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鄂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10:06:58 来源:鄂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97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积极推进改革与调整,不断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居民收入有一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科教文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1.0%。从构成看,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16.0:52.0:32.0变化为14.4:52.9:32.7,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是推进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金融体制以及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配套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成果得到巩固。全市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物价总水平仍在低位运行;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经济外向度低,出口下滑。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水产、果菜、畜禽三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全年粮食产量为27.3万吨,比上年下降11.4%。经济作物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种植面积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产量有增有减。棉花总产量为0.41万吨,比上年下降6.9%;油料产量5.76万吨,增长1.9%;蔬菜56.15万吨,增长20.6%。

畜牧业、水产业增长较快。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01万吨,比上年增长17.1%;水产品产量9.01万吨,比上年增长15.1%。林业生产继续发展,林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0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万公顷;当年育苗面积1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长江堤防和樊口大闸、花马湖泵站整险加固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6亿元。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1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大中小型拖拉机2363台,增长1.3%;农村用电量28327万千瓦时,增长10.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有工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

全市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3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比全省平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速高4.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19.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88%;国有工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22.8%;集体工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17.5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22.2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8.67亿元,增长6.8%。

重工业生产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全年轻工业增加值9.82亿元,比上年增长8.53%;重工业增加值26.28亿元,增长19.93%。轻重工业之比由2000年的1:2.42变为1:2.67。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明显。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工业产值的比重17.9%,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幅较大的有:发电量增长22.0%,水泥增长11.3%,生铁增长21.3%,铁矿的原矿量增30.4%,钢增长33.09%。增幅居中的有:服装增长6.9%,食用植物油增长4.7%,水产品加工增长8.5%。市场供大于求的一般消费品生产增长有所减缓。

受内需拉动、结构调整和部分产品限产等因素的推动和影响,工业产品销售率上升。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1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工业产品出****货值8.70亿元,增长1.2%;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1%,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6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企业实现利润快速增长,国企改革和脱困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6.1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提高2.10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0.28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加快0.14次。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48亿元,比上年增长42.25%;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0.5亿元,增长49.54%。扭亏工作取得进展,企业亏损面下降。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1.57%,比上年下降1.24%;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03万元,下降4.5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478万元,增长37.5%;税金4732万元,增长28.5%。建筑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招投标制度逐步完善。全市招投标承包工程355个,招投标面为88%。

建筑市场管理有所加强,建筑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2946元,提高26.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5.8万平方米,增加1.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全市大力推进“项目年”活动,促进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它经济投资24.48亿元,增长12.7%;集体经济投资2.3亿元,增长17.6%;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30亿元,下降4.6%;技术改造投资7.51亿元,增长15.0%;房地产开发投资1.65亿元,增长35.0%。

基本建设投资平稳增长。全市农林水利、电力、交通邮电共完成投资4.1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4.2%。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6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6.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7.8%。

房地产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较快。全年经济适用房投资6451万元,竣工面积8.99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在全国扩大内需、刺激假日消费等政策措施的影响下,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的运行格局。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6%。分行业看,餐饮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5%;餐饮业2.63亿元,增长16.13%;其它行业10.25亿元,增长6.3%。全年市场商品成交额13.17亿元,比上年下降5.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场价格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7%,比上年上涨0.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前涨后跌。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42%,其中轻工业品持平,重工业品下降0.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个,合同投资额13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0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2%。

由于国际经济下滑的不利因素影响,全市外贸出口有所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3.8%。出口总额4504万美元,下降11.3%。一般贸易出口下降20.0%,加工贸易出口下降9.5%。进口总额5506万美元,增长2.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市交通运输业发展平衡,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9%上升到6.2%。全年新开工建设城市道路7条,铺装面积35万平方米。全年货物周转量3093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公路5713万吨公里,增长10.1%;水运2522万吨公里,增长10.3%;旅客周转量87749万人公里,增长23.1%。公路87434万人公里,增长23.2%;水运315万人公里,上升4.0%;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88万户,达到7.7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0.11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9.17部/百人,多媒体用户达到1.38万户。

国内旅游稳定增长,长假拉动作用突出。全市国内旅游人数9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2%;国内旅游收入6.69亿元,增长25.4%。首届武昌鱼国际文化节和第二届梁子湖捕鱼旅游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际旅游快速增长。全年鄂州入境旅游人数7763人次,比上年增长90.2%。其中:外国游客3756人次,增长84.89%;港、澳、台胞4007人次,增长95.4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8.4万美元,增长4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国税收入增长8.9%,地税收入增长16.8%,财政自管收入增长8.0%。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农业税收增长4.2%,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上升72.2%。

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3亿元,比年初增加8.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7.0亿元,增加2.1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08亿元,增加5.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7.5亿元,增加1.13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保费收入1.06亿元,增长1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58万元,寿险保费收入7582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保费收入1120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469万元,其中,财产险及短期人身险赔款1452万元,寿险给付5017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中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年末全市普通高校1所,招生1221人,在校生3598人;成人高校1所,在校生3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0.3万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1.6万人。各类高级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0.8万人。全市初中在校生5.37万人,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小学在校生12.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0.1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6.2万人次。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5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4项,软科学成果1项。国内领先成果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全年专利申请29件,授权专利25件。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42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60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3个。全年出版市级报纸1650万份,各类杂志18万册,图书馆藏书28.4万册。年末共有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086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6个,卫生技术人员4413人,病床床位3039张。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27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得17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全年体育彩票收入1350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和人口

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进展。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63人,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28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我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梁子湖保护区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0个,总投资3447万元。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与跨世纪绿色工种规划的实施工作有序进行。至2001年12月止,已竣工项目1个,完成投资额1439万元。

全市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二是生活和农业污染比重上升。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出生人口9251人,出生率为9.02%0,比上年下降0.2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619人,死亡率5.46%0;人口自然增长率3.56%0,比上年下降0.68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3.33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9元,比上年增加317元,增长5.72%。农民人均纯收入2591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增长4.1%。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为14.02万人。国企下岗未就业人员3416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443人通过再就业工程实现了再就业。但由于企业目前处于新老体制转换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职工仍有所增加。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到1010张,收养76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0处。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15487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44万元(不包括电脑福利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