年早、晚稻播种面积中,优质稻达214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增长88.00%;优质稻占稻谷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年的21.00%提高到40.50%,提高19.5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推动了新的农业增长点的凸现,金井毛尖、金鼎银针等优质茶叶,红桎木、罗汉松等花卉苗木,草皮,葡萄、草梅等优质水果有了更为广阔的种植发展空间。

乡镇企业平稳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2000年市乡镇企业总产值991.19亿元,比1999年增长7.94%,增幅比1999年回落3.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 44.71 亿元,增长16.45%,上交税金 15.17亿元增长13.87%。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一是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二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620.49亿元,比1999年增长12.04%,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4.24亿元,增长18.3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6.25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值中,轻工业产值175.56亿元,比1999年增长13.37%,重工业产值158.68亿元,增长22.14%。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0.33亿元,比1999年增长12.78%。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147.39亿元,增长7.42%;集体工业38.13亿元,增长6.27%;他经济类型企业148.72亿元,增长34.20%。

高新技术产业动发展,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持续上升。高新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7.20亿元,同比增长26.82%,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09%。2000年我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10亿元,比上年净增4.96亿元,增长37.76%;亏损企业亏损额比年下降29.58%,亏损面34.34%,比上年减少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7.91,比1999年提高12.0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8379元/人,增长26.45%;总资产贡献率为17.5%,提高0.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83%,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79%,提高0.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4.58%,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0.14次。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问题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仍然比较高,工业产品的创新能力仍不强,产品销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建筑业生产经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5.51亿元,比1999年增长19.76%;全员劳动生产率54414元/人,增长8.39%;实现利税0.85亿元,同比长22.17%;房屋竣工面积587.40万平方米,下降2.54%;房屋建筑竣工率45.65%,比1999年提高2.9 个百分点。2000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19亿元,比1999年增长5.57%。

四、固定资产投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0年,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我市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0年总投资拉动GDP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全社固定资产投资202.32亿元,比1999年增长22.73%。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139.49亿元,增长25.82%;集体经济投资15.95亿元,增长9.54%;城乡个体经济投资42.03亿元,增长24.14%;其他经济类型投资4.85亿,增长12.12%。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72.69亿元,比1999增长18.05%;更新改造投资31.87亿元,增长25.97%。随着城市品位的提,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购房入户新政策的出台,房地产投资增长幅度快速上扬,全年完成投资额33.02亿元,增长46.28%。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2.08亿元,比上年增长73.21%,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达20.8%;比1999年提升7.1个百分点。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3.1倍,投资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38.1%,投资比重提高0.45个百分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0全市30个重点工程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3.09亿元,同比增长13.49%,完成计划的86.79%,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3%。

2000年全市新增固定资产88.34亿元,比1999年增长13.03%;新建公路105.86公里,同比增长2.46%;改建公路307.30公里,同比增长65.79%;新建城市防洪堤9.15公里,同比增长6.6倍;长途电缆延长165公里,同比增长32.00%;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25万吨/日。

五、教育科学技术

科研机构不断加强,科研队伍进一步壮大。2000末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89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3.14万人,比上年增1.00%。全年全市科技经费支出9975万元,比上年增长29.82%。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0年全市共取得各类重大科技成果259项,同增长71.50%。全市有34个项目列入全省高科技产业创新项目,签订技术合同762项,成交金额77575万元。

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受理专利申请1309件,比上年增长17.80%;授权专利888件,比上年增长22.99%,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又上新台阶。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报表统计,2000年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企业数320个,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75.00亿元,比1999年增32.24%,实现利税30.00亿元,增长32.22%。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料和生物技术四大新兴产业群正在逐步形成,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6家。高新技术、科技进步对长沙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加大。

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2000年我教育工作在巩固、提高“九普”成果的基础上,狠抓高中阶段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加大更新改造薄弱中小学校的力度,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启动。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3所、成人高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及职业中学131、普通高中92所。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5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64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8.4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6.6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72%,小学生初中入学率99.36%。

六、交通和邮电业

通运输邮电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140.48亿吨公里,比1999年增长38.80%,其中铁路1064万吨公里,下降27.84%;公路308200万吨公里,增长3.48%;水运1094511万吨公里,增长53.76%;航空1010万吨公里,增长1.50%。全社会旅客运输周转量34.83亿人公里,比1999年增长2.00%,其中铁路511万人公里,增长16.49%;公路275029万人公里,增长2.70%;水运3580万人公里,下降43.74%;航空69195万人公里,增长3.50%。

邮电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93亿元,比1999年增长42.00%;全市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1.81万门,比1999年增长64.67%;电话普及率达到28.68部/百人,比1999增8.47部/百人;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100%。年末无线寻呼用户57.62万户,同比增长6.4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8.78万户,同比增长65.79%;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迅速增长,全年累计用户达14.60万户,比1999年增长6.3倍。

七、国内贸易

2000年我市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88亿元,比1999年增长14.42%,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62%。分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2.92亿元,比1999年增长9.9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43.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消费品零售额75.26亿元,增长12.10%;非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4.96亿元,比1999年增长18.0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6.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经济的市场份额大幅度提升,其中增长速度比公有经济快8.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比公有经济大13.6个百分点;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比公有经济高37.8个百分点。分城乡市场看,城乡消费差距有所扩大。2000年市区消费品零售额为248.12亿元,增长15.75%;县区消费品零售额15.70亿元,增长11.1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4.06亿元,增长8.57%。市区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76.9%上升为80.6%,上升3.7个百分点;县(市)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3.1%下降为19.4%,下降3.7个百分点。城乡比重差距扩大7.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4.82亿元,同比增长14.11%;餐饮业零售额36.87亿,增长17.08%;其他行业46.19亿元,增长13.87%。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活跃,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60.12亿元,比1999年增长19.35%。

八、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稳步回升,出口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据长沙海关统计,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6.44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28.87%。其中:进口5.93亿美元,增长35.10%;出口10.51亿美元,增长25.60%。进出口相抵,累计顺差4.5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5.08%。出口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5.9%,1999年提高3.5个百分点。市直外贸企业成绩显著,全年进出口总额5.89美元,其中出口2.64亿美元,为年计划的146.80%,比上年增长44.50%。

招商引资走出低谷,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有较大度的增长。2000年全市新签订项目(合同)53个,比1999年增加1.92%,当年合同外资金额11090万美元,增长108.77%,实际利用外资17707万美元,长17.37%。三资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明显好转,各项经济指标比1999年均有显著的提高。2000年全市三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30%,实现利润总额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9.40%,实现税金总额6.82亿元,增长29.90%。全年完成出口额3.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9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随着假日旅游的兴起,我市旅游事业加速发展。初步统,2000年“五。一”期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3亿人民币;“十。一”期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1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5亿人民币。全年全市接待境外旅游者22.17万人次,旅游创汇1.19亿美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4.82%和13.33%;接待国内旅游者190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94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5.96%和14.51%。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保持稳定健康运行,居民存稳定增加。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71.52亿元,比1999年增长20.90%;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999.02亿元,增长21.20%;货币净回笼72.49元。存贷款稳定增加。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6.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61亿元,增长14.20%,其中,企业存款375.55亿元,增长17.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73.22亿元,增长7.8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631.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加42.7亿元,增长7.20%。其中短期贷378.29亿元,增长1.40%;中长期贷款184.48亿元,增长16.60%。

社会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壮大。2000年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0%,其中,财产险收入3.24亿元,比上年增长45.5%人身险收入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0%。全年赔付费2.03亿元,比上年增长43.10%,其中财产险赔付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9.20%,赔付率为48.20%;人身险赔付0.47亿元,比上年增长58.00%,赔付率为7.4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艺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各类文化艺术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23个,已开放各类档案42.93万卷(件)。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日趋繁荣,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全年报纸发行量6.46亿份;杂志出版量1.03亿册,图书出版量2.48亿册。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2000年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3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改善。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2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8个,卫生防疫构12个,妇幼卫生机构9个。卫生技术人员2.90万人,其中:医生1.31万,护师、护士0.8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2.11万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比重达90.62%,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831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师、护士4.98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61张。

城乡群众性体活动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成绩斐然。2000年我市体育工作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长沙籍运动员熊倪、刘璇、李小鹏等在27届悉尼奥运会上取得5金2铜的优异成绩。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本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宗旨,对城区主干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加大了对废气、废水和噪音的控制。2000年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34个,1999年增长2.0倍;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8955万元,比1999年增长3.0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5%。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为5220公顷。城市气化率、饮用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率、工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均有所改善。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2000年我市人口出生率为10.64‰,人口死亡率7.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2‰。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被树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红旗单位,并连续10年稳居第一。年末总人口583.19万人,比上年增加0.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6.42万人,比上年增加5.44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由于政府通过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第三产业、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有效途径,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据抽样调查统计,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5元,比上年增长9.40%,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5元,比1999年增加152元,增长5.33%。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吃穿消费所占比重下降,用、居、玩、行和医疗消费比重大幅度上升的新消费格局。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370元,比1999年增长12.70%。其中食品类和衣着类比1999年下降,其他类别均比上年增长,增长幅度最高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类,分别增长54.5%和42.10%;农人均生活费支出2584元,比1999年增长6.26%,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及讯类和医疗保健类,同比分别增长37.72%和25.47%。

社会利、劳动保险事业日益发展。2000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53所,比1999年增长26.40%,床位3902张,增长9.20%;收养孤寡老人、儿童等3852人。2000年末我市已初步建成了包括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基本消灭了绝对贫困。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达43.55万人,参离退休费社会统筹人员16.08万人,参加大病医疗统筹人数13.46万人。住房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公有住房商品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注:⑴本公报数据均为快报数。

⑵GDP增幅,比重,百分点,倍数等保留1位小数。

⑶其余均留2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