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十堰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09:34:55 来源:十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89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贯彻落实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折,社会科技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发展和改革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五”计划良好开局。

-、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1.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6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05.57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68.54亿元,增长10.5%。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4%。其中,非食品价格下降1.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5%,消费品价格下降2.2%。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2.8%。

劳动就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64.81万人,比上年下降0.72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2.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财政减收增支压力较大;农民收入绝对水平较低,增收渠道较窄:中小企业技术创造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不高,生产经营仍然困难;民营投资尚未启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低收入阶层困难较多。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2669平方公里,油料面积减少379平方公里,蔬菜面积扩大1067平方公里,药材面积扩大649平方公里。

粮食有所减少。受调减面积和秋季干旱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92.19万吨,减幅为1.0%。其中,夏粮出现恢复性增长,总产量26.78万吨,增产15.6%;秋粮因旱受损,总产量65.41万吨,减产6.5%。

油料及其他主要农作物增产。全年油料总产量6.62万吨,增长12.0%。主要农作物中,水果产量9.29万吨,增长16.0%;茶叶1061吨,增长8.5%;烟叶5861吨,增长50.3%;蔬菜110.67万吨,增长20.4%。

畜牧业、渔业平稳增长,林业生产下降。全年肉类总产量11.96万吨,增长1.1%,其中,猪肉10.58万吨,下降0.9%。水产品产量2.27万吨,增长8.6%。全年完成造林面积约3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3%。林业总产值1.96亿元,下降40.2%。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2.0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7%;各种农用拖拉机4513台,增长3.9%;农用汽车3589辆,下降0.3%;农村用电量13347.9万千瓦时,同上一年持平;化肥施用量9.18万吨,下降2.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人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4.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73.02亿元,增长23.8%;集体企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10.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8.51亿元,增长6.2%;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0.04亿元,增长1.7%。轻工业增加值3.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重工业增加值81.45亿元,增长22.0%。

主要工业产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汽车产量13.41万辆,增长7.4%;改装车16850辆,增长10.6%;发电量50.90亿千瓦时,增长1.5%;轮胎外胎156.56万条,增长11.2%。

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回升。全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3.6%,比上年提高44.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99.1%、工业总资产贡献率7.7%、资本保值增值率136.7%、资产负债率59.1%、流动资金周转率1.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7%、全员劳动生产率5.3万元/人。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99亿元,利税总额27.94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2亿元,比上年减亏19.8%。市县(属)企业、集体企业当年整体实现扭亏为盈。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国有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2.60亿元,比上年增长68.0%。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好转,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强化。国有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12014元/人,增长175.6%;建筑施工面积201.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9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0.05万平方米,增加20.1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若考虑汉十高速公路因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9亿元,增长21.7%。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9.38亿元,增长35.8%;城乡集体经济投资4.54亿元,增长2.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25亿元,下降31.3%。接用途分,基本建设投资11.93亿元,增长21.0%;更新改造投资12.94亿元,增长61.6%;房地产开发投资3.68亿元,增长29.7%;其他投资8.62亿元,下降13.8%。全年投资额在50万以上的新开工项目197个,下降19.6%。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0.96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投资22.72亿元,增长26.0%。其中制造业投资11.07亿元,增长114.1%;第三产业投资13.49亿元,增长13.8%。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4.47亿元,增长22.5%。全年农村电网改造、退耕还林、公路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大。

县市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县市投资17.60亿元,增长32.3%,增幅明显高于全市投资总水平。县市投资占全市全部投资比重为47.3%,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生产能力有:水力发电装机1.2万千瓦,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以上)126公里,水泥35万吨,移动通信基站设备5764个。新增固定资产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08亿元,增长7.2%。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4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餐饮业9.07亿元,增长12.6%;其他行业22.30亿元,增长6.3%。集市贸易较为活跃。全年商品成交额65.02亿元,增长26.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增长,经济效益固升。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0.91亿元,增长5.5%,其中批发业增长3.4%,零售业增长9.2%;经营费用9895万元,增长8.7%,其中批发业增长9.3%,零售业增长8.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627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5.3%。进口总额3559万美元,下降56.2%;出口总额2715万美元,下降15.5%,其中地方企业出口1273万美元,增长1.5倍。全市出口商品达到12大类86个品种,新增3个品种。出口市场扩大到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新增以色列、葡萄牙两个国家。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全年利用外资项目数10个,比上年增加2个。合同利用外资1487万美元,增长63.6%。实际利用外资2045万美元,增长13.8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506万美元,增长9.9倍;利用国外贷款539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保持稳定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水路和公路客运量35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其中公路客运量3486万人次,增长6.5%。完成客运周转量164898万人公里,增长11.4%。货运量2297万吨,增长71.2%。货运周转量167625万吨公里,增长1.9倍。全年各类汽车拥有量30074辆,增长7.8%。各种营运工具9589辆(台),增长2.6%。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城乡电话用户22.94万户,新增3.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48万户,新增8.97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约11万户,减少近1万户。全年数据通信用户达到12.27万户,比上年增加0.53万户。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91万门,比上年增长8.5%。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37.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境外游客2.23万人次,增长31.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40亿元,增长13.0%,其中外汇收入397万美元,增长22.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继续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0亿元,增长3.3%;上划中央收入6.07亿元,下降0.6%。分部门看,国税收入增长2.2%,地税收入增长8.5%,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下降11.9%。全年实现财政支出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9.7%。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7.47亿元,比年初增加43.3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5.79亿元,增加17.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7.27亿元,比年初增加8.2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减少6.02亿元,短期贷款同年初持平。货币供应量保持增长。全年现金收入462.41亿元,现金支出477.97亿元,净投放货币15.56亿元。

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42131万元,增长20.2%。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3894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8237万元。支付各类赔款9230万元,其中财险支付赔款6645万元,寿险给付2585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30家,共安排市级科技项目91项,科技投人5231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1顶,科技投入23765万元。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283项,技术流动总量6261万元。专利申请登记131项,比上年增加22项。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各类学校2415所,在校生62.8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14272人;普通中专11所,招生2512人,在校生8130人;普遍中学218所,招生8.05万人,在校生20.97万人;普通小学2153所,招生4.33万人,在校生38.21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8.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完善。全市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7157人;成人中专5所,在校学生1059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896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1572人。幼儿园82所,在园幼儿3088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4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261次。报纸发行量6588万份,比上年增长6.1%,其中《十堰日报》发行量913万份。广播电视覆盖面扩大,广播覆盖率达到81.7%,电视覆盖率86.9%,分别比上年提高1.8和1.6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7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3个;病床床位906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265张;卫生技术人员14147人,其中医生7013人,护师、护士7134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35个,床位2244张,卫生技术人员3757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238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30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在省以上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奖牌102枚,比上年增长1.0%。其中,金牌37枚,银牌32枚,铜牌33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体育人口约138万人,有近85%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十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市已建成尘烟控制区13个,面积7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50平方公里。全年投资3831万元,治理污染项目96个。新增治理“三废”能力有:废水15879吨/日、废气77万标立方米/时、固体废物1968吨/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市区道路面积1024.2万平方米,拥有标准营运车辆764台,出租车616辆。园林绿化面积13613公顷,人均拥有绿地10.3平方米,建成绿化覆盖面积3635公顷。全市自来水综合能力75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总量18940万立方米,煤气供应总量1803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11463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2.7万人,乡村人口233.7万人。全市男性人口184.4万人,女性人口162.0万人。全市出生人口2.83万人,出生率为8.19‰。;死亡人口为2.12万人,死亡率为6.14‰。全年净增人口1.6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0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6元,比上年增加99元,增长6.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050元,比上年增加393元,增长8.4%。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26.7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1.27万人,有13.09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8.48万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最低收入标准以下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93个,覆盖面达到57.8%,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达到476个;社会福利院285个,床位5491张。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邮电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3、人口数按常住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