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宜昌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5-05-03 11:36:12 来源:宜昌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817次
2014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进、转、优”发展总基调,坚持“四个一流”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创了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132.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高于全省增幅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1.56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56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923.09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1.9:60.1:28.0变化为11.2:59.3:29.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6369元,增长9.6%,较上年增加7523元。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增幅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67.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1.36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67.77万吨,增产2.0%;棉花产量2.04万吨,减产37.6%;油料产量23.82万吨,减产0.4%;茶叶产量6.27万吨,增产12.1%;水产产品产量19.67万吨,增产4.4%;园林水果产量313.72万吨,增产10.8%,其中柑橘产量306.56万吨,增产11.1%;蔬菜产量396.56万吨,增产3.2%;肉类总产量62.16万吨,增产1.8%;生猪出栏629.68万头,增产1.0%;肉牛出栏7.3万头,增长28.2%;肉羊出栏163.11万头,增长10.6%。
 
全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完成产值481.98亿元,增长4.8%;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9%,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产值215.4亿元,增长7.5%;水产产值41.04亿元,增长5.2%;水果产值78.8亿元,增长2.4%,其中柑橘产值73.24亿元,增长2.6%;蔬菜产值99.69亿元,下降0.4%;茶叶产值22.43亿元,增长12.6%;食用油产值14.52亿元,增长7.7%。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41家,比上年增加37家。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达到7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658.98亿元,比上年增加289.88亿元,增长19.8%。
 
二、二产业趋稳向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高于全省增幅0.4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同比增长12.2%,集体企业同比增长17.3%,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10.8%,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同比增长13.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同比增长15.4%。
 
工业四大千亿产业完成产值388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0%,其中精细化工产业增长10.1%;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0.3%;新材料产业增长13.4%;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长7.5%。工业四大千亿产业增加值增长11.9%,其中精细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10.2%;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4.9%;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11.4%;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增长7.6%。
 
全市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4.8%,轻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6%,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6.9个百分点增长。分行业看,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41.1%;家具制造业增长29.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9.4%;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16.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4.7%。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405家,年内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30家,比2013年底净增181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19.31亿元,增长10.1%;利税600.33亿元,增长9.4%;利润总额390.27亿元,增长7.0%。其中利润增长较快行业有: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5.6倍;其他制造业增长1.2倍;家具制造业增长78.0%;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57.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2.6%;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35.9%;食品制造业增长31.9%。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64.98亿元,较上年增加21.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4%。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2471.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高于全省增幅1.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00万以上项目投资1638.55亿元,增长20.2%;农村500万以上项目投资637.89亿元,增长39.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6.41亿元,增长62.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32.58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62.05亿元,增长21.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4.59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832.68万平方米,增长0.3%;其中商品住宅1376.65万平方米,增长4.6%。房屋竣工面积177.63万平方米,下降14.7%;其中商品住宅129.78万平方米,下降22.7%。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含现房和期房)477.88万平方米,增长3.9%;其中商品住宅439.28万平方米,增长8.1%。商品房销售额208.04亿元,下降4.1%;其中商品住宅183.27亿元,增长7.4%。商品房空置面积108.32万平方米,下降12.0%;其中商品住宅空置76.71万平方米,增长1.9%。
 
全市共有计划投资额过亿元项目1125个,同比增加263个;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实际完成投资额1791.36亿元,增长35.3%。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共有600个,比上年增加72个。
 
四、国内外贸易企稳回升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高于全省增幅0.5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28.15亿元,增长13.2%;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36.38亿元,增长13.5%。分行业看,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817.73亿元,增长13.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46.8亿元,增长11.6%。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较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22.56亿美元,增长11.8%;进口额4.41亿美元,增长32.4%。四大出口基地产品共出口17.22亿美元,增长8.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6.4%。其中,机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出口4.20亿美元,下降3.2%;化工产品基地出口8.74亿美元,增长21.1%;医药基地出口1.60亿美元,下降4.3%;农产品基地出口2.68亿美元,下降0.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新增合同外资额7500万美元。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1亿美元,增长15.4%。年末全市外商投资企业192家,投资总额44.29亿美元,合同外资12.56亿美元。
 
全市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6.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6.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8.7%。年末在外劳务人数6966人,增长1.4%。
 
五、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全市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6%。
 
六、交通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0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491.54亿吨公里,增长54.8%;旅客周转量50.72亿人公里,增长20.2%。全市现代物流总产值达到828.2亿元,增长15.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5.5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0.9%,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30.90万辆,增长14.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1.13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68亿元,电信业务收入28.45亿元。年末全市共有固定电话用户57.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384.24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143.01,新增19.04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72.38万户,新增4.43万户。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4085.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0%。入境国际旅游人数35.58万人次,增长3.6%,其中外国人27.52万人次,增长1.2%;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8.05万人次,增长12.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759.4万美元,增长18.0%。国内旅游人数4049.42万人次,增长23.2%;国内旅游收入330.17亿元,增长29.5%。全市旅游总收入336.17亿元,增长29.2%。
 
七、财政金融运行稳健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38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高于全省增幅3.9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51亿元,增长31.6%,高于全省增幅11.8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收入181.51亿元,增长19.2%,其中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等主要税种分别增长18.2%、5.9%、23.0%和42.7%。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42.82亿元,增长22.7%。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农林水事务分别增长8.7%、4.0%、13.9%、39.3%和10.0%。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83.25亿元,比年初增加201.3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566.22亿元,比年初增加195.6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23.07亿元,比年初增加120.0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67.51亿元,比年初增加218.4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954.99亿元,比年初增加230.61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7.4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增长4.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增长25.8%,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21.4%。全年支付各类赔付14.09亿元,比上年下降5.6%,其中寿险赔付下降33.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增长4.0%;财产险赔付增长17.7%。全市保费收支增幅差距14.3个百分点,较上年缩小21.3个百分点。
 
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全市共有幼儿园397所,在园儿童8.09万人;普通小学266所,在校学生15.82万人,毕业生2.62万人,专任教师1.11万人;普通中学173所,在校学生13.91万人,毕业生4.94万人,专任教师1.3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在校学生2.74万人,毕业生1.06万人,专任教师1827人;技校2所,在校学生3056人,毕业生841人,专任教师210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54人,毕业生147人,专任教师176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5.92万人,毕业生1.66万人,专任教师3621人。
 
全市重点科技成果登记230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8家,比上年新增53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1家,较上年增加21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8家,较上年增加3家。全市专利申请量为7274件;专利授权量为2353件,其中发明专利277件。
 
年末全市文化事业人员共有3576人。全市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02个,其中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17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207.52万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较去年提高0.06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74%,较去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03.21亿元,增长13.1%。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969个(含村卫生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7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2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7156人,较上年增加143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771人,较上年增加37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4082张,较上年增加1285张。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10923人,较上年减少495人。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47个,专职体育人员117人。全市参加省以上运动会人数达487人次,获得99枚金牌、71枚银牌和70枚铜牌。
 
九、收入增加就业稳定保障面广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10.45万人,户籍人口为400.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6万人,出生率为9.14‰,较上年上升0.3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77万人,死亡率为6.92‰;自然增长率为2.22‰。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08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3%,较上年降低0.77个百分点。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3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7元,比上年增长13.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5元,比上年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比2.11,较上年降低0.1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516元,增长8.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8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963元,增长11.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1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01.33万人、140.99万人、48.61万人、54.51万人和42.2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36万人、1.18万人、0.97万人、1.16万人和1.22万人。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9.0%、98.0%、98.0%。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250.46万人,参保率9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9.56亿元,较上年增加0.69亿元。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7.7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14.56万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据以《2015年宜昌市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3.历年统计公报财政数据,均为月报口径数据,为保证统计公布数据口径一致性,2014年统计公报财政数据同样为财政月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