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荆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3-03-22 13:12:57 来源:荆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995次

2012年,是荆州“壮腰工程”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壮腰工程,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2.8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2.5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80.68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3.7:31.8;二、三产业分别增加0.7和0.2个百分点,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8.1%、48.2%和33.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7%,价格水平上涨2.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2%,其中:菜类上涨9.4%、粮食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8%,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1%,居住类上涨2.3%,衣着类下降1.4%,交通和通信工具类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4%。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23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1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植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达到242.59亿元、129.65亿元、150.6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7%、4.1%和7.1%。

种植业喜获丰收。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增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62.12万亩,比上年增加41.47万亩,增长5.1%;粮食总产量371.06万吨,比上年增加8万吨,增长2.2%。棉花产量15.36万吨,比上年增长3.4%。油料产量57.55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全年蔬菜总产246.90万吨,增长4.9%。水果总产42.50万吨,增长23.7%。

畜牧业平稳增长。全年出栏肉猪474.40万头,比上年增长5.1%;年末生猪存栏364.82万头,比上年增长12.1%,禽蛋产量17.64万吨,比上年增长1.4%,家禽出笼7292.62万只,比上年增长6.0%。

水产生产态势良好。2012年以来,全市大力实施“标准化精养鱼池改造增效工程”,着力改善渔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共开挖精养鱼池3.3万亩,改造精养鱼池20.7万亩。全市渔业养殖面积达到235.28万亩,比上年增加9.27万亩,增长4.1%,水产品产量115.69万吨,增长7.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大力推进“工业壮腰”工程,积极调整工业结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33家,达到846家。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75.34亿元,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3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按所有制分,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14.36亿元,增长30.3%;集体经济完成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0%;股份制经济(含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06.80亿元,增长1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增加值44.36亿元,增长15.1%。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09.74亿元,增长12.4%。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8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工业用电需求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工业用电量50.5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

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42.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实现利税8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利润总额5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4.90,比上年提高45.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年农副产品加工、饮料、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分别为7.3亿元、9.2亿元、3.3亿元、2.5亿元、3.2亿元、3.0亿元、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2%、76.9%、76.7%、9.7%、11.3%、33.0%和1.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1.45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0.3%。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179家,完成施工产值154.6亿元,实现利润6.9亿元,税金5.0亿元。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19.2万平方米,招投标承包面积978.4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7万元/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91.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2.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含房地产)99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6.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05.51亿元,增长20.8%;民间投资782.22亿元,增长40.0%。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33.41亿元,增长95.3%;第二产业投资583.44亿元,增长42.4%;第三产业投资3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73.38亿元,增长19.1%;房地产业完成投资99.43亿元,增长69.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7.40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市在建项目211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765个。

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强。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29个,增加151个,完成投资520.21亿元,增长110.7%;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达到52.3%,较去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23个,同比增加108个。全市30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750个,同比增加399个,完成投资713.8亿元,同比增长131.6%,3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达到71.7%,较去年提高了29.7个百分点。

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78.58亿元,比上年增长42.6%,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6.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制造业完成投资62.24亿元、39.61亿元、51.14亿元和35.29亿元,分别增长72.4%、47.9%、86.6%和222.1%。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开发园区投资势头强劲。全市10个开发区完成投资481.24亿元,总量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8.4%,投资增长幅度高达69.3%,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3.2个百分点。其中,沙市、洪湖开发区投资增长1倍以上。全市工业项目和关联产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园区产业配套和项目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242.8亿元,增长22.3%。分地区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38.04亿元,增长17.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2.50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业54.50亿元,增长14.5%;零售业528.76亿元,增长15.9%;住宿业3.89亿元,增长17.9%;餐饮业63.39亿元,增长18.9%。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情况看,食品类、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汽车类商品销售旺盛,分别增长25.5%、49.2%、38.0%、22.3%。

出口稳步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1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出口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8%。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0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4%。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接待国内旅游1570.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1.0亿元,增长30.4%。旅游外汇收入1627.85万美元,增长24.3%。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6975万吨,货物周转量313.1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26.1%。完成客运量9360万人,旅客周转量72868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8.0%和16.7%。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8807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421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304万吨。邮电业务总量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市固定电话总数75.77万部,比上年增长6.9%;移动电话371.3万部,增长5.5%;国际互联网64.61万户,比上年增长47.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总收入9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76亿元,增长28.1%。全年税收收入7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4.4%。国税收入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地税收入37.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全市增值税27.67亿元,增长12.3%;营业税17.08亿元,增长29.7%;企业所得税13.60亿元,增长29.7%;个人所得税3.66亿元,增长12.8%。

财政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8.88亿元,增长20.1%。从高到低依次是教育(36.0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1.29亿元)、一般公共服务(20.97亿元)、医疗卫生(15.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8%、18.9%、16.2%和10.9%。

金融业保持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458.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6.31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005.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7.1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76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46.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35亿元,短期贷款323.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4.91亿元,中长期贷款305.8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45亿元。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63.7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6.13万人、8.70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2.52万人和27.73万人,毕业生分别达到4.95万人和11.45万人。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6所,招生数为1.12万人,在校学生为4.28万人,毕业生2.53万人;高校8所,招生数3.36万人,在校学生11.36万人,毕业生3.07万人。

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7个,从业人员1121人。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4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11.6万册。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69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3244个,卫生机构人员数340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501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20569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无偿资金达3412万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量8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量14项,省级科技计划量75项。专利申请量达1175项,其中发明专利279项,实用新型668项,外观设计228项。专利授权量866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2年,全市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663.26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71.94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城镇人口为267.8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6.8%。全年出生人口6.71万人,出生率为11.74‰;死亡人口3.10万人,死亡率为5.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1‰。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10元,比上年增加2063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8710元,比上年增加1046元,增长13.7%。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2012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199部、彩电119台、电冰箱88台、电冰箱88台、摩托车86辆、电脑17台、微波炉13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4台、移动电话195部、摩托车22辆、空调器118台、热水器85台。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5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3平方米,其中楼房所占比重为72.3%,农村人均拥有楼房面积29.1平方米;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户数比上年增长10.3%,使用沼气、其他燃气等清洁能源户数比重达64%,比上年增长14.8%;饮用自来水户数增长26.5%;住宅外道路硬化的户数比上年增长5.1%,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继续扩大,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保基金收入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29亿元、医疗卫生15.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和10.9%。全市开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3629套。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8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92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45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243.7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27.5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7.68万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72万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58万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45万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