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十堰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09:35:50 来源:十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34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努力克服“非典”疫情、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受住了主导产业阶段性破动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绩,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03年,本市生产总值达到242.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l25.52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86.40亿元,增长l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4.9:32.6变化为12.6:51.8:35.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人均GDP为7045元,比上年增加301元,增长3.9%。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县城生产总值为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增长速度加快了0.8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为40.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回升。市场物价扭转了连续6年的低迷局面,首次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1.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上涨2.5%。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上涨4.2%,其中粮食上涨6.4%、油脂上涨13.6%、鲜菜上涨20.6%,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l.2%、1.2%、2.4%、2.2%和0.7%,娱乐教育文化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0.6%和1.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5%。

就业和再就业得到加强。全市年末从业人员199.01万人,比上年增加l.4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32万个。全部在岗职工28.58万人,比上年减少0.33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单位在岗职工21.69万人,比上年减少2.29万人;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6.89万人,比上年增加1.96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6.99万人,比上年增加2.34万人。再就业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共有21910名下岗及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安置“4050”人员5031人,帮助双下岗职工家庭1781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主导产品、大宗农产品产量出现下降;投资、消费和县域经济增幅高,但其绝对水平仍然较低;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压力增大;金融机构存货差拉大,中小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共实现总产值51.4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增长7.3%,林业增长9.5%,牧业、渔业略有下降,分别下降2.0%和3.5%。

粮食、油料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3.5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9.06千公顷,下降25.4%;油料面积40.36千公顷,减少7.87千公顷,下降24.2%。受调减面积、持续多雨天气和汉江流域特大洪灾等不利因素影响,粮油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57.69万吨,比上年减少11.71万吨,下降20.3%。其中夏粮、秋粮食分别下降l9.76%和20.46%。油料产量5.6万吨,减产10.3%。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药材实现产值10.77亿元,增长33.9%。药材产量58.48万吨,增长62.9%;茶叶产量1259吨,增长7.6%;水果产量l3.09万吨,增长40.1%;食用菌产量2480吨,增长9.1%。造林面积稳定上升。随着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实施,全年造林面积达51.4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34千公顷,增长28.3%。

畜牧业生产保持发展态势。全年牛存栏25.83万头,增长3.1%;牛出栏4.11万头,增长5.9%;羊存栏49.60万只,增长24.6%;羊出栏31.80万只,增长23.9%。生猪生产略有下降。年末生猪存、出栏数分别为112.66万头和128.02万头,分别下降11.1%和1.85%。肉类总产量11.99万吨,增长0.3%,其中猪肉总产量10.37万吨,下降1.0%。水产品产量2.39万吨,下降0.8%。

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1.9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1%。各种农用拖拉机4659台,下降6.2%;农用汽车5433辆,增长6.6%。农村用电量17019万千瓦时,增长19.9%;化肥施用量9.82万吨,同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下降。受主导产业、主导企业生产阶段性波动的影响,工业生产出现下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4.31亿元,下降4.0%。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02.12亿元,下降6.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10.7%;重工业增加值97.39亿元,下降7.4%。分行业看,汽车工业完成增加值8l.02亿元,同比下降8.6%;非汽车工业增加值21.11亿元,增长3.7%。医药、电力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电力工业增加值6.51亿元,同比增长30.8%;医药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9.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增加值71.50亿元,下降9.1%;省属工业增加值1.31亿元,下降5.5%,市属工业增加值28.41亿元,下降0.4%。

在主要工业产品中,汽车产量13.96万辆,下降17.9%;改装车2.28万辆,下降10.7%;发电量63.85亿干瓦小时,增长50.0%;铝7.35万吨,增长7.8%;日用玻璃制品2.11万吨,增长70.5%;成品钢材6.71万吨,增长25.9%;农运机械7916辆,增长91.1%。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0.97亿元,比上年下降97.3%;实现利税总额17.41亿元,下降65.7%。亏损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所下降。亏损企业个数增加42家,达到131家;亏损额为4.62亿元,比上年增亏2.78亿元。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4.14亿元,增长105.9%,实现利润0.48亿元,税金0.65亿元。

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7.73万元/人,增长37.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1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30.53万平方米,增加34.4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71亿元,增长23.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38.22亿元,增长l4.0%;城乡集体经济投资2.97亿元,下降42.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10亿元,增长4.0%。按管理渠道分,基建投资25.22亿元,增长54.2%;技术改造投资15.55亿元,同上年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9.47亿元,增长51.0%;其他投资12.47亿元,增长24.9%。接隶属关系分,中央单位完成投资8.92亿元,下降4.7%;地方单位完成投资53.79亿元,增长36.9%。年末全市5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493个,增长68.3%,完成投资52.42亿元,增长32.3%。新开工项目346个,增长113.6%。本年新增固定资产33.64亿元,比上年增长5.5%。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水力发电装机1.2l万千瓦,新建公路122.56公里,改建公路44.42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1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城市自来水管长度15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15亿元,增长11.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6.87亿元,增长14.3%,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总额36.28亿元,增长8.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9.88亿元,增长11.2%;餐饮业12.46亿元,增长17.2%;其他行业0.81亿元,增长8.2%。集市贸易呈现旺销景象。全市集市贸易交易市场175个,商品成交额115.68亿元,增长66.6%,其中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6个,成交额39.89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呈较快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额79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8%,进出口总额与GDP比率为2.7%。其中进口总额4388万美元,增长37.8%;出口总额3548万美元,增长2.0%。县市出口势头强劲。全年县市区共完成外贸出口2192万美元,同比增长92%。资源性特色产品累计出口695.7万美元,增长595%。以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骨干的企业共完成出口2958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3.4%,比上年增长7.1%。全市出口商品达到12大类91个品种。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4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直接利用外资突破3000万美元大关,达到30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8%;利用国外政府贷款446万美元,增长16.4%。引进市外境内资金l7.38亿元,增长1.45倍。全年利用外资项目36个,比上年增加19个。合同利用外资l1223万美元,增长141.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年末各类汽车拥有量42633辆,增长17.4%。各种营运工具12549辆(台),增长21.9%。全年旅客运输量4643.91万人,增长49.9%,旅客周转量162221万人公里,增长9.8%。货物运输量1534.09万吨,增长14.1%。路网建设继续推进。年底全市在册公路总里程8755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850公里。有路面公路7945公里,路面铺装率达89.6%。

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城乡固定电话用户37.51万户,增长38.1%;新增移动电话14.75万户,达到37.69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33万户,增加2.06万户。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5.20万门,比上年增长15.4%。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全市旅游景点75处,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0%。其中,境外游客1.l0万人次,下降56.0%;境内旅客419.9万人次,下降11.8%。实现旅游总收入16.9亿元,下降14.6%。旅游创汇344.9万美元,下降21.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市财政总收入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47亿元,增长6.1%;省级收入2.18亿元,增长l6.2%;中央收入12.14亿元,增长16.4%。分部门看,国税收入增长11.7%,地税收入增长6.6%,财政部门收入增长7.2%。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完成财政支出21.7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4.45亿元、医疗卫生费支出1.40亿元和行政管理费支出3.3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6%、11.9%和9.6%。

金融形势保持稳走。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9.73亿元,比年初增加29.5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83.65亿元,增加31.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0.06亿元,比年初减少3.9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97亿元,短期贷款减少4.53亿元。货币供应量保持增长。全年现金收入629.65亿元,现金支出645.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和16.3%,净投放货币15.41亿元。

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6.89亿元,增长2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9亿元,增长3.3%;寿险保费收入5.30亿元,增长35.9%。支付各类赔款2.11亿元,增长3.4%。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0.86亿元,增长11.7%;寿险给付1.25亿元,下降1.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815所,在校学生67.8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招生6895人,在校生21466人;普通中专13所,招生4067人,在校学生11327人;普通中学213所,招生9.56万人,在校学生26.44万人;普通小学1446所,招生3.82万人,在校学生31.99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9.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职业初中7所,在校学生2069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3954人;成人中专5所,在校学生1156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8838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738人。幼儿园108所,在园幼儿3.84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突破。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28家,共安排县级科技项目l47项,科技三项费993.38万元;市级科技项目82项,科技三项费450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1项,科技三项费414.52万元。全年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11项,获市级科学进步奖39项。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378项,合同成交金额8043万元。专利申请登记294项,比上年增加92项。批准专利210项,增加45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00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110次。艺术表演观众148万人次,增长2.8%。报刊发行量1.3亿份,其中《十堰日报》发行量为1168万份,增长3.6%。广播电视覆盖面扩大,广播覆盖率达到84.2%,电视覆盖率89.0%,分别比上年提高0.2和1.0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34.83万户,覆盖率33.5%。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l00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2个;病床床位940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9099张;卫生机构人员16938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1019人,其中执业医师4891人,注册护士3379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32个,床位2351张,卫生技术人员4259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1473个,乡村医生、卫生员180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在省以立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奖牌54枚。其中,金牌17枚,银牌15枚,铜牌22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有88.0%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十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环境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全市己建成尘烟控制区12个,面积75.60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6个,面积70.52平方公里。全年污染治理投资2500.4万元,治理污染项目60个。新增治理“三废”能力有:废水1811吨/日、废气18万标立方米/时、固体废物310吨/日。城市环境综合建设全力推进。全市人均道路面积9.43平方米。拥有标准营运车辆540台,出租车902辆。园林绿地面积1391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70.55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总量17451万立方米,煤气供应总量1800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11557万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继续得到控制。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4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l19.04万人,农村人口225万人。男性人口183.03万人,女性人口161.01万人。出生人口2.7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9‰;死亡人口为l.8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8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7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1:3.4。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3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8.18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0%。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7.0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l3.72万人,覆盖率达到92%,在国有企业实现了全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3.2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4万人,覆盖率为96%。全市有8万余人被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4469万元,享受低保人数占城镇总人口的8%以上。14805户农村特困家庭被纳入特困救助范围。“三条保障线”保障了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达到381个。城乡社会福利院287个,床位l0965张,比上年增加4721张。

1、本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人口数按常住人口统计。

3、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

4、外贸进出口额为海关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