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襄樊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5:24:57 来源:襄樊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02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加内需,优化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97.19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197.04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121.06亿元,增长10.6%。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脆弱,部分困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缓慢。

一、农业

全市农业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作物因受灾和播种面积调减出现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07.05万吨,减少17.78%;棉花、油料播种面积有所扩大,全年总产量分别为4.12万吨和39.93万吨,分别增长15.41%和24.74%;其他经济作物中,麻类总产量0.98万吨,下降1.01%,茶叶总产量0.57万吨,下降6.56%,水果总产量37.3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937公顷。牲猪当年出栏321.07万头,增长11.05%,肉产量36.07万吨,增长8.68%,禽蛋产量11.67万吨,下降24.27%。全年淡水产品产量达到13.93万吨,增长4.27%,其中淡水养殖产量达11.77万吨,增长7%。

全市乡村水电站装机容量1.55万千瓦,下降2.43%,有效灌溉面积233.6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6.58%,全年农村用电量38205万千瓦,增长7.45%,化肥施用量40.0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全市乡镇企业5.31万户,从业人员17.23万人,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480.94亿元,增长12.9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生产适度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达283.86亿元,增长14.27%。其中:轻工业产值133.8亿元,重工业产值150.06亿元,分别增长12.2%和16.2%;国有企业产值87.96亿元,增长9.43%,集体企业产值73.75亿元,增长17.15%,股份制企业产值93.9亿元,增长10.76%,股份制经济已居我市工业各经济成份之首。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9.99亿元,增长9.19%,利税26.49亿元,增长21.24%,利润9.94亿元,增长19.34%。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回升,产销率达98.26%,上升0.6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9.94%,上升1.0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28%上升0.5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6086元/人,增长16.72%,流动资产周转1.67次,加快0.06次。

改革脱困取得成效。把列入全国百家试点的湖北化纤、列入全省150家试点的东力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改制以及一糸列脱困措施的落实,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目标基本实现,省控1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部完成扭亏脱困任务。全年开发新产品856个,比上年增长10.74%,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达88%,上升4.4个百分点。“银环”粘胶长短纤维等8个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精品名牌产品。

建筑业增加值16.86亿元,与上年持平。

三、交通、邮政和电信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市客运量为5931.9万人,增长4.32%,公路为5924.3万人,增长4.25%,水路为7.6万人,增长1.3倍;货运量为4263.6万吨,增长4.22%,公路为4026万吨,增长4.06%,水路为237.6万吨,增长6.98%。旅客周转量267235万人公里,增长5.39%,公路为267057万人公里,增长5.34%,水路为178万人公里,增长1.87倍;货运周转量为527514万吨公里,增长33.72%,公路为476543万吨公里,增长37.5%,水路为50971万吨公里,增长6.42%。

民航业不断发展。民航站全年完成客运量为3.58万人,增长15.48%,货运总量为0.05万吨,增长3.11%。

邮政业稳步发展,电信业迅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为7612万元,增长15.5%,电信业务总量为37776万元,增长19.7%。年末电话交换机总量达64.1万门,电话用户达50.4万户,其中:市话16.8万户,农话19.1万户。

四、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贸易市场稳定,供需基本平衡。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2.41亿元,增长10.14%。分隶属关系看,市的零售额为81.51亿元,增长9.57%,县的零售额为9.54亿元,增长11.66%,县以下零售额为51.36亿元,增长10.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为94.4亿元,增长8.74%,餐饮业为10.95亿元,增长18.99%,其他为37.06亿元。

物价总体水平基本走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9%,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7.5%,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3%,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为89.8%。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抓住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中央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受大中型项目后续开发不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到年底扭转了年初以来的下降状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80.47亿元,增长2.4%,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为57.36亿元,增长2.3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27.89亿元,下降9.3%,更新改造投资为16.52亿元,增长11.5%,房地产开发投资5.66亿元,增长31.7%,国有零星投资为7.28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改造力度加大。王甫洲水电站、白水峪水电站、过渡湾水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了谷城庙子头水电站、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和一批输变电工程。投资1.4亿元的湖北华光器材厂微晶玻璃基板产业化示范项目现已实施。

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5.66亿元,增长31.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贸平稳增长,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575万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额为5027万美元,增长7.2%。年末全市各类有外经贸经营权的企业89家,其中生产企业70家,外贸公司19家。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外资4491万美元,实到外资2120万美元,增长10.2%,外派国际劳务合作人员68人,增长30.8%。

旅游业稳定发展。全市现有旅游星级涉外饭店16家,其中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3家;旅行社发展到1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297万人次,海外旅游者达4017人次,其中外国人2302人次,分别增长1.02%、90.83%和96.08%,旅游外汇收入达95.99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市财政部门积极调整财源结构。巩固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1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43亿元,增长12.7%。财政支出为25.53亿元,增长17.1%,其中地方财政支出为22.64亿元,增长16%。全市税收收入为23.04亿元,增长14.03%,其中国税14.85亿元,增长16.01%,地税8.2亿元,增长10.61%。

全市各级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搞好资金高度,稳定金融秩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51.0亿元,增长9.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66.82亿元,增长9.9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含剥离数)为272.99亿元,增长4.23%,其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22.62亿元,增长4.08%,中长期贷款46.04亿元,增长5.3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保费收入为4.9亿元,增长6.67%,保险赔款支出为1.65亿元,增长3.89%。

八、科技和教育

全市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8.43亿元,增长15.93%,全市技术转让交易额1.46亿元,争取和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6项,投资规模3.55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产值8.89亿元,增长20%,今年全市有16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大专院校开展了23个项目的科技协作。全年取得科技奖项6项,其中省级4项。

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全市进一步加大专利法的宣传力度,着力加强专利权的保护,强化专利管理,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权化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专利代理、专利信息服务,专利申请及代理工作今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年共申请专利160件,经专利事务所代理的专利申请为136件,分别增长43%和50%。在经专利事务所代理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22件,占代理申请总量的16%,实用新型专利申请89件,占65%,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5件,占19%。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80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数0.6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数1.59万人;普通中学302所,在校学生数36.07人;小学学校数2486所,在校学生数62.59万人;幼儿园241所,入园儿童数5.63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战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全市共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艺馆、文化馆10个,电影院、剧院13个,电影观众达42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150万元。公共图书馆9座,藏书106.64万册。专业剧团共演出1608场次,专业剧团演出观众203.2万人次。一批文化单位、艺术作品及文化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全省获奖。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4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9个,卫生防疫站11个,妇幼保健站10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06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3073张;卫生机构人员数28594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18821人,其中:医生7316人,护师、护士6872人。全年传染病总发病率降低,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96%和86%,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城镇和农村分别为80%和60%。谷城县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实现了全省创建卫生县城零的突破。卫生科技不断进步。全市卫生系统申请科研立项36项,其中:10项得到省级科技进步奖,有5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鉴定,有3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80.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07%,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人数52.7万人,增长4.98%。全年共承办各类体育竞赛人数达845万人次。获省级以上各类比赛金牌75枚,银牌56枚,铜牌58枚。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和市容卫生达到预期目标。先后完成长征中路、振华路等市政工程建设;护城河三期治理及配套工程已建成夫人城广场;世行贷款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已完成樊城老区二级污水管网和樊西、樊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及鱼梁洲污水预处理地质勘探、征地和施工图设计。日供水能力增加到78.5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322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45标台,液化石油气年供气量15000吨,用气普及率达87.09%。市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增加到8.02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38.7%。市区主干道机械清扫率达30%。

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317人,污染处理设施926台,当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76179吨/日,当年竣工治理项目63个。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为0.26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年日均值0.01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日均值0.035毫克/立方米,分别符合国家三级标准、二级标准和一级标准。主要地表水污染得到控制,汉江襄樊段水质保持国家二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一、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72.57万人,减少0.78%,其中:市区人口为73.43万人,增长2.27%。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94.07万人,女性人口278.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01万人,死亡人口3.5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3‰,人口死亡率5.18‰,人口自然增长率2.4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5663.04元,增长9.04%,消费性支出4558.36元,增长11.1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386元,增长1.66%。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6.82亿元,增长9.97%。

民政及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登记结婚32891对,离婚1300对,落实优待义务兵家属16784户,优待烈属8331户,优待总金额为2395万元,接待安置退伍军人2683人。

年末在岗职工人数52.35万人,减少5.13%,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2.44亿元,增长1.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110元。全年城镇登记失业者人数2.8万人,新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75万人。

注:

1、国内生产总值为现行价,其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为公安人口年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