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咸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0:19:50 来源:咸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35次

2004年,是咸宁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经济加快发展,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咸宁市生产总值完成205.01亿元,增长11.5%,高出上年增幅2.3个百分点,与全省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按年平均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384元。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45.34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完成96.5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完成63.14亿元,增长12.3%。产业结构有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22.1:47.1:30.8。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方面,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给工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据初步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88.36亿元,增长13.2%,工业化率达4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5%,全市工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5.2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业生产对经济贡献率有明显的提高,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民人均农业税费支出31.55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7.82元,下降36.09%,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区建设明显加快。

全年价格总水平回暖上升,呈先激后缓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4.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较快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5.1%。其中粮食上涨27.4%,油脂上涨18.1%,肉禽及制品上涨17.1%,鲜菜价格下降5.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6.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6万人。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内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1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比重仍然较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活力仍不够;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困难,产成品库存和亏损面有所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丰产丰收,农村经济形势是近几年来最好的。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大政策措施,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渔全面增长,农村经济活跃。农业总产值达80.58亿元,增长6.9%。其中农业产值49.56亿元,增长10.0%;林业产值4.32亿元,增长2.4%;牧业产值16.24亿元,增长0.8%;渔业产值9.6亿元,增长6.3%。全年播种面积393.71千公顷,同比净增12.68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98.62万吨,增长21.9%,扭转了近年来连续减产的局面,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产量;棉花产量1613吨,增长25%。油料总产8.88万吨,增长26.5%。苎麻产量23002吨,增长15.4%;蔬菜产量182.14万吨,增长2.3%;茶叶产量15501吨,增长6%;园林水果产量29090吨,增长16%。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由于国家退耕还林计划调整,以及实施有力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市植树造林面积27.44万亩;零星(四旁)植树1862万株,增长33.4%;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8.6万亩,增长6.1%;成林抚育作业面积110.57万亩,增长6.7%。主要特色林产品竹笋干、桂花产量快速增长,竹笋干(含雷竹)888吨,增长69.1%;桂花产量339吨,增长18.1%。竹木加工、造纸、森林工业以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对木材、竹材的需求,全年木材采伐量17.71万立方米,增长6.7%;楠竹采伐量1402.34万根,增长8.5%。林业持续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也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32%。

畜牧、水产稳定增长。出栏肉猪126.49万头,增长3.5%;出笼家禽538.75万只,下降1.5%;出栏牛1.3万头,增长6.3%;出栏羊9.5万只,增长10%;禽蛋产量2.75万吨,增长1.3%;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66.44万亩,增长2.1%,精养鱼池13.9万亩,扩大3.7%;螃蟹养殖面积26万亩,扩大2.8%。全年水产品产量13.35万吨,增长8.6%。螃蟹产量2755吨,增长13%。水产品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7.3万吨,占水产品比重达6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四乡六业”产值38.03亿元,增长3.2%。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7.11千公顷,增长7.3%,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为50.1%。稻谷播种面积132.20千公顷,增长11.2%;油料播种面积为63.82千公顷,增长1.8%;棉花播种面积为1.4千公顷,增长2.2%;麻类播种面积为11.44千公顷,增长2.6%;蔬菜播种面积为83.88千公顷,增长0.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平方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5.31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88.63万千瓦,增长12.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39万吨,增长8.3%;农村用电量2.58亿千瓦小时,增长5.7%。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432万元,增长0.8%。全市人均纯收入822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已由2000年的30万人下降到22万人,其中637元内绝对贫困人口6.65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21亿元,净增9.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8.59%,比上年提速14.87个百分点。工业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7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8.46亿元,增长4.93%;国有企业增加值3.91亿元,减少6.88%;集体企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16.5%;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95亿元,增长14.8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0.69亿元,增长34.2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24.9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7.28亿元,增长48.19%。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7.82亿元,增长24.8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9.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增长32.23%,高出轻工业增速7.36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增速3.6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继2001年逆转后,出现回升,达50.8%,轻重工业结构由2003年的51.04:48.96变为49.2:50.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7.45亿元,增长40%。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稳步回升。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03.4亿元,增长31.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34%,下降0.3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4.76,比上年提高5.4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几年来最高水平。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7亿元,增长13.7%;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0.15亿元,下降49.9%。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四级以上)4.3亿元,增长2.4%;建筑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招投标制度逐步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建筑市场管理加强,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9万平方米,增加3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随着“项目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加大了项目建设工作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28亿元,增长20.1%。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1.3亿元,同比增长43.3%。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37.52亿元,增长57.8%,占城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1.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投资1.17亿元,增长1.3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投资3.17亿元,增长1.2倍。按管理渠道分,基建投资41.57亿元,增长49.2%;技改投资13.83亿元,增长30.7%;房地产开发投资2.58亿元,增长30.7%。项目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施工项目892个,新开工项目724个,分别增长63.1%、75.7%。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亿元,增长218.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9.99亿元,增长62.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19亿元,增长9.8%。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例为3.4:65.2:31.4。在城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项目投资58.31亿元,增长44.7%;中央项目投资2.85亿元,下降14.9%。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年公路通车里程4685.2公里,增长4.6%。全年货物周转量84898万吨公里,增长8.1%,其中公路运输76985万吨公里,增长8.4%。旅客周转量229003万人公里,增长6.4%,其中公路运输227467万人公里,增长5.7%。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5436万元,下降7.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107万元,下降34.3%;电信业务总量45329万元,增长2.36%。固定电话用户数41.5万户,增长17.2%;移动电话用户38.22万户,增长7%。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3.4%;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9.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36亿元,增长13%。从城乡消费市场看,城市消费快于农村: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3.53亿元,增长13.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1.83亿元,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568402万元,增长12.9%;餐饮业58441万元,增长15.5%;其它行业26775万元,增长9.5%。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5133万美元,下降45.1%,其中出口4080万美元,下降54.5%;进口1053万美元,增长161.9%。从主要出口商品看:服装出口358万美元,增长40.94%;机电产品出口962万美元,增长26.75%;医用敷料出口470万美元,增长10.33%。出口下降的商品主要是麻棉纱、皮革手套两大类商品,其中:麻棉纱出口1506万美元,下降55.69%;皮革手套出口182万美元,下降95.18%。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2004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家,合同外资2330万美元。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6家,中外合作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9家。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170万美元,增长14.2%。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01.36万人次,增长12.8%;实现旅游总收入12.16亿元,增长12.4%,其中旅游创汇80.23万美元,增长23.4%。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4年,咸宁市财政收入完成14.68亿元,增长17.2%。其中国税3.52亿元,增长1.2%;地税3.16亿元,增长9.2%,国地两税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45.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亿元,增长12.9%。全年财政支出20.14亿元,增长20.4%。其中:支农支出17577万元,增长24.4%;文体、广播事业支出5934万元,增长15.5%;卫生事业支出7616万元,增长0.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6941万元,增长37.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9383万元,增长58.0%。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6.86亿元,增长20.8%。

金融存贷款稳步上升。截至12月底,咸宁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40.21亿元,比年初增加20.28亿元,增长16.91%。其中储蓄存款105.3亿元,比年初增加15.7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89.82亿元,比年初增加9.45亿元,增长11.76%。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0696万元,增长15.6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01万元,增长25.0%;人寿险保费收入21075万元,增长11.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活动更加活跃,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取得新的突破。全年争取科技项目31个。取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8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三等奖)。全年专利申请39件。

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12456人,增长15.5%;招生3646人;毕业生1975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普通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质量继续提高。全市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在校学生2.75万人。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中学185所,在校学生19.2万人,增长3.8%。普通小学915所;在校学生27.8万人。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末,全市文化馆7个,群众艺术馆7个,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56.73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95.52%;电视人口覆盖率94.23%。有线电视用户24.97万户。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拥有体育馆6座。2004年,参加了全省青少年田径、游泳、足球、摔跤、柔道、武术、跆拳道、排球、乒乓球和体校篮球等十个项目的比赛,共派出参赛运动员109名,获得各种奖牌37枚,其中10金、18银、9铜。

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市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3次,其中千人以上参与的有3次。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222家,人数1204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95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8张。卫生技术人员9826人。执业医师4635人;注册护师、护士2401人。急救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水质总体良好,基本上都达到Ⅱ、Ⅲ类水域水质标准。2004年,全市环保监测站加强标准化、自动化建设,环保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121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市生态建设单位总数已达到7个,自然保护区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个,总投资2460万元。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与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实施工作有序进行。

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76.9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9‰,提高0.3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4年,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3.18元,增长8.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6231.62元,增长6.1%。在国家扶农政策、农产品价格上涨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2698元,比2003年增加373元,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加快10.6个百分点。其中现金纯收入增加229元,实物纯收入增加144元,增加额创历史新高,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居历史第四。其中工资性收入671元,增加74元;家庭经营收入1601元,增加96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6%。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1.1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8313人;有11.64万职工和3.09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有18.53万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69万户、8.46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资金4454万元。享受特困救助的农村居民13406户,21428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家,床位477张,收养各类人员301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26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8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700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