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咸宁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0:22:08 来源:咸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630次

2009-2-25

2008年,是咸宁市建市十年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建设鄂南强市第一年。面对一系列罕见的严峻挑战和困难,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两个试点为契机,以建设鄂南经济强市为中心,带领全市人民克难奋进,成功夺取了抗击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斗争的胜利,有效抵御和消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5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创建市以来新高,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居全省市州之首。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12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占GDP比重77.2%,提高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14299元,继上年人均突破1000美元后突破2000美元(2094美元),比上年增长15.8%。

表1           建市十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表2         建市十年地方生产总值增长指数(%)

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着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抢抓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据初步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4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工业化率达39.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GDP贡献率达46.9%,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取得新突破。全市已完成11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38873户、179.65万人,同比增长9.5%,参合率85.46%。2008年底,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1家,其中省级17家,比上年增加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比上年增加了2家。龙头企业建基地230万亩,与29万户农户签订订单,形成了以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以中心城区创建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为动力,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被国家授予“宜居住城市”称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新增公交线路3条、营运车辆30台。完成秋山红叶公园、人工湿地公园、淦河三期公园、火车站广场等4个广场、公园建设。加快推进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市场主体数量稳定增长,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55584户,比上年增加53149户,增长4.6%。全市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22户。外资企业注册资本312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4%。其中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3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总计78.58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3%;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16.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开发区建设加快,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极。目前,全市已建7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进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7%,比上年增长54.7%;创税收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固定资产投资76.26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比上年增长52.9%。新开工项目127个,比上年增加22个。新增就业岗1.2万个。在咸宁经济开发区中,新建设了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武汉东西湖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广东工业园。目前,开发区已形成了食品饮料、纺织服装、IT电子、机电制造等产业集群。深圳能一郎、兆锟光电、深圳宏兴龙、台湾联龙、台湾竟华、珠海友邦电子、深圳安元达等IT电子企业落户咸宁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着力先行先试,率先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重点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推进了产业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空间发展、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旅游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放宽了户口迁移条件,统一了城市圈暂住证。园区建设加快。目前已签约的有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全市共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26个。“好吃佬”鸡汤、黄鹤楼酒业、武汉元田制衣、世诚服饰、爱帝服装、佐尔美服装等知名企业落户咸宁。与武汉城市圈其他8城市签订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推出了咸宁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重点推介咸宁温泉养生之旅、九宫山避暑之旅。积极推进交通一体,咸宁至武汉快速公路、城际铁路已破土动工。

CPI涨幅全年呈回落趋势。年初面对国际能源需求紧张和国内食品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出台了一系列遏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和措施,物价得到有效的控制,保持了市场稳定。全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5.8%,比上年上涨5.8个百分点;比全年物价高峰的4月份指数(10.2)下降了4.4个百分点,物价指数实现了连续8个月下降;比全省物价指数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从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情况看,食品价格指数上涨11.8%,仍然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

表3              价   格   指   数(以上年同期为100)

指标 12月 1-12月累计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0.8  105.8

# 城市 100.7  105.5

农村 101.0  106.0

#食品类 101.3  111.8

烟酒及用品 102.6  102.4

衣着 99.6  99.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4.1  103.9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99.8  102.2

交通和通信 100.6  101.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4  100.2

居住 99.9  107.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金融危机对咸宁市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经济承载能力、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城镇、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等工作重点,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着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规模经营生产,生产效益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  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达134.8亿元,比去年增长17.7%。其中,农业产值64.5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7.2亿元,增长18.3%;牧业产值41.4亿元,增长27.7%;渔业产值17.4亿元,增长4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亿元,增长2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6.3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0.7千公顷。

表4         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绝对数(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02.77 14

油料 7.93 10.8

棉花 0.28 11.6

苎麻 2.29 -7.3

茶叶 1.75 1.3

蔬菜 193.3 7.8

园林水果 4.8 4.7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植树造林面积22.24千公顷,零星(四旁)植树2110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0.04千公顷,成林抚育作业面积95.15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2%。主要特色林产品:竹笋干3406吨,增长28.4%;油桐籽303吨,增长19.3%;油茶籽15735吨,增长350.0%;木材采伐23.58万立方米,增长16.6%,楠竹采伐1713.73万根,增长17.65%。

养殖业增长较快。全年末生猪存栏120.53万头,比去年增长45.4%,其中能繁殖母猪10.45万头,增长24.4%。年内出栏肉猪177.95万头,比上年增长15.8%;出笼家禽2639万只,增长251.6%;出栏牛1.8万头,增长25.8%;出栏羊11.7万只,增长3.8%;肉类产量1.72万吨,增长29%;水产品养殖面积49.82千公顷,增长41.2%;水产品产量达10.5万吨,增长28%。

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100%的村通电、99.8%的村通电话、99%的村通汽车。

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3.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农村用电量3.2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6%。

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全市有茶叶、水果、蔬菜、雷竹等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达248个,比上年增加18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8个;绿色食品59个;有机食品11个。

惠农政策落实较好。全市共发放种子补贴、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19699.5万元,到户率达98%。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10446万元,比上年增加3234万元;购机补贴政策资金1024万元,比上年增加409万元。

土地资源改造力度大。在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中,完成了低丘岗地改造项目立项29个,已落实31.6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争取到省级联合土地开发项目7个,建设规模7700亩,将会新增耕地7300余亩。建设向阳湖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改造面积4.76万亩;建设高产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6个,改造面积8.0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主导作用更为明显。全市着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产业,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生产水平快速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5%。

工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达627家,增加91家。

工业多数行业实现增长。在全市32个工业行业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正增长,有14个行业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幅在32—744%之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纺织业等6个对全市工业增加值拉动作用较大。6个行业增加值53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1%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4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衔接仍保持较好水平。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2.4%,产销率96.7%。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上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211.18,提高3.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9.1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实现利税总额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现利润总额19.96亿元,比上年下降3.4%;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3.59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5.8%。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企业增加值1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年内,建筑行业严格实行项目安全三级责任制,实现了工程报建率100%、工程项目受监率100%、工程合格率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83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52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7%;第二产业投资77.25亿元,比上年增长69.0%;第三产业投资8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3.8%。

项目建设增长强劲。全市城镇以上建设项目达816个,比上年增长34.9%,其中新开工项目569个。在世界金融危机逐步蔓延时期,咸宁的投资项目仍然呈逐月比上年增长势头。9月、10月、11月和12月,投资施工项目分别为631个、674个、714个和816个。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赤壁电厂二期投资项目、武汉银海实业有限公司20万吨甲醇项目、湖北天化麻业整体搬迁项目、嘉鱼县歧丰管业项目、湖北合加环境设备项目、湖北方圆船舶制造项目、湖北华彬食品饮料二期项目、嘉鱼县高强锰业项目等75个亿元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咸宁核电项目有序开展,搬迁工作正在进行中。牌洲油汽田堪探正在加紧钻探。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35亿元,比上年增长73.6%。房屋施工面积271.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8.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商品房销售额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23万公里。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28.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4%;公路旅客周转量10.3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3%。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电信业务总量9.2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固定电话用户数46.97万户,下降2.6%;移动电话用户110.61万户,增长21%。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增幅居全省市州首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市场大幅上扬。全年城市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1%。

住宿和餐饮市场火旺。全年住宿和餐饮市场零售总额15.34亿元, 比上年增长40.3%。

七、对外开放

外贸出口突破1亿美元。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132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出口109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8%。在主要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3491万美元,增长32.8%,占出口值的32%;织物制服装3265万美元,增长97.4%,占出口值的30%。

外资投入大幅增长。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6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4%。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以内优环境、外树形象,采取重大招商和小分队、商(协)会招商相结,使全市招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引进项目(新开工项目)395个,新引进和续建项目位资金82.36亿元。其中,投资额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其中华润赤壁电厂二期项目、山东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和湖北(咸宁)广东工业园项目等三个项目100亿元。

旅游业大幅增长。全市以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动力,使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全市共接待旅游者56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30%,旅游总收入20.7亿元,比去年增长37.5%。九宫山、赤壁古战场、龙佑温泉三个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景区。赤壁镇被授予湖北省旅游十佳名镇称号;汀泗桥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刘家桥、太乙村、王明璠、牌合、官桥、沧湖等被授予咸宁市首批特色旅游村庄称号。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结构明显改善。财政总收入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财政收入质量大幅上升。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8.11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56.6%,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主要税种全面增长。增值税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营业税2.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企业所得税5536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城市维护建设税554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城镇土地使用税5202万元,比上年增长180.1%;契税1.01亿元,比上年增长68.6;印花税1087万元,比上年增长63%;房产税2502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社会保障和公共支出增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4.99亿元,比上年增长51.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49.2%;教育支出9.34亿元,增长35.8%;科学技术支出完成5026万元,增长12.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5784万元,增长20.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2亿元,增长74.7%;医疗卫生支出3.19亿元,增长55.2长%;环境保护支出1.31亿元,增长174.3%;城乡社区服务支出2.16亿元,增长63%。

开放金融市场,存贷规模继续扩大。美国花旗银行在赤壁设立贷款公司,江苏吴江商业银行在咸宁设立了分支构机,省中行、省建行、中信银行武汉分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广东发展银行武汉分行、汉口银行等7家银行,对咸宁市开展了授信活动。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8.93亿元,比年初净增53.67亿元,增长23.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3.27亿元,比年初增加10.59亿元,增长24.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2.03亿元,比年初增加6.81亿元,增长5.9%。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2.25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增长21.5%;工业短期贷款余额13.13亿元,比年初增加4741万元,增长3.7%。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保险机构达14家,当年新增4家;全年保费收入8.48亿元,比上年增长66.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提高。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全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市全年共申报项目40项,获立项31项;获全省科技进步奖1项、全省中小企业创新奖2项;专利申请量331件;全年共引进推广农产品和畜禽名优系列新品种近100个,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果树保花保果、病虫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30多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

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小学在校学生20.0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1.4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07万人,增长8.5%;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1万人,增长13.4%。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艺术机构9个,藏书量63.8万册。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广播电视事业平稳发展。广播覆盖率91.94%,电视覆盖率95.02%。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年末医疗卫生机构182家,比上年增加8家;卫生机构床位数601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1张;卫生技术人员916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569人;注册护师、护士2904人。

十一、社会保障、和谐建设和环境质量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18.15万人,当年新增10565人;失业保险11.2万人,当年新增803人;医疗保险22.02万人,当年新增18480人。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13亿元;失业保险基金1071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15亿元。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现有福利院70所,有床位6405张。筹集医疗救助资金1647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237万元,累计救助4758人次。解决了0.52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和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为79个省定重点贫困村新修村组公路372公里,新建沼气池560口,新修水渠6.4万多米,新修河堤21547米。

2008年全市两次调高了对城乡低保对象补贴,城市、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平补助达112元、45元。全市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2240万元,农村低保资金2565万元;发放城市低保对象临时生活困难补助265万元;发放城乡低保对象特大雪灾补助905万元。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140万元、购衣11000件。

全市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3.05万平方米,将解决2250户住房困难;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共保障2673户,做到了人均住房面积在8 平方米以下的城区最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

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75人,比上年下降21.1%。其中:工矿事故死亡23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51人;火灾事故死亡1人。全年没有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全市工矿企业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0天,优良率达98.6%,优良率居全省前列;全市重点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COD削减1%、SO2削减1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就业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88.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3万人,出生人口32175人,死亡人口10120人;常住人口251.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据抽样定点调查: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597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529元,增长15.4%。在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8640.7元,增长13.3%;人均经营性收入1514.3元,增长158.9%;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66.4元,增长47.3%。 农民人均纯收入4411元,比上年增加647元,是历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增长18%。其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1533元,增长18.4%;人均经营性纯收入2622元,增长15.9%;人均财产性纯收入41.75元,增长29.3%;人均转移性纯收入215元,增长43.9%。

居民消费结构性调整,居住条件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89.26元,比上年增长13%。由于肉类等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较快,居民食品支出增加,人均食品支出3716.21元,增长14.7%,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5.88平方米,增加1.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59.82元,比上年增长19.8%。人均食品支出1721.41元,增长21.3%,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8%,比上年提高0.70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0.35平方米,增加1.34平方米。

积极扩大就业,就业率不断提高。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0.8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新增就业399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困难人员和打工“回流”人员实现再就业1120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2995人,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4500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