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十堰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09:36:38 来源:十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0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最大程度地化解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主导产业市场疲软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运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期间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经济

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8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下降1.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6.1亿元,增长13.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2.9%。分项目看,食品类上涨1.5%,其中粮食下降0.3%、食用油下降10%、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1%、蛋类上涨7.2%、水产品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6.3%,居住类上涨7.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7%,衣着类上涨0.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3%,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1.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1.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共安置了2.22万下岗和失业人员,比上年增长25.6%,实现了年初再就业工程的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年新增劳务输出2万人,外出务工人数达到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居民生活必需品及服务项目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低收入阶层负担较重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65.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8.3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5.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5千公顷,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4.9%。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5.5千公顷,增加1.8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为52.6千公顷,增加5.8千公顷。全年药材播种面积为13.7千公顷,减少39.4千公顷;烟叶播种面积3.5千公顷,增加0.8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54.4千公顷,增加4.7千公顷。

粮食总产量79万吨,增长7.2%。其中,夏粮22.4万吨,增长32.3%;秋粮56.6万吨,下降0.4%。油料6.97万吨,增长6.6%;烟叶0.5万吨,增长34.1%;蔬菜107.7万吨,下降3.1%;水果11.6万吨,增长1.8%;茶叶2234吨,增长62.7%。

全年肉类总产量13.3万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猪肉11.1万吨,增长5.7%;羊肉0.7万吨,增长8.8%。出栏肉猪133万头,增长5.9%;出笼家禽721万只,增长6.6%;出栏牛5万头,增长16.8%;出栏羊39.9万只,下降2.7%;禽蛋产量2.2万吨,下降4.5%;水产品2.7万吨,增长3.9%。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3.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各种农用拖拉机4852台,下降7.7%;农用汽车2046辆,增长4.7%;农村用电量21161万千瓦时,增长11.2%;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0.6万吨,增长9.5%。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35.7千公顷,增长0.2%。旱涝保收面积达33.7千公顷,增长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受宏观调控和汽车市场疲软的影响,工业生产整体在低位徘徊。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8.7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1亿元,下降8.5%。工业新产品产值111.8亿元,下降2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68.1亿元,下降19.8%;产品销售率为90.1%,比上年低8.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中,汽车产量13.1万辆,下降23.6%;改装车2.6万辆,下降24.8%;发电量80.14亿千瓦时,增长33.2%;水泥110.26万吨,增长9.3%;纱1.39万吨,增长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3亿元,增长17.2%。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95.2,比上年回落11.5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1%、资本保值增值率135.6%、资产负债率45.7%、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2%、全员劳动生产率9.4万元/人。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4亿元,下降25.4%;利税总额49.0亿元,增长3.5%。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增长42.6%。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18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2.2万平方米,增长22.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8.6万平方米,增长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4.7亿元,增长21.3%;非国有经济投资48.9亿元,增长50.9%。在非国有经济中,外商、港澳台、联营、股份制经济投资23亿元,增长50.3%;集体及个体经济投资25.9亿元,增长51.5%。基本建设投资54.7亿元,增长58.7%;更新改造投资22.1亿元,下降14.8%;房地产开发投资21亿元,增长50.3%。地方项目投资85.9亿元,增长41.2%;中央项目投资17.7亿元,增长6.2%。年内施工项目554个,比上年增长2.6%,其中,新开工项目385个,增长11.6%。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19个在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46.1亿元。十漫高速公路顺利推进,316国道十白段和鲍竹路改造顺利完成,丹江口二桥建成通车。黄龙滩扩机、松树岭、孙家滩等22处水电工程建成投产,新增水电装机48万千瓦。丹江口、柏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电解铝10万吨,水力发电31.37万千瓦时,水泥246万吨,电石2.9万吨,棉纺锭2000锭/年,化学原料药130吨,机制纸浆500万吨。

五、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1亿元,增长15.0%,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5%。分城乡看,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75.3亿元,增长16.0%,占全部零售额比重达60.2%;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9.8亿元,增长13.5%,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4.7亿元,增长13.4%;餐饮业达到19.6亿元,增长25.3%。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全市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9家,商品销售额14.1亿元,增长22.6%。全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6家,成交额达53.5亿元,增长6.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29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进出口总额占本市生产总值比例为3.7%。其中,进口总额3583.8万美元,下降45.9%;出口总额7708万美元,增长71.0%。县(市、区)实现出口2623.2万美元,同比增长4.9%。一般贸易出口额为6540万美元,增长99%;加工贸易出口额1168万美元,下降4.3%。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6个,合同外商投资2545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1859万美元,下降50.4%。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5.3亿元,增长8.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9.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8816公里。全年旅客运输量3481万人,比上年增长0.7%,旅客周转量18亿人公里,增长1.2%;货物运输量1098.4万吨,增长3.3%;货物周转量8.7亿吨公里,增长2.4%。

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邮政业务量1.23亿元,增长12.3%,城乡电话用户60.8万户,增长16.4%;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2万户,达到58.7万户,增长27.3%;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8万户,增长53.3%;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2.8万门,比上年增长14.3%。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9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境外游客2.6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0.36万人次;武当山景区接待游客达73.0万人次,增长10.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5.2亿元,增长15.1%。其中,外汇收入687.1万美元,增长35.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1.3亿元,比上年增收3.8亿元,增长13.7%。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6亿元,增长12.4%;上划省级收入3.2亿元,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增长13.9%。分部门看,国税收入19.8亿元,增长11.0%,地税收入9.0亿元,增长17.3%;财政部门收入2.5亿元,增长93.9%。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完成财政支出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有力保障。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6亿元,比年初增加44.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38.3亿元,增加2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1.5亿元,比年初增加26.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87.2亿元,比年初增加14.3亿元。货币供应量保持增长。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04亿元,增长13.0%;现金支出828.3亿元,增长13.6。净投放货币24.3亿元。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2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3亿元。支付各类赔款2.1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1.2亿元,寿险给付0.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各类在校学生63.9万人,招生15.2万人,毕业生16.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1.0万人,在校生3.1万人;普通中专招生1.8万人,在校生3.8万人;普通中学招生8.6万人,在校生26.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6万人,在校生25.6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88.7%,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市成人中专在校学生1531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970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87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0万人。

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27家,共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26项,科技三费投入560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4项,科技三费投入1139.40万元。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425项,技术流动总量13956万元。专利申请登记333项,比上年增加8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2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0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130次。艺术表演观众120万人次。报刊发行量3488万份。其中《十堰日报》发行量为1168万份,比上年增长3.1%。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6.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0.9%,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9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4个。病床床位982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441张。卫生机构人员17495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4449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4728人,注册护士4311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13个,床位2060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135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94人。

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4个,其中体育场7个,体育馆7座。年内在省以上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奖牌45枚。其中,金牌8枚,银牌15枚,铜牌22枚。体育人口约155万人,全市有65个乡镇建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5.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0.9万人,女性人口16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1万人,出生率为9.1‰;死亡人口为2.1万人,死亡率为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增加520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13元,增加893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0元,增加74元,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为1:3.6。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1%。城市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达到2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3平方米。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8.5万人,增长4.9%。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5.6万人,增长5.5%;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6万人,下降0.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0万人,增长8%;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7.7万人次。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25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6062.8万元,增长14.2%。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达到511个,增长21.4%。城乡社会福利院406个,增长37.6%;床位15561张,增长23.2%。

十二、资源与环境

年末水资源总量达到386.7亿立方米,其中平均过境流水285.9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11210立方米;全市地表年径流量90.69亿立方米,亩均3067立方米。全市共有河流2483条,水能资源可开发量340万千瓦。现有水库479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8座,总库容为11.7亿立方米。

全市林地面积1784.7千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5.3%。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2%。已建立3个省级、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和13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及4个省级森林公园。继续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扎实稳步推进。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环保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112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66个,投资额5228.7万元。新增三废处理能力:废水8010吨/日,废气44.1万标立方米/时,固体废物100吨/日。建成烟尘控制区16个,面积128.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29个,面积86.6平方公里。水质总体处于良好状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78.0万立方米/日。城镇园林绿化面积1408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3%。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为1%抽样数。

4.城市居民收入,居住使用面积,恩格尔系数为城区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