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荆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5-17 15:59:53 来源:荆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17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中央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各地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禽流感等困难因素的影响,毫不动摇地贯彻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市经济发展平稳有序,内在活力显着增强,出现了许多积极的趋势性亮点,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下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30.0亿元,比上年增加4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09.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完成183.2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完成137.8亿元,增长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6136元提高到6755元。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42:32调整到25:43:32,三次产业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2%,呈现小幅上涨态势。其中,食品、衣着、文化教育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升9.2%、2.8%、3.5%、4.8%,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下降1.4%、1.0%,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降幅为5.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7.6%。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7.8万人,其中: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40.9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3.2%。分行业看,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5.9%,其中制造业比上年增加1.6万人,增长16.8%,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略有减少。农村劳动力208.2万人,比上年减少0.4%。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净增就业岗位6.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6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工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电力、能源、资金等经济要素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部分困难群体生活压力加大。这些问题和困难有的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有些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历史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锲而不舍地用“工业兴市”战略逐步寻求破解之路。

二、农业

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在国家惠农政策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全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减轻了禽流感等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保证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4.4%。

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大幅增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45.99万亩,比上年增加31.57万亩,总产量达到304.29万吨,比上年增产45.03万吨,增长17.4%,粮食产量持续下滑的局面被扭转。棉花产量为12.15万吨,比上年增加1.93万吨,增幅达19.0%;油料总产49.1万吨,比上年增长29.3%。蔬菜和水果因结构调整产量下降。蔬菜总产234.3万吨,比上年减产34.0万吨,减幅12.7%。全年水果(包括果用瓜)总产58.03万吨,比上年减产4.0%。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渔业生产再创新高。全年肉类产量29.7万吨,比上年增长4.1%;生猪出栏334.2万头,比上年增长3.4%;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出笼3403万只,比上年减少128万只,减幅3.7%。禽蛋产量12.0万吨,比上年下降2.2%;水产品产量63.47万吨,比上年增长4.8%。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在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同时,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优质稻、双低油菜、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反季节蔬菜瓜果等成为农民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主要农产品增产和价格上升使农民家庭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打工收入增长、农业税率下降和政策性补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农民收入稳定性较差,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61.6亿元,增长10.2%,其中国有工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7.6亿元,下降1.2%,集体经济3.8亿元,下降1.2%;股份制经济45.4亿元,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7.6亿元,增长14.8%。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8.3亿元,增长14.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实现利税14.8亿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利润总额5.0亿元,比上年下降30.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1.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单位施工工程个数2079个,其中实行招投标工程1276个,招投标面61.4%。施工房屋面积380.3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91.5万平方米,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8379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长速度创五年来最好水平。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6.06亿元,下降25.4%;集体经济投资4.0亿元,下降27.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2.4亿元,增长11.6%。全市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5.4亿元,增长18.3%;更新改造投资25.0亿元,增长11.4%;房地产开发投资11.6亿元,增长66.1%。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2004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大幅增长,全年招商引资到位项目383项,计划总投资104.2亿元,累计到位资金34.19亿元。其中:工业引资项目达235个,计划总投资达48.3亿元,资金到位20.4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乡路网建设全面提速。全市3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2.3亿元,占乡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26.8%。楚源集团染料中间体、大枫纸业扩建、凯乐集团通讯光缆等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亿元。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电讯等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市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6亿元。总投资21亿元的荆东高速公路,完成投资8.5亿元;大桥连接线2004年完成投资2.3亿元,即将建成通车。洪湖东荆河大桥完成投资0.7亿元;乡通村、县乡公路改造完成投资3.3亿元,全市基本实现县县通油路,100%的乡镇通了公路。县城电网改造及城市天然气管道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市线网入地、城市道路改造、沿江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路网改造,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外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商业结构调整,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效地改善了消费环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城乡电网改造有效改善了居民消费环境,农村电价调整有效刺激了农民家电消费需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9.0亿元,增长8.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1.6%,餐饮业增长14.0%。电脑、移动电话、摩托车等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城市消费品市场的活跃,汽车、住房消费的增加预示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已为期不远。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据荆州海关统计,全市出口总额187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9%,增长速度创历史最好水平,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进出口总额258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5%。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0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7%。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9.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86.6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9.2亿人公里。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610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095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275万吨。邮电业务收入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市本地电话总数89.9万部,增长15.9%;移动电话90.73万部,增长35.5%;国际互联网用户5.9万户,增长51.9%。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3.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5.3%。全市财政支出34.8亿元,增长16.3%。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大幅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383.0亿元和288.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6.3亿元和2.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96.0亿元,比年初增加45.5亿元,增长18.2%。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18.8%和15.1%。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2.3亿元,下降1.8%。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5.9万人、16.2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47.0万人和48.6万人。教育资源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一费制”全面推行。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2004年普通中专招生数、在校学生分别为8845人、1762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0.9%和8.9%;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荆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长江大学各类在册学生达到7.6万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446个,卫生事业人数22085人,各类病床12424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04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3项,比2003年增加4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66项,比2003年增加6项。全市有15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比2003年增加5项。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比2003年增加9家。组织评审科技奖励项目65项;组织科技成果鉴定33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有3个高新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7项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1项列入省火炬计划,10项列入省新产品计划,11项列入省重点攻关计划,项目总投资1.96亿元。全年申请国家专利215项。

九、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全年中心城区完成基本设施投资3.13亿元,城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9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7.6平方米,城市供水管道长度695.0公里,用气普及率72.3%,污水处理率39.8%,城区绿地率25.3%,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8.0台,营运线路网长度193公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投入,有效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636.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6%,人口出生率7.0‰,人口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2.5‰。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9045元,比上年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增长20.0%,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2246元,增长21.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38.9%降到38.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2.9%下降到50.2%。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奶及奶制品、鲜果、蔬菜、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31台,比上年增加4台;移动电话99部,增加15部;摩托车27辆、空调器71台、热水器77台,分别比上年增加3辆、4台、和1台;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41部、拥有彩电69台、摩托车29辆,分别比上年增加16部、16台、10辆,健身器材等高档消费品开始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2004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中高档乐器6件、健身器材4套。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43平方米,比上年提高了1.25平方米,住宅装饰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其中楼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分别为45.0%和49.5%。农村自来水、电力供应条件不断改善,电话普及率大幅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社保基金收入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社会保障覆盖面比上年明显扩大。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46.0万人,年末全市有27.2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25.9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8万人和14.2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7.5万户,达到15.7万人,比上年减少6.5%,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9526万元,比上年增长3.4%。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