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襄樊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5:27:19 来源:襄樊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50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化结构,扩大开放,团结奋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50亿元,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10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216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132亿元,增长9.7%。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脆弱,部分困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一、农业

农业结构有所调整,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18.99万吨,增长3.89%;棉花总产量为5.36万吨,增长30.1%;油料总产量为42.76万吨,增长7.09%。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691公顷,下降13.26%;牲猪当年出栏345.53万头,增长7.46%;肉产量41.1万吨,增长13.95%;禽蛋产量12.97万吨,增长11.14%。全年淡水产品产量为14.21万吨,增长2.01%,其中淡水养殖产量为11.85万吨,增长0.68%。

全市乡村水电站装机容量1.78万千瓦,增长14.84%,有效灌溉面积235.1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6.93%,全年农村用电量39769万千瓦,增长4.09%,化肥施用量34.12万吨,下降14.72%。

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全市乡镇企业5.68万户,从业人员48.48万人,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20.89亿元,增长8.3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生产适度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达278.8亿元,增长18.09%。其中:轻工业产值109.11亿元,重工业产值169.69亿元,分别增长5.24%和25.94%;国有企业产值81.64亿元,增长8.87%;集体企业产值42.88亿元,增长15.26%;其他类型企业产值154.28亿元,增长24.54%。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25.15亿元,增长14.31%,利税23.51亿元,增长12.81%;利润8.08亿元,增长9.34%。

工业经济七项考核指标四升三降。总资产贡献率9.45%,上升0.83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03.7%,上升2.2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56次,快0.08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6510元/人,增加6919元/人;成本费用利润率3.84%,下降10.2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3.65%,下降1.26个百分点;产销率97.39%,下降0.38个百分点。

建筑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9.5%。

三、交通、邮政和电信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市公路客运量6270万人,增长5.83%,水路客运量5.11万人,下降32.76%;公路货运量4265万吨,增长5.94%;水路货运量172.72万吨,下降27.31%。公路客运周转量为256245万人公里,下降4.04%;水路客运周转量为119万人公里,下降33.15%;公路货运周转量为293423万吨公里,下降38.43%;水路货运周转量为38802万吨公里,下降23.87%。

民航业全年完成客运量为3.58万人,货运量为0.0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邮政电信业迅速增长。年末电话交换机总量达69.09万门,电话用户达57.2万户,其中:市话38.9万户,农话18.3万户。

四、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贸易市场稳定,供需基本平衡。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22亿元,增长9.0%。分隶属关系看,市的零售额为88.42亿元,增长8.48%;县的零售额为11.39亿元,增长19.46%;县以下零售额为55.41亿元,增长7.88%。

物价总体水平基本走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1%。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抓住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由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回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87.73亿元,增长9.0%,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为65.18亿元,增长13.6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32亿元,增长14.7%;更新改造投资为18.48亿元,增长11.8%;房地产开发投资7.24亿元,增长27.8%;国有零星投资为7.46亿元,增长2.5%。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汉十、襄荆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机场扩建工程、寺坪电站、峡口电站、鱼梁洲分时渡假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贸有所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1422万美元,增长33.2%,其中出口额为4757万美元,下降5.37%。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7家,合同利用外资4905万美元,实到外资4210万美元,分别增长9.2%和98.6%。

旅游业迅猛发展。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人数达659.9万人次,增长57.5%;旅游总收入达28.15亿元,增长110.5%,其中海外旅游者人数达0.7万人次,海外旅游创汇收入达236.3万美元,增长146.1%;旅游商品收入7.8亿元,增长122.86%。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市财政部门依法征管,积极组织财源,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9%,财政支出29.95亿元,增长17%。

金融秩序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90.11亿元,增长15.5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97.9亿元,增长18.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86.35亿元,增长5.93%,其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21.46亿元,增长0.33%,中长期贷款56.9亿元,增长9.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保费收入为5.32亿元,增长8.51%,保险赔款支出为1.99亿元,增长2.05%。

八、科技和教育

全市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共计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47项,投资规模达到5.87亿元。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69家,其中国家级4家。取得科技奖达52项,省级7项。“一节一会”科技成果交易成效显著,节会期间共有60多项科技产品参加交易。全年共签技术合同640项,转让科技成果59项。

加强专利权保护,强化专利管理,专利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专利申请190件,实施专利项目45项,实施专利新增产值为6.87亿元,新增利税1.03亿元,分别增长71.75%和28.75%。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67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数0.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数1.6万人;普通中学303所,在校学生数38.53万人;小学学校数2351所,在校学生数56.68万人;幼儿园241所,入园儿童5.98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艺馆、文化馆10个,影、剧院13个,观众达53万人次,放映收入268万元。公共图书馆9座,藏书109.81万册。文化市场清理整顿取得成效。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9个,卫生防疫站11个,妇幼保健站10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40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3703张;卫生机构人员数28468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19076人,其中:医生747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省级以上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得金牌32枚,银牌36枚,铜牌30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

十、环境保护

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10个,污染处理设施824台,当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59.64万吨/日,当年竣工治理项目35个。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标准,主要地表水污染得到控制。

十一、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67.81万人,增长0.39%,其中:市区人口为219.93万人,全市出生人口4.1万人,死亡人口2.7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23‰,人口死亡率4.82‰,人口自然增长率2.4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6068.44元,增长7.16%,消费性支出4846.45元,增长6.3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79元,增长3.9%。

民政及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登记结婚30415对,离婚1256对,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儿童福利院18所,农村福利院、光荣院163所。

年末在岗职工人数49.46万人,减少5.52%,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3.12亿元,增长2.0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610元。全年城镇登记失业者人数5.2万人,多渠道新安置城镇失业人员3.05万人。

注:1、国内生产总值为现行价,其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为人口统计综合年报资料,其中市区人口包括襄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