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荆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3-14 15:32:02 来源:荆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054次

荆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荆州调查队

(2012年3月12日)

2011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加快实施“壮腰工程”,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04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4%。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5.1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48.83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9.14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为25.4:43.0:31.6,三次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6.5%、60.0%和2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3%。分类看,食品类增长较快,上升11.5%,其中:猪肉上升39.6%、肉禽及制品上升24.8%、粮食上升14.9%,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居住类上升4.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升2.7%,交通和通信类上升2.4%,娱乐用品上升1.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增长13.8%。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25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银行信贷紧缩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原材料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下滑;三是投资重点项目进展缓慢,增长后劲不足;四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二、农业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4.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种植业产值220.16亿元,增长3.9%;牧业产值121.15亿元,增长1.8%;渔业132.03亿元,增长3.5%。

种植业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20.65万亩,增长1.4%;粮食总产量363.05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92.16万亩,总产40.95万吨。早稻播种面积108.12万亩,总产49.66万吨。中稻播种面积360.68万亩,总产199.22万吨。晚稻播种面积120.85万亩,总产61.39万吨。棉花产量为14.86万吨,增长8.0%;油料产量为55.82万吨,增长1.9%。全年蔬菜总产235.26万吨,增产4.0%。水果总产34.35万吨,减少4.2%。

畜牧业发展良好。2011年肉禽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养殖效益普遍提高,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出栏肉猪451.27万头,比上年增长3.2%;年末生猪存栏325.34万头,比上年增长5.8%,禽蛋产量17.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家禽出笼6879.83万只,比上年增长2.0%。

水产业稳步增长。渔业养殖面积226.06万亩,比上年增加6.13万亩,增长2.8%,水产品产量108.05万吨,比上年增加3.75万吨,增长3.6%。特色养殖规模扩大。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140万亩,无公害养殖面积200万亩,小龙虾野生寄养125万亩,青鱼专养6万亩,虾蟹混养7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家,达688家。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07.14亿元,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5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按所有制分,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20.76亿元,增长23.4%;集体经济完成增加值2.97亿元,增长18.2%;股份制经济(含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59.18亿元,增长29.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增加值37.28亿元,增长4.3%。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7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2.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77.55亿元,增长18.8%。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60.84亿元,比上年增长36%。工业用电需求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工业用电量49.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5%。

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78.35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实现利税78.3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其中利润总额50.57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0.4,比上年提高3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年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实现利润分别为6.7亿元、5.72亿元、4.93亿元、2.52亿元、4.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6%、58.5%、56.5%、111.8%和29.8%。工业企业入库税金增长较快。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金27.77亿元,比上年增长42.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189家,完成施工产值135亿元,实现利润2.8亿元,税金3.9亿元。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3万平方米,招投标承包面积923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7万元/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4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含房地产)733.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70.1亿元,增长7.3%;民间投资552.9亿元,增长50.1%;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67.8亿元,增长70.6%;股份合作企业投资22亿元,增长119.8%。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17.11亿元,下降11.4%;第二产业投资409.6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投资30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61.6亿元,增长52.9%;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完成投资11.1亿元,增长105.9%;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0.9亿元,同比增长16.5%。全市在建项目2500个,比上年增加54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18个,增加324个。

园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工业项目不断向园区集中。全市10个开发区工业园完成投资284.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占城镇以上投资总额的38.7%。

重点项目投资进展顺利。荆岳铁路建设工程、江南高速、洪监高速、荆沙铁路改扩建、引江济汉通航工程、盐卡多用途码头、公安朱家湾综合码头等项目顺利推进,极大的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高。锦辉精细化工、美的扩规、湖北电子工业园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有力的支撑了全市投资增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投资加速。2011年,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61.1亿元,增长36.7%,商品房销售面积201万平方米米,增长3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86万平方米,增长37.9%,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额63.4亿元,增长55.3%。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198.31亿元,增长29.5%。分地区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450.58亿元,增长19.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6.22亿元,增长13.0%。分行业看,批发业455.48亿元,增长12.5%;零售业454.62亿元,增长18.6%;住宿业3.31亿元,增长24.1%;餐饮业53.33亿元,增长16.9%。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情况看,食品类、家居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汽车类商品销售旺盛,分别增长40.5%、41.7%、45.0%、38.6%。

出口稳步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出口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4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7%。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接待国内旅游120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9.8亿元,增长36.6%。旅游外汇收入1309.4万美元,增长42.4%。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6099万吨。货物周转量248.3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3.7%和21.8%。完成客运量8663万人,旅客周转量624447万人公里,分别增长5.3%和10.6%。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8294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365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148万吨。邮电业务总量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市固定电话总数70.9万部,比上年增长2.3%;移动电话352.1万部,增长5.6%;国际互联网43.8万户,比上年增长15.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总收入74.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3亿元,增长32.1%。全年税收收入6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5.7%。国税收入3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地税收入28.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全市增值税24.84亿元,增长8.7%;营业税13.16亿元,增长44.9%;企业所得税10.49亿元,增长50.8%;个人所得税3.25亿元,增长32.2%。

财政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2.27亿元,增长27.1%。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保障和就业(26.32亿元)、教育(23.01亿元)、一般公共服务(18.05亿元)。财政支出的重点向民生倾斜,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1.1%和117.4%。

金融业保持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22.6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5.51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848.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8.8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3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6.0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8.63亿元,短期贷款258.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34亿元,中长期贷款270.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54亿元。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5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6.80万人、10.34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8.22万人和32.95万人,毕业生分别达到5.77万人和12.65万人。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招生数为1.48万人,在校学生为6.07万人,毕业生3.33万人;高校8所,招生数3.49万人,在校学生11.14万人,毕业生3.42万人。

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62个,从业人员1086人。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11.2万册。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32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3242个,卫生机构人员数3255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051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7625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无偿资金达4510万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量10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量19项,省级科技计划量84项。专利申请量达1033项,其中发明专利311项,实用新型562项,外观设计160项,专利授权量572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市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662.74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70.4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全年出生人口6.5万人,出生率为9.85‰;死亡人口2.34万人,死亡率为3.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13元,增长12.3%。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52元,增长61.6%。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达到736元,增长25%。居民转移性收入达到7266元,增长37.1%。今年,虽然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农业仍然获得了好收成,加上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呈快速增加态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64元,增长18.8%。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2011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196部、彩电121台、摩托车84辆,分别比上年增加47部、6台、20辆。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脑13台、微波炉12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0台、移动电话182部、摩托车24辆、空调器107台、热水器85台。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6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7平方米,其中楼房所占比重为72.5%,农村人均拥有楼房面积28.11平方米;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户数比上年增长34.7%,使用沼气、其他燃气等清洁能源户数比重达63.9%,比上年增长0.4%;饮用自来水户数增长39.6%;住宅外道路硬化的户数比上年增长5.3%,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继续扩大,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保基金收入4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32亿元、医疗卫生14.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1%和117.4%。全市开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1845套。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1.4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9.54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0.94万人,年末全市有35.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6.9万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84万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2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51万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09万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