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全市经济回稳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生产供给稳中有升,市场需求不断回暖,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创新动能加速蓄积,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51.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6.9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084.29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460.22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19.2:35.2:45.6调整为19.3:34.4:46.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5.8%,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7.0%、9.6%、1.3%、6.8%。人均生产总值61369元,比上年增长6.0%。
价格运行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6%,衣着价格下降0.2%,居住价格上涨0.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5%,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3%,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0%。
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6.59万户,比上年增长9.9%,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达11.21万户,增长14.5%,个体工商户类市场主体达44.14万户,增长8.9%。全年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5万户,下降4.8%。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8.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
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10.7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3%;粮食总产量457.02万吨,下降0.8%。
优势经济作物稳定增长。全年油料产量60.75万吨,比上年增长7.6%;棉花产量2.33万吨,下降10.9%;蔬菜产量346.28万吨,增长1.6%;园林水果产量55.85万吨,增长7.5%。
畜禽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生猪出栏386.06万头,比上年增长3.9%;家禽出笼5720.85万只,下降5.5%。肉类产量38.49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20.50万吨,增长4.0%。
水产品持续增产。全年水产品产量127.70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小龙虾产量52.05万吨,增长1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1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增长40.2%,集体经济增长16.2%,股份制经济增长9.1%,股份合作经济增长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长6.2%,其他经济下降7.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6.1%,重工业增长10.8%。
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9.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下降0.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8.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下降13.8%,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2.3%,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27.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4%。产品销售率为92.47%。实现出口交货值111.30亿元,同比下降6.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0.5%。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房屋施工面积895.1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0%,其中新开工面积490.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2%。房屋竣工面积608.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8.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8.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8%。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28.1%,民间投资增长18.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3.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1%。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9.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64.2%。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25.0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83.72亿元,下降4.0%。
全年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313个,其中本年新增项目685个。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514.85亿元,增长9.3%。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43.82亿元,增长8.6%;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71.26亿元,增长9.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499.82亿元,增长8.2%;餐饮收入额315.26亿元,增长10.9%。
全年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3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17.5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进口33.4亿元,下降9.9%;出口184.1亿元,增长1.7%。全年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总额9.5亿美元,增长7.0%。全市外商直接投资(FDI)9609万美元,增长15.7%。
全年接待游客7580万人次,同比增长30.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3.4%。
六、人口和科技
全年全市公安部门统计年末总户数197.32万户,户籍人口620.37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13.55万人,比上年增加0.04万人,其中:城镇298.80万人,乡村214.7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18%,比上年上升1.06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高新企业(包含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技术产业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达到870家,比上年净增216家。其中高新制造业企业776家,高新建筑业企业19家,高新服务业企业75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3.28亿元,占GDP比重17.6%。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2.89亿元,可比增长11.6%。
全年争取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7项。登记科技成果111项,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2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79.9%。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家。全年全市专利授权总量6098件,下降11.0%;发明专利授权总量632件,增长37.1%。
七、交通运输
全年全市完成货物周转量1093.7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0.6%。其中,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73.33亿吨公里,增长17.1%,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920.39亿吨公里,增长21.3%。完成旅客周转量118914万人公里,增长8.0%,其中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18359万人公里,增长7.8%,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556万人公里,增长61.0%。(以上均不含铁路数据)
全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011万吨,同比增长20.4%。其中,集装箱21万标箱,增长16.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75亿元,增长18.8%。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地方税收收入114.71亿元,增长1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1.82亿元,增长13.2%。分支出领域来看,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分别增长6.6%、15.7%和17.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06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年初增加548.5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066.95亿元,比年初增加503.5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77.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比年初增加399.92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187.73亿元,比年初增加90.15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989.50亿元,比年初增加309.78亿元。
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88.5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75亿元,增长12.5%;人身险保费收入130.82亿元,下降0.4%。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77.89亿元,增长21.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41.22亿元,增长17.3%;人身险赔款支出36.67亿元,增长26.1%。
九、教育和卫生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12所,其中高等学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13所,普通高中49所,普通初中12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2所,小学389所,特殊学校8所,幼儿园652所。全市共有在校生81.07万人,其中高等学校11.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89万人,普通高中9.33万人,普通初中15.27万人,小学30.12万人,特殊学校1172人,幼儿园11.51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6.34万人,其中高等学校0.7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22万人,中学(含初中和高中)2.35万人,小学1.57万人,特殊学校200人,幼儿园1.43万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175家,比上年增加136家,其中医院76家,卫生院1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5家。卫生机构人员49058人,比上年增加36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537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108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40221张,比上年增加3741张,其中医院床位26684张,卫生院床位1023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1144张。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44元,比上年增长6.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18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0元,增长7.8%。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67元,增长9.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855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03元,增长11.9%。
全年社会养老保险费收入102.36亿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2.14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9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3.04万人。全市参加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2.9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43.30万人。
十一、节能降耗、资源环境
2023年,全市继续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万元GDP能耗(扣减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0%。
全年全市9个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比例在75.3%-86.8%之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274-317天之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3.63-5.42之间。其中,荆州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64μg/m3,同比下降17.9%;可吸入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7μg/m3,同比下降17.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天数达标率76.7%;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5.41,主要污染物为PM2.5。
年末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31个地表水省控河流断面、10个主要湖库点位进行了监测。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符合Ⅰ-Ⅲ类的占93.6%(29个),符合Ⅳ类的占3.2%(1个),Ⅴ类占3.2%(1个)。全市主要湖库测点中,水质符合Ⅱ-Ⅲ类的占50.0%(5个),Ⅴ类占50.0%(5个)。
注:1.本公报2023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2022年全市GDP总量和结构,使用的是最终核实数据。
4.本公报中粮食、畜禽、水产品、进出口、旅游、户籍人口、科技、财政、金融、交通运输、教育、卫生、保险、居民生活、社会保障、资源环境数据为各相关部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