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荆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09:47:57 来源:荆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35次

湖北省统计局

2007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全市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社会协调发展,民生得到改善,全面实现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下同),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在51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增速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4.2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完成174.2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完成191.3亿元,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6844提高到8093元,超过11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8.9:32.4:38.7调整到2007年的29.7:33.5:36.8,三次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7.9%、50.7%、31.4%。

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7%,涨幅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1.1%、0.3%、0.4%、2.2%、2.2%、5.7%;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工具,分别下降0.7%、2.8%。核心CPI比上年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达到2.3%。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2.3%。

劳动就业形势较好。200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99.7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7.3万人,农村劳动力216.7万人。据工商部门统计,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为32.83万人,比上年增加4%。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45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6万人、转移15.5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待加强的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土地、信贷等资源约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四是食品价格涨幅居高不下,对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将产生一定影响,物价监管和调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增长。全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投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7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业产值为136.6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为2.6亿元,增长6%;牧业产值为58.6亿元,增长6%;渔业产值为61.1亿元,增14.5%。

粮食总产量创十年之最。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45.5万亩,比上年增加25.1万亩,增长3.5%;粮食亩产481公斤,比上年增加35公斤;粮食总产量358.89万吨,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加37.42万吨,增长11.6%。其中夏粮总产37.92万吨,增长36.7%。早稻总产42.27吨,增长3%。中稻总产209.02万吨,增长11.5%。晚稻总产53.45万吨,增长8.5%。

油料产量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油料面积318.72万亩,比上年减少4.1%。总产量48.72万吨,比上年增长7.1%。

棉花获得好收成。全年棉花播种面积161.0万亩,比上年增加17.5万亩,增长12.2%;总产量15.97万吨,比上年增长7.4%。

蔬菜水果产量有所增长。全年蔬菜总产236.8万吨,比上年增产4.7万吨,增长2.0%。水果总产26.6万吨,比上年增产29.1%。

畜禽生产加快发展。全市以创建畜牧生产大县为契机,抓住畜禽产品市场价格回升、行情看好、养殖效益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规模养殖,畜禽生产增势强劲。全年肉类产量34.5万吨,比上年增长15.0%;出栏肉猪374.5万头,比上年增长13.1%;年末生猪存栏254.8万头,比上年增长18.2%。其中:能繁母猪达16.64万头,比上年增加84.5%;全年家禽出笼4046.6万只,比上年增长9.1%;禽蛋产量14.2万吨,比上年增长24.4%。

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大力实施“水产壮大工程”,全年水产品产量达76.31万吨,比上年增加8.4万吨,增长12.4%。水产养殖面积进一步扩大,特色养殖发展迅速。全市共新挖精养渔池1.5万亩,改造精养渔池1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比上年扩大了17.3%。其中,黄鳝养殖面积比上年扩大28.6%,网箱黄鳝70万口;河蟹、龟鳖养殖面积比上年扩大56%;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达到44.9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53亿元,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按所有制分,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24.1亿元,增长23.9%;集体经济完成增加值0.7亿元,增长13.6%;股份制经济完成增加值68.1亿元,增长2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增加值14.1亿元,增长33.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达789家。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7.9亿元,增长29%。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工业企业出口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4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实现利税28.81亿元,比上年增长47.5%,其中利润总额14.77亿元,比上年增长56.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6.6%,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入库税金15.95亿元,增长32.8%。随着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5万平方米,其中招投标承包面积410万平方米,招投标面84.5%。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8.9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大幅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城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6%。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亿元,增长34.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4亿元,增长64.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4.1亿元,增长26.1%。二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8.9%,比上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按隶属关系分,中央投资5.3亿元,增长127.5%;省属10.7亿元,下降12.3%;市县属155.8亿元,增长47%。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54.5亿元,增长39.3%;集体经济投资3.3亿元,增长100.5%;其他非国有投资114.0亿元,增长4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市房地产投资22.2亿元,增长22.4%,增幅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全市销售商品房138万平方米,增长75.8%,其中销售住宅面积126.4万平方米,增长72.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3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占50万元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17.0%。总投资22亿元的荆岳长江大桥,全年完成投资5.2亿元,主体工程施工顺利。沿江大道、东方大道、古城道路改造等城市道路项目的兴建与改造,极大的改善了城市道路状况,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高。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投资增长,如:湖北楚源完成3.8个亿;香港越美集团完成投资1个亿;亿均玻璃完成投资1个亿;松滋白云边完成投资1.2个亿。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增幅比上年加快3.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43.8亿元,增长21.1%,增幅比上年加快3.6个百分点;其它行业27.4亿元,增长5.7%。从消费热点看:汽车、食品、服装、各种时尚及文化商品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住房消费继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99.9%,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4.3%。汽车、住房消费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品市场的活跃,意味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据荆州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587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出口487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1%,增速高出全省28.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6%。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接待国内旅游512.6万人次,增长18.1%;国内旅游收入27.2亿元,增长23.4%。接待入境旅游者2.77万人次,增长18.1%;旅游外汇收入982.1万美元,增长30.6%。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4760万人,旅客周转量36.5亿人公里;货运量287万吨,货物周转量107.58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554万吨。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4561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238公里。邮电业务收入20.6亿元,比上年增长7%。全市本地电话总数94.3万部,下降11.5%;移动电话176.5万部,增长11.8%。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34.09亿元,比上年增加5.03亿元,增长17.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3.6%。财政支出达到7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金融业保持增长态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6.8亿元,比年初增加65.1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1.6亿元,增长9.1%(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7.9%和16.5%),人均储蓄达到6743元,增长8.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99.7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22.15亿元,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强。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3.7亿元,增长5 %。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6.39、13.69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6.5万人和45.1万人,毕业生分别达到7.76万人和16.43万人。教育资源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2007年普通中专招生数为40736人,在校学生为99984人,毕业生20084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数3.24万人,在校学生11.2万人,毕业生29808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632个,卫生事业人数217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540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0917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9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58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70项。全市有11家企业分别通过了部、省科技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评审,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52项,鉴定41项,有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获省科学技术奖。申报专利33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5%。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642.2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4%,人口出生率7.7‰,人口死亡率3.7‰,人口自然增长率4.0‰。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0元,增长24.3%;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增长18.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41.3%下降到4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6.9%上升到48.6%。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鲜果、禽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102部、彩电102台、摩托车52辆,分别比上年增加14部、2台、8辆。电脑、微波炉开始进入农民家庭,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脑1台、微波炉2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7台、移动电话184部、摩托车18辆、空调器105台、热水器90台。健身器材等高档消费品不断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中高档乐器7件、健身器材3套。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05平方米,比上年提高了2.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其中楼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分别为63.7%和54.3%。农村楼房面积比上年增长9.9%,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户数比上年增长7.6%,住宅外道路硬化的户数比上年增长45.7%,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社保基金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社会保障覆盖面比上年明显扩大。全市社会保险新增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8%。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71.1万人,年末全市有29.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0.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1万人和12.8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6.87万户,达到14.1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