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咸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0:21:23 来源:咸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86次

2006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和谐咸宁建设。在发展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中国温泉之乡”品牌,扩大开放,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和城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年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面实现年度工作目标,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4.6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4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96.02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83.15亿元,增长2.6%。按户籍年均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突破8千元关口,达到8328元,标志着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起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3.7:40.9:35.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提高2.3和0.3个百分点。

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工业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随着全国经济由东向中、西部转移战略、中部崛起战略、8+1武汉城市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和咸宁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增强,全市工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据初步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87.33亿元,增长20.1%,工业化率达37.2%,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全市工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社会各界结合咸宁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投入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资金达6亿元。2006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3家。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楠竹、桂花、茶叶、蔬菜、苎麻、苗木花卉、水果等一批具有咸宁地域特色、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村基础地位得到加强。100%的村通电、98.5%的村通电话、95.7%的村通公路。农村用电量2.8亿千瓦小时,增长3.2%。

加强基础建设,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24亿元,完成工程2944处,完成土石方662.82万立方米,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6.74万亩,除涝面积2.9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6万亩。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0.9万人;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1.5亿元(包括现金和实物折价),对21.6万困难群众进行了有效救助。城市低保新增对象6088人,共发放低保金6119万元。农村五保供养8643人,供养金870万元。农村特困救助新增17838人,城乡贫困群众大病救助资金664万元。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建设效果明显。2006年,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城市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约5亿元。其中新建城市道路26.5公里、排水管道30.3公里,涮黑城市道路20.9公里,铺设人行道28.3公里;铺设燃气管道12公里,供水管道33公里,新增、更新公汽115台;新建园林绿地17.8公顷,植树1.5万棵;建设污水处理泵站1座、截污管渠5.7公里。咸宁大道延伸、垃圾处理场和王英水库引水等工程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招投标等前期工作。

开发区改革和发展顺利。咸宁经济开发区顺利通过全国省级开发区审核,并对开发区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温泉开发区和长江产业园基础上组建了咸宁经济开发区。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36%;上缴税收2956万元。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0950万元,引进了今麦郎、王老吉等知名企业。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721家,年末累计达2847家;新增注册资金15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金39.35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5365户,年末累计达到47225户;新增注册资金3.08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金10.97元。获湖北省第五届驰名商标22件,市首届驰名商标71件。中国名牌产品19个,新增1个;湖北省名牌产品9个。

市场物价平稳上升。市场物价总体呈上升态势,涨幅在控制范围内。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2.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4.3%;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2.3%;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3.5%。在居民消费价格中,各种商品及服务价格变动方向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呈现“五增一降两平稳”态势。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五大类指数上涨,依次上涨1.3%、0.6%、18.6%、2.3%、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下降1%,烟酒及用品、衣着等两大类指数与上年持平。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着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凸现,生产规模逐渐扩大。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6亿元(现价),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同比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54.6亿元,增长3.3%;林业产值5.58亿元,增长2.9%;牧业产值15.61亿元,增长1.3%;渔业产值12.9亿元,增长4.8%。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05.89千公顷,同比增加5.68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103.7万吨,增长2.2%;棉花1863吨,增长12.5%;苎麻27957吨,增长19.5%;蔬菜191.49万吨,增长2.2%;油料8.74万吨,同比增长3.4%;茶叶1.7万吨,增长3%;园林水果3.31万吨,增长9.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森林面积发展到410.67千公顷,竹木蓄积量增加到8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2.3%。2006年,全市植树造林面积20.77千公顷,零星(四旁)植树736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7.1千公顷,成林抚育作业面积87.3千公顷。主要特色林产品:竹笋干(含雷竹)2529吨,增长32.4%;桂花产量354吨,下降1%。为保护森林资源,竹木采伐限量,全年木材采伐量18.9万立方米,下降1%;楠竹采伐量1597.13万根,增长2.9%。在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上有7种产品获得金奖。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畜牧、水产稳定增长。年内出栏肉猪129.5万头,下降1%;出笼家禽732.1万只,增长23.9%;出栏牛1.4万头,增长3.6%;出栏羊11.3万只,增长8.5%;禽蛋产量2.9万吨,增长4.5%;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46.4千公顷,增长3.1%;其中精养鱼池14千公顷,占总面积30%。全年水产品产量15.2万吨,增长5.4%。水产品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5.3万吨,占水产品比重达3.5%。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四乡六业”产值43.3亿元,增长3.8%。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8千公顷,增长0.5%,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达50.3%。油料播种面积为62.3千公顷,下降2.4%;棉花播种面积为1.5千公顷,增长7.1%;麻类播种面积为13.3千公顷,增长9%;蔬菜播种面积为87.5千公顷,增长0.9%。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60万元,增19%,解决了0.52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1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2930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明显。全市大兴“工业兴市”战略,着力发展新型工业产业,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生产水平快速聚集。全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441家,同比增加85家,增长23%,是全市历史上增得最多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32亿元,同比增长30.1%。增速持续高位运行,从2005年年初到2006年底月平均增长35.3%,快于全省15个百分点。骨干行业发展快。饮料制造业产值4.9亿元,增长77.4%;木材加工及制品业产值5.4亿元,增长72.1%;家具制造业产值1.78亿元,增长39.7%;机电制造业产值6.14亿元,增长4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32亿元,增长34.9%;纺织业产值34.17亿元,增长33.6%;医药制品业产值6.69亿元,增长33.4%。

建筑业不断扩大。通过加大建筑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申报获批了一家一级建筑施工企业,新增加了6家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建筑企业增加值8.68亿元,增长9.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个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03.8亿元,增长32.9%。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70.6亿元,增长35.1%。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达2405万元,比上年增加761万元,增长46.3%。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下降16.6%;第二产业投资32.27亿元,同比增长28.1%;第三产业投资44.87亿元,同比增长53.5%。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7.88亿元,同比增长107.5%。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4.55亿元,增长146.2%;房屋施工面积121.02万平方米,增长113.3%;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1.72万平方米,增长135.6%;商品房销售额5.06亿元,增长174.4%。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1874公里。全年货物周转量104157万吨公里,增长20.1%,其中公路运输99943万吨公里,增长27%。旅客周转量257663万人公里,增长20.2%,其中公路运输257567万人公里,增长20.1%。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5951万元,增长26.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317万元,增长15.5%;电信业务总量64634万元,增长29.1%。固定电话用户数54.9万户,增长8.7%;移动电话用户47.5万户,增长20.2%。固定电话普及率为66.2%,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7.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观念改变和市场建设完善,全市消费品市场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增幅均保持在13%以上,特别是农村消费品市场转旺。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01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市(县)消费品零售总额58.51亿元,增长14.9%;农村市场(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9.49亿元,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6.02亿元,增长14.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69亿元,增长17.1%;其他行业零售额3.29亿元,增长11.1%。

七、对外开放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外贸出口5979万美元,同比增长25.5%,实现了我市外贸出口19个月的持续增长。主要出口产品增长快。机电产品出口1926万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368万美元;服装出口802万美元;皮革手套出口473万美元,;医用敷料出口338万美元。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越来越大。2006年全市有出口企业60家,其中新增12家;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1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达13家。

外资投入强劲。2006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家,累计合同外资额为4531万美元,外商实际到位资金6177万美元,增长4.6倍,创历史最好水平。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年全市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05个,合同引进资金95.6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6.53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新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1.38亿元,244个续建项目到位资金25.15亿元。今年引资额5000至1亿元项目16个,增加5个;引资额1亿元以上项目18个,增加2个,其中工业项目同比增加2个。引资项目进一步合理。第一产业项目197个,占29.3%;第二产业项目292个,占43.5%;第三产业项目182个,占27.2%。二、三产业项目较上年分别增长4.7和2.1个百分点,工业项目所占比重增长较快,产业结构继续趋向合理。

旅游业保持发展势头。2006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植,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明确,营造了良好、文明的旅游环境,促进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65.8万人次,同比增长8%。旅游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门票收入1826.2万元,同比增长7.3%。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财政收入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收入质量高等特点。全市全地域财政收入22.8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国税收入6.75亿元,增长23.2%;地税收入8.73亿元,增长1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1亿元,增长17.2%,占全地域财政收入的38.1%。其中工商税收3.6亿元,增长13.8%。

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加大。全市全年财政支出36.79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8.03亿元,增长39.2%。2006年,全市城市维护费支出7557万元,增长63.2%;教育支出4.42亿元,增加15.1%;医疗卫生支出1.36亿元,增长63.9%。抚恤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9亿元,增长89.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形势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1.9亿元,比年初增加34.6亿元,增长22.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6.54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亿元,增长14.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1.55亿元,比年初增加16.71亿元,增长22.3%。其中中长期、短期贷款均呈增长态势:短期贷款余额54.41亿元,比年初增长21.2%;中长期贷款余额35.82亿元,比年初增长23.4%。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8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40025万元,增长20.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年全市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科技项目建设继续稳步增长,获准立项的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4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31件,增长27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达到23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81亿元,增长23.6%。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纳入登记的民营科技企业61家,增长87%。

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全市实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在校学生21.67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8.1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0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优质化、规模化,中等职业中学在校学生4.75万人,毕业生9387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63人,毕业生1202人。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举办了“和谐咸宁?2006咸宁市大型春节文艺晚会”、“走进鄂南”、“欢乐中国行”等大小40多场文艺活动。在湖北省第十一届“楚天群星奖”比赛中我市选送的《醉金秋》获得银奖,《家住牌洲湾》、《中国象棋》获得铜奖。2006年,全市现有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58.8万册。

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广播覆盖率95.09%;电视覆盖率94.94%。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先后承办了中国象棋甲A联赛(湖北赛区)、省十二运会的部分赛事。2006年,参加了全省青少年田径、游泳、摔跤、柔道、武术、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比赛,共获2金3银12铜成绩;参加群众体育比赛,获得38金、40银14铜的成绩。

新闻出版继续扩大。2006年,全市共出版正式报纸4种、正式期刊3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14家,共出版发行报纸期刊776.96万份(册),其中正式报刊共出版发行750.6万份(册),内部资料26.36万(份)册。2006年,全市印刷复制业企业共有268家,其中印刷企业129家。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进一步规范。2006年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186家,卫生机构床位数485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7张。卫生技术人员903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852人;注册护师、护士2731人。初步建立起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中心,形成了县、乡、村卫、机关、企事业单位疫情报告管理系统;加强了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出台了《关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实施意见》。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面规划、合理调控、保护和保障国土资源科学利用,有效保护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与各级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规范建设用地审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土地开发整理。2006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748.98公顷,净增耕地面积657.95公顷。

环境保护

水环境良好。全市主要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符合环境要求。其中:长江(陆溪口断面)、淦河温泉一号桥断面水质达II类标准,比上年有所改善。陆水河、淦河、富水及主要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水质达III类标准,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潘家湾、温泉一号桥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达标率分别为95%和100%。

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其中温泉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357天(优106天,良251天,轻微污染天数8天),优良率达97.8%,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城区交通噪声环境质量较好。

全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8个,面积46万亩。九宫山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全市环境监测机构7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80人。

重点环保项目进展顺利。湖北省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年处理量2.9万吨),已全面动工。温泉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合作事宜已正式签约并举行了奠基仪式,标志着我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产业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二、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1.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3万人,出生人口27112人,死亡人口72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1‰。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2006年,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7元,增长10%。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13元,增加302元,增长10.4%。其中,工资性收入1082元,增加157元,增长17%,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农民纯收入增加额的52%,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家庭经营收入1992元,增加104元,增长5.5%。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71元,增长4.2%。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12元,下降13.1%;交通和通讯支出654元,增长9.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平方米,增加1.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74元,增长2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6%,下降6.6个百分点。农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6台,电话机64台,移动电话机58台;人均住房面积38.19平方米,增长9.9%。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有12.92万名职工和3.71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有14.71万名职工和1371名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61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59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