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鄂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0:09:43 来源:鄂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98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克服“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齐心协力抓项目,迎难而上促发展,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速度、效益和后劲同步提高,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43.9亿元,增长10.8%。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至2003年末,列入市级“两改”计划的118家企业,已有113家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协议安置职工42776人,分别占总数的95.8%和95.3%,一批强势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全面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市、区行政机构分别减少22.2%、11.8%;行政编制分别减少28.7%、21.6%。乡镇事业机构精简60%,编制精简25%;撤、并、转市直事业单位78家,精简编制1902名,分流安置职工2399人。全面推行部门预算、财会集中核算、政府采购制度和乡镇“零户统管”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

经济环境继续改善。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率,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全面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责任追究制,政务公开力度加大,政府各部门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二、农业

2003年,我市虽然遭受了早春低温、夏涝、伏旱自然灾害和“非典”双重影响,但是各级政府坚持“防非”保大局、抗灾保发展,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四大支柱产业,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水产放养面积586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200公顷。4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经建成,10个万头猪场已初具规模。

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年粮食产量23.44万吨,比上年下降6.8%;棉花2517吨,下降1.9%;油料5.02万吨,增长16.6%;水产品13.0万吨,增长14.2%;蔬菜68.6万吨,增长13.4%;水果2.2万吨,增长15.8%;肉类6.0万吨,增长6.8%;家禽出笼840万只,增长4.3%;牲猪出栏61.9万头,增长11.7%。在提高产量和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下,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0.5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8.6%。

造林绿化事业发展较快。加强退耕还渔等建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83公顷,退耕还渔7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45.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2.36亿元,增长15.8%;重工业完成33.57亿元,增长14.8%,轻工业完成12.42亿元,增长11.3%。全市工业用电量达19.98亿千瓦时,增长24.3%。全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6.64亿元,增长31.7%;实现利润6.09亿元,增长64.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7056万元,增长88.4%。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7.4,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

产品经营品牌意识增强,适销对路产品大幅增长。全年完成铁矿石原矿量200万吨,比上年增长7.5%;成品矿336万吨,增长11.2%,其中球团矿10.1万吨;钢产量222.14万吨,增长15.0%;成品钢材209.82万吨,增长17.1%;铝材6177吨,增长10.5%;水泥166万吨,增长39.5%;金属制液体储藏罐8984吨,增长24.1%;发电量311652万千瓦时,增长23.3%;釉面砖185万平米,增长85%;道路沥青115519吨,增长68.6%;服装641万件,增长49.8%。

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加大,安全形势平稳好转。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87起,比上年下降53%;死亡58人,下降15.9%;伤358人,下降43.7%;经济损失250.6万元,下降20.7%。

房屋施工面积再创新高,建筑业增势喜人。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实现利税总额0.8亿元,增长14.3%。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18.68万平方米,增长36.5%;房屋竣工面积294.59万平方米,增长66.7%,均创历史新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32.3亿元,增长21.8%,集体经济投资2.26亿元,下降4.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1亿元,增长19.2%;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6.7亿元,增长8.8%,技术改造投资12.3亿元,增长48.1%,房地产开发投资2.3亿元,增长28.9%。其中,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竣工面积22.5万平方米,增长6.5%。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重点跟踪项目77个,比年初增加28个。程潮铁矿120万吨球团矿厂、鄂钢轧钢改造工程、武大新材料二期等18个项目竣工投产,武钢500万吨球团矿、鄂钢1000立方米高楼改造、鄂钢6米焦炉、世纪新峰400万吨水泥等24个项目开工建设。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非典”以后,居民消费信心迅速恢复,消费品市场明显回升。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42.09亿元,增长9.7%;餐饮业3.76亿元,增长22.0%。

外地大型商业集团进军鄂州。深圳万联、武商集团、上海华联等大型商业企业先后在我市开设连锁店,推出了集休闲、购物、观光、饮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超市、大百货、大菜场的经营模式,极大地活跃了我市的商业经济。

市场物价稳中见升。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9%,居住类价格上升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5.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2.3%。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3.4%,衣着类价格下降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3.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8%。

生产领域价格明显回升。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3.5%,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升5.1%。

六、对外经济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3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1050万美元(海关数),比上年增长2.7%。其中出口总额5280万美元,减少1.6%;进口总额5770万美元,增长7.0%。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上年的5%上升到1%。服装出口比重下降,由上年的85%下降到70%。葛店开发区人福科技公司医药产品出口14万美元,提升了全市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2003年新增外贸自营出口企业15家,使我市有外贸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7家;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5个,比上年多3家;实际利用外资50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对外劳务输出172人次,增长21.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市独立核算运输企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372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7%。其中,公路4916万吨公里,增长10%;水运18313万吨公里,增长5.4%。完成旅客周转量59547万人公里,下降17.6%。其中,公路59205万人公里,下降17.7%;水运342万人公里,增长1.2%。全市邮政通讯行业完成业务收入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年末累计电话用户(含移动)达到33.62万户,比上年增长26.4%。宽带网用户1.44万户,增长89.2%。

大力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扩大旅游业规模。A级景区从无到有,现有4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2家,新增假日、君泰、万达、广源4家旅行社,“农家乐”、“渔家乐”旅游休闲项目发展到近百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发展到8100多人。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7.5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1665人次,港澳台游客3880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7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10.7万美元。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5.3%,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25%。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全地域财政收入85025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工商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9.4%,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市级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5.4%,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0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了对企业技改、科技、文体、医疗、教育、城建、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入,挖潜改造支出4050万元,增长25.9%,科技支出888万元,增长19.0%,文化广播事业支出1994万元,增长19.8%,医疗卫生支出2533万元,增长21.0%,教育支出13138万元,增长12.1%,城市维护费支出7371万元,增长21.6%,社会保障支出1501万元,增长10.0%。

金融形势稳定,效益进一步好转。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08亿元,比年初增加16.6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63亿元,增加9.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3.71亿元,比年初增加10.46亿元,剔除全年核帐呆帐贷款,实际比上年增加12.91亿元。2003年金融机构减亏1.86亿,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9.53个百分点。

保险密度明显提高,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人均保险年支出140.67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年保费收入14829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95万元,减少3.9%,人身险保费收入11734万元,增长23.1%。各类保险赔款、给付(退保)支出6200万元,上升17.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782万元,人身险给付(退保)支出3418万元,分别增长29.5%和9.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学在校生6500人,比上年增加1441人,各类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87728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6.9%,高中入学率达60%。

教育信息化跃上快车道。市区镇三级均建立了教育信息资源库,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208所学校建立了微机室,96所学校建起了地面卫星接收站,34所学校开通了“校校通”工程,12所学校建起了闭路电视教育系统。

民办教育长足发展。全市共有6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656人。其中,3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99人;3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1257人。

科技发展动力增强。全年共争取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52项,其中,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7项,国际科技合作2项,国家级火炬计划2项,攻关项目17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5项,争取项目资金2.1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光信息记录用高分子纳米符合材料”、“纳米氧化锆粉体”、“高强度PRC热敏电阻”、“欣雪灵囊批量化生产”等14项新材料、生物医药项目得到扶持;鄂丰、多佳、鄂重等企业推广使用CAD/CAM/CAE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设计、制造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研究与交流取得新成果。全市有5家企业与华中理工大学、铁道部车辆设计院等大专院校实施联合技术攻关,聘请了18位院士专家作为专家顾问团成员,引进2批次国外专家解决技术难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广播影视业迈上新台阶。全市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专线杆路增加了244.1公里,有线电视网络总长2691.2公里,增长50.0%,电缆2274公里,增长37.4%,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5%,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9%,有线电视入户率26.8%。卫星地面收转站比去年增加9座,21件作品获全国全省各类奖项,与中央台、省台和其他强势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上稿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年被省台采用稿件791条,中央台采用稿件39条,2003年广播电视经营创收2308万元,比上年增长20%。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配合市区基本建设完成43个工地的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工作,勘探面积12.5万平米,发掘古墓21座、古井41口,出土文物356件。全年共出版报纸和报型内部资料588期、1660万份,出版期刊和刊型内部资料28期、15.5万册。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98个,卫生人员5280人,年末实际开放床位数2616张,其中乡镇卫生院21个,年末实际开放床位数745张。浙江尼尔迈特公司成功整体收购市二医院,实现医院体制布局的重大调整。抓好“非典”防治,全年无1例“非典”病例。婴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控制在13/10万、25/10万的低水平。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3年,我市在十一届省运会上,争金夺银,取得了19金、15银、6铜的好成绩,举重获金牌数第一,团体总分第二,乒乓球获男子少年甲组团体第二名;全市体育协会发展到17个,全民健身路径达到27条,销售体育彩票2506万元,捐资新建社区体育活动设施6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城市建设和管理

中心城区发生新变化。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完成了沿江大道(淋家河段)、建设街商业步行街、南浦虹桥,在建道路有滨湖东路、滨湖南路延伸、沿江大道(蟠龙矶段、油厂段),另外还完成了滨湖西路彩砖铺设及十一号路下水道铺设,建成城市道路和桥梁面积4.3万平方米,在建城市道路面积24.3万平方米。完成洋澜湖破堤总长21820米,破堤土方147140立方米,增加湖面2709亩。城区污水截流系统,滨湖桥、城东提升泵站和茅草湖污水处理厂已于2003年6月试运行,城区污水得到有效收集,洋澜湖水体、水质状况明显改善。中心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223.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7.8%,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4平方公里。

小城镇建设扶持力度加大。全年共筹措9121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342个行政村已经完成了251个村的规划,三山村规划设计被省建设厅评为全省2003年度村镇建设规划项目三等奖;三浃村村镇建设规划设计方案被省建设厅评为全省2003年度村镇建设规划项目优秀奖。

公用事业日趋完善。年末中心城区已经拥有公交线路8条,拥有公交营运车辆585辆,比上年增加51辆,全年完成公交客运量2694万人次,比上年略有增长。自来水日供水能力90万吨,受益人口38.7万人。全社会用电量23.3亿千瓦时,增长22.2%。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为74,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万吨,烟尘排放量1.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6万吨,废水排放量5150万吨。

危险品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收缴剧毒氰化物12公斤,毒鼠强48公斤,废弃放射源2个,消除了一批重大环境隐患。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全年出生人口11324人,出生率为10.87‰,死亡人口6125人,死亡率为5.88‰;全年净增人口9200人,自然增长率为4.99‰,比上年上升1.12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4.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3.89万人,占51.5%,农村人口为50.75万人,占48.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0元,比上年增加506元,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2832元,增加139元,增长5.2%。城镇居民居住、交通通讯占家庭总支出比重达18.3%,比上年扩大1.4个百分点,家庭社会保障支出人均237.60元,比上年增长26.8%。

十三、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镇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53.1万人,比上年增长2.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控制在4.5%以内。

再就业压力得到积极化解。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系列配套文件,全市四个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36个,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2万人,办理下岗职工优惠证1.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2.09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城镇老年福利机构20个,床位956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120个。全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数达19个,覆盖率达100%,4690人接受了农村传统救济。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1.9万元,接受社会捐赠99.8万元,23465人次受益。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市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市区有11.8万户次家庭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60.5万元,比上年增长48.8%。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大,参加失业保险4.4万人,增长4.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99万人,增长8.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43万人,参保人数上升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