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鄂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0:08:10 来源:鄂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36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的总体目标总揽全局,克服经济转型与农业受灾等不利因素和困难,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2亿元,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13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1315美元,比上年增长9.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8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8.89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38.51亿元,增长14.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1年的14.4:52.9:32.7调整为14.0:52.0:34.0。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两改"工作稳步推进,一批强势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农民负担减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岗职工失业保险、养老统筹保险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经济环境有所改善。2002年,政府管理部门积极适应世贸规则,通过开展"学查改"活动,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取消审批、核准、备案事项758项,调减面达41.4%。政法部门继续开展"严打"整治工作,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全市刑事案件下降2.9%,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得到控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二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三是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农业

在遭受严重水灾的压力下,全市上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优质名牌战略,一大批优质水产品、优质稻、优质油、优质蔬菜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得到迅速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5.14万吨,比上年减产2.15万吨,减幅为7.9%;棉花总产量为2565吨,比上年减产1557吨,减幅为37.8%;油料43097吨,减产24.1%;蔬菜60.46万吨,增长7.7%;水产品11.38万吨,增长26.4%;生猪出栏55.52万头,增长10.2%;家禽出笼805万只,增长15.0%。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5.22千公顷,比上年调减2.34千公顷,其中,稻谷调减1.21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15千公顷,减少37.1%;蔬菜和果用瓜面积29.47千公顷,增长9.9%;渔业养殖面积29039公顷,增长15.3%,名特优水产品快速增长。渔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总值比重为38.3%,首次高于种植业比重,跃居大农业第一位,成为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造林绿化事业发展较快。加强退耕还林还渔等建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088公顷,比2001年增加2888公顷,退耕还林1.29千公顷,退耕还渔1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1.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38.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6.15亿元,增长10.3%;重工业完成26.37亿元,增长12.0%,轻工业完成11.85亿元,增长12.3%,轻重工业结构比由33:67演变为31:69。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企业实现利润快速增长。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4.13亿元,增长15.7%,实现利润23962万元,比上年增长54.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501万元,增长1.4倍。

工业结构继续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工业生产支撑作用明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传统工业升级换代,先后有奥革氧公司等6家高新企业投产,净增产值14756万元,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壮大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48亿元,同比增长2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同比上升了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1.61亿元,增长20.8%,实现利税13528万元,增长29.9%,分别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出7.5、5.1和5.8个百分点。

国企"两改"取得积极进展,债务处置获得重大突破。全市列入2002年"两改"工作计划的重点企业51户,涉及职工21249人,改制方案经职代会审议、市政府批复实施的35家,占68.8%;协议安置职工12404人,占职工总数的58.5%;出售资产9.9亿元,核销资产损失5.8亿,减免返回企业土地出让金1.39亿元,并成功地与国家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72家企业地7.24亿元债务达成一次性"缩水"协议,缩减企业债务22.38亿元。

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实现利税总额0.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5万元/人,增长40.6%。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为564个。建筑业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增长21.2%;房屋竣工面积170万平方米,增长3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6.53亿元,增长12.8%,集体经济投资2.41亿元增长4.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58亿元,增长10.1%,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5.36亿元,增长10.8%,技术改造投资8.32亿元,增长10.8%,房地产开发投资1.82亿元,增长9.9%。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农林水利、电力、交通邮电共完成投资5.6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7.5%。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2.46亿元,下降26.1%;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100万元,增长15.6%;城建和环保设施完成投资3.11亿元,增长9.7%;工业投资有所增加,全年完成投资12.90亿元,增长15.9%。

商品住宅产销均有所增长。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竣工面积23.6万平方米,增长20.4%。商品房销售面积18.1万平方米,下降10.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7万平方米,占98%,降14.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全市56个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规模18.1亿元,全年累计到位资金19.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9.6亿元,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的61%,完成年度计划的108.3%。鄂黄大桥南岸连线工程、凤凰广场、鄂钢一炼钢、农村电网改造、明塘市场一期等工程投产或部分投产,新增公路29公里,新建一二级公路38.3公里,改建农村公路244.3公里。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4.92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3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餐饮业实现3.08亿元,增长17.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专业市场优势突现。年末全市限额以上交易市场达38个,比上年增加4家,飞鹅建材、明塘小商品等一批大商场、大市场的主导作用日趋增强,新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仓储式商店、连锁店、超级市场等新的经营业态蓬勃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市场物价稳中微升,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7%,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8.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2.5%;房地产价格指数为99.3%。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总额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7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出口总额5365万美元,增长19.1%;进口总额5391万美元,增长2.1%。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出口达885万美元,增长89.9%;纺织品及服装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出口4112万美元,增长6.6%;农产品出口208万美元,增长4.8倍。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对欧洲出口214万美元,增长4.8倍;对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保持平稳态势;对北美出口增长5.9%;对香港出口增长84.6%。目前,我市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日本、香港、韩国、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2002年新增外贸自营出口企业10家,使我市有外贸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9家;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2个,比上年多4家;实际利用外资45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明显。全年对外劳务输出142人次,比上年增长9.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280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4%。其中,公路4834万吨公里,增长2.6%;水运17972万吨公里,增长4.9%。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7113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6%。其中,公路70998万人公里,增长9.6%;水运338万人公里,增长7.3%。

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继续较快发展。邮电通讯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5亿元,增长17.6%。其中,移动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1.10亿元,增长37.7%。移动电话用户14.16万户,增长49.8%;固定电话用户12.24万户,增长14.0%,其中城市电话7.38万户,增长18.9%。互联网用户2.53万户,增长89.2%。

旅游业持续发展,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步增长。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外国游客2669人次,比上年减少1.3%,港澳台游客3346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87亿元,增长17.6%。旅游外汇收入374.37万美元,增长0.1%。第二届武昌鱼国际旅游文化节和第三届梁子湖捕鱼旅游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了鄂州的知名度。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536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3%,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5%,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市级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2%,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62157万元,比上年下降5.0%。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加大了对科技、农业、教育事业的投入,科技支出746万元,增长48%,农业支出6053万元,增长13.5%,教育支出11723万元,增长11.3%,抚恤和社会保障支出2377万元,保障了国企下岗职工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费的需要,行政管理费9649万元,增长16.8%。

金融形势稳定,信誉进一步好转。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39亿元,比年初增加12.3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63亿元,增加5.7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3.22亿元,比年初增加5.4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1.17亿元,增加1.58亿元,中长期贷款12.41亿元,比年初减少3495万元。新增存差6.94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8.1个百分点,全年现金净投放73353万元,比上年多投放15601万元。

保险业务大幅增长。全年保费收入12757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20万元,增长5.3%,人身险保费收入9537万元,增长28.2%。各类保险赔款、给付(退保)支出5282万元,下降11.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149万元,人身险给付(退保)支出3133万元,分别增长48.0%和下降30.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学计算机5155台,建立校园内部互联网17个,大学在校生5059人,比上年增加1028人,各类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96242人,初中升普通高中6192人,升学率7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科技发展动力增强。2002年,共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53项,争取项目资金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财政科技投入增长48%;全年引进高新技术企业5家,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使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多个,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到50多个。

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顾地塑胶"给水硬质聚氯乙烯管材、管件"等一批项目得到重点扶持,CAD技术、PDM平台计算机图形设计等信息化技术得到逐步推广,"优质高效双低油菜产业化研究与示范"、"水库网箱养殖技术"等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7%,比上年增长1.6个百分点。科技研究与交流取得新成果。全市有五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励,共申请专利40件,建立科技信息数据库2个,引进德国、俄罗斯等外国专家7人次,解决工艺技术10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五里墩、茅草、五丈港一带出土的三国、六朝青瓷器、铜器成为我市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走进武昌鱼故乡o中国》盛况空前。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98个,文化馆28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乡镇、企业、学校图书馆(室)739个。

广播影视业稳定发展。全市拥有广播电视收转站123座,比上年增加3座,专用光缆网芯长560芯公里,皮长70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5.8%、9.4%,自制节目1633小时,比上年增长54.9%,上中央广播电台新闻13条,上中央电视台新闻9条,24件作品获全国全省各类奖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6.0%。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7个,卫生技术人员4211人,卫生机构床位数5166张。全市乡镇卫生院2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943张。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我市举重获全省青少年体育赛第一名,各项目共获金牌15枚,银牌11枚,铜牌8枚;在重庆永川举行的全国举重基地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3枚。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销售体育彩票2187万元,捐资新建社区体育活动设施7处。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为70,比上年下降4,废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03万吨,比上年减少2.3%,烟尘排放量1.41万吨,减少2.1%,工业粉尘排放量2.5万吨,减少0.3%,废水排放量4700万吨,比上年增加0.5%。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全市已有236家水污染企业、247家大气污染企业、36家固体废物生产企业办理了污染物申报登记;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26.4平方公里;环境噪音达标区9个,面积23.1平方公里。

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4.04万公顷,生态示范区1个,面积15.04万公顷。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全年出生人口9038人,出生率为8.73‰,死亡人口5157人,死亡率为4.98‰;全年净增人口3881人,自然增长率为3.75‰,比上年上升0.1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3.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3.21万人,占51.%,农村人口为50.51万人,占48.7%。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4元,比上年增加545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2693元,增加102元,增长3.9%。城镇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占家庭总支出比重达31.6%,比上年扩大2.1个百分点,家庭保险支出人均187.44元,占家庭总支出比重达3.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3.7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十三、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城镇老年福利机构21个,床位1010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88个。全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数达19个,覆盖率达91.3%,7029人接受了农村传统救济。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8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359万元,15708人次受益。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市区有11399户家庭29946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49万元,比上年增长1.4倍。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大,参加失业保险7.9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2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54万人,参保人数大幅上升,保障体制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