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武汉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5:00:00 来源:武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075次

武汉市统计局

2001年1月20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环境趋好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进一步显现的机遇,开拓前进,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好转,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592亿元,增长12.4%。“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89.03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8454元提高到2000年的16238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0.2:47.6:42.2调整为6.7:44.3:49.0,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市场物价总水平止降转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扭转了前两年持续下降的局面。价格总水平转稳,反映了市场需求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见附表)。

劳动就业规模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其中,城镇职工199万人,下降3.8%;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6万人,下降1.1%。城镇失业人员数16.16万人,增长21.5%。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数6.20万人,增长19.2%;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7.21万人,增长0.6%。登记失业率3.45%,上升0.49个百分点。

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完成,市属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公司制改造面达到83.3%,1803户中小型企业的50%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制。至年末,累计批准成立股份有限公司225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累计上市公司21家,从证券市场融资80.60亿元。个体私营、外资、港澳台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迅速,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力仍显不足。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任务艰巨,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农业生产战胜了春、夏、秋相连的严重旱灾,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81亿元,比上年增长4.4%。“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农业增加值385.79亿元,年均增长4.7%。在当年农业增加值中,种植业52.30亿元,增长3.6%;牧业16.19亿元,增长6.0%;渔业11.95亿元,增长4.2%;林业0.56亿元,增长8.8%。乡镇企业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7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依照城郊型农业功能要求,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棉产量有所下降,其他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品产量不同程度上升(见附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奶业、优质油菜、特种水产等十大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管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户通过订单、合同与市场发生紧密的经营联系。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展了农民收入渠道。

农业基础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耕地总面积217.80千公顷,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拥有耕地0.16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7.2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76.8%。基地菜园面积21.33千公顷,其中,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3.33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48.5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6414台,比上年下降3.0%;农用载重汽车3778辆,下降3%;农用运输车5518辆,增长11.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70万吨,增长0.5%;农村用电量110546万千瓦小时,增长14.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36.57亿元,年均增长13.2%。在当年完成的工业增加值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0.45亿元,增长16.1%,其中,国有经济147.05亿元,增长8.4%;集体经济16.01亿元,增长11.0%;个体私营经济7.96亿元,增长7.8%;其他经济119.43亿元,增长24.5%。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0%。

非公有制经济、开发区和大型骨干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中,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64.85亿元和5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和20.1%。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和48亿元,增长27.8%和29.6%。武钢集团和神龙汽车公司分别完成54.74亿元和18.72亿元,增长19.0%和9倍。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进展明显。全年开发新产品1200个,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7亿元。以激光应用技术、光电子通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环保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现代工业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以深加工钢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水泥及新型建筑材料、烧碱、机制纸及纸板等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类产品保持较高增幅,以卷烟、碳酸饮料、啤酒为代表的在市场上适销对路的生活消费品保持一定增长,部分市场竞争激烈、买方市场特征明显的产品低速增长或有所下降(见附表)。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部独立核算的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6.8%,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为近五年的最高水平,其中,资产贡献率8.2%,提高0.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6.4%,提高0.9个百分点;产销率97.4%,大体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42462元/人,增长16.4%。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分别比上年下降2.6%和4.7%。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45.88亿元,增长26.0%。亏损企业亏损面缩小到28.0%,亏损额下降12.9%。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7484个,其中实行招投标承包工程2881个,招投标承包面38.5%。施工房屋面积1783.50万平方米,增加42.20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586.10万平方米,增加22.60万平方米。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施工质量优良品率65.2%,提高1.9个百分点。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3290元/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0.88亿元,年均增长8.8%。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49亿元,增长12.8%;更新改造投资104亿元,增长7.7%;房地产投资101亿元,增长4.4%;其他投资108亿元,增长2.1%。按投资主体划分,国有单位投资219.10亿元,增长5.5%;非国有单位投资242.90亿元,增长16.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全市48项市级重点工程全年共完成投资108.1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4%。其中,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邮件处理中心、劳动力市场、图书馆、博物馆等项目相继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神龙汽车油漆车间改造、邮科院带状光缆车间建设、关山电厂热电联供机组、晨鸣涂布纸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力兴电源锂离子电池产业化、远东绿世界一次性餐具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或正在抓紧建设。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大型火力发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程控交换机年容量65700万线,水轮发电机制造年产17万千瓦,城市蒸汽供热能力每小时20吨,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0000吨,铝管材年加工量4000吨,机制刨花板年产10万立方米,人造板装饰加工板年产73万立方米,机制纸年产30000吨。

房地产业日趋活跃。年末,全市累计审批房地产开发企业680家,注册资金179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工作量1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4.4%。房地产开发年竣工面积454.11万平方米,增长2.0%。商品房销售面积303.76万平方米,增长20.0%。房地产开发朝着成片化、多门类、多档次、综合配套和环境优美舒适方向发展。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铁路综合服务质量和方式进一步改善,旅客运输在1000公里范围内基本实现“夕发朝至”;公路中长途运输发展加快且档次提高,覆盖半径延伸至1500公里范围;空中航线不断增加,正朝着国际航空港方向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08.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其中,铁路422亿吨公里,增长0.4%;公路69.66亿吨公里,增长20.6%;水运215.88亿吨公里,下降0.3%;航空0.54亿吨公里,大体持平。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60.30亿人公里,增长12.5%,其中,铁路154亿人公里,增长9.2%;公路71.16亿人公里,增长34.1%;水运9.50亿人公里,下降27.6%;航空25.64亿人公里,增长6.3%。

邮政电信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邮政2.20亿元,增长10.0%;电信23.81亿元,增长25.3%;移动通信24.99亿元,增长41.6%。市话局用交换机已装容量205万门。年末,市话用户数150万户,增长17.2%;移动电话用户数99.6万户,增长72.3%。市话普及率每百人35部,城镇电话普及率每百户56部。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年末武汉热线用户数达到24万户,为上年末的4.03倍。

六、国内贸易

国内商业渐趋活跃。在物价回升和假日经济的拉动下,全年商品购进总值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销售总值1410亿元,增长3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含居民购买商品房部分,共完成606亿元,增长12.3%。“九五”时期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0亿元,年均增长15.2%。在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按所有制结构分,国有经济完成82亿元,增长2.1%;集体经济完成73亿元,下降0.5%;股份制经济完成105亿元,增长11.5%;个体私营经济完成196亿元,增长24.2%;外商、港澳台经济完成12亿元,增长6.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340亿元,增长10.1%;餐饮业62亿元,增长20.6%;企业自营39亿元,增长13.6%;其他行业165亿元,增长13.8%。

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年末,全市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零售贸易企业全年零售额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754个,比上年末增加55个,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市场50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493.63亿元,增长20.3%,其中,生产资料成交额151.51亿元,增长3.0%;消费资料成交额342.12亿元,增长30.0%。年末,全市商业网点数10万个,增长6.0%;商业从业人员52万人,增长5.5%。传统综合性大中型百货商场营业额保持稳定,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猛,且辐射全省及邻省大部分城市,量贩店、超市、仓储式商场、平价广场等新型商业业态显示出旺盛生命力。继法国家乐福登陆武汉后,日本崇光庄胜已在汉开业,德国麦德龙正抓紧筹建。

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全市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利税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倍。全市322家大中型商业企业有118家亏损,亏损面36.6%,与上年大体持平;亏损额3.74亿元,下降10.3%。

七、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恢复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12.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出口6.37亿美元,增长31.9%。按原口径计算,“九五”前四年全市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6.45亿美元,年均增长4.2%,其中,出口40.40亿美元,年均增长10.9%。以船舶、成套设备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2.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6.8%。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进一步巩固,自营企业、“三资”企业出口分别为0.89亿美元和1.1亿美元,增长32.8%和37.7%,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4.2%和17.5%。出口国别和地区达到129个,比上年增加2个。成功举办了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和第二届武汉金秋经贸洽谈会。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37.6%。“九五”时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3.73亿美元,年均增长3.1%。外商投资大项目增多,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数为7项,比上年增加3项,投资总额为4000万美元,增长37.9%。“三资”企业稳定发展,年末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725家,其中,当年新批126家;“三资”企业累计开业投产户数达到1702家,其中,当年新增25家。外商增资势头不减,全年有25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其中法国雪铁龙公司在汉追加投资2亿多美元。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正式授牌,中国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复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

对外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签定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66个,合同总金额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1%,实现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0.8亿美元,增长25.5%。年末在外劳务人员3700人,增长14.3%。在境外兴办企业4家,投资总额65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国内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稳步发展。全年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协议引进内资70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实际引进内资38.5亿元,增长13.2%。外地党政机关和企业驻汉办事处达到1280家,其中有36家大企业、大公司新设立办事机构。

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武汉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归元寺和东湖四大景区入选首批国家“4A”级景点。年末,全市有星级宾馆饭店47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28家;共有客房6954间,床位10036张。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2.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8%,来自港、澳、台地区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游客占41.5%;接待海外旅游者人天数56.45万人天,增长33.8%;国际旅游收入9847.05万美元,增长34.2%。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950万人次,增长11.6%。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77亿元,增长15.4%。“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496.20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8.89亿元,年均增长19.3%。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10.0%提高到2000年的10.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8.14亿元,增长19.7%。

金融业保持稳定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94.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8%,其中,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492.43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9.44亿元,增长14.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42.94亿元,增长15.0%,其中,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196.93亿元,增长16.4%。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公用设施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209.99平方公里。全年新、改扩建道路23条,新、改扩建道路长度23.8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4.1平方米。28公里内环线已经开通,88公里中环线正在抓紧建设,工程总造价90亿元的外环线也动工兴建,与国道重叠部分已经建成。年末,拥有公交线路240条,公交客车5510辆,出租车12137辆。全年用电量141.9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居民用电20.21亿千瓦小时,增长26.3%。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年新增燃气用户3.25万户,年末气化率8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山水园林城建设步伐加快。环境创新大步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综合改造建设了洪山广场、首义广场、江汉路步行商业街、东湖环湖路等一批城市景观,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区植树35.35万株,市区垂直绿化11公里。年末,全市拥有城市绿化广场4个,街道小游园21个,公园27个。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0平方米。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限期治理老污染源50项,排污口整治229项,创建噪声达标区累计20片,共138.91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4%。城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0.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2.8%。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4毫克/立方米,上升2.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区域环境噪声年日均值54.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2.5分贝。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部门归口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132项,投资6.46亿元,比上年增长55.3%。计划部门归口组织实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项目48项,投资10.43亿元,增长56.7%。工业管理部门归口实施的技术创新项目230项。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90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78项,其中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68项。技术市场签定各类技术合同2574项,合同成交额1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0%。科研实力雄厚,全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正式启动,成立了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筹建)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决议》,开工和即将开工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6项,一期总投资25亿元。年末,全市累计审批高新技术企业1286家,比上年增长64%;累计审定民营科技企业2175家,民营科技企业当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18亿元,增长13.5%。

教育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等教育资源调整配置迈出重要步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渐趋完善;“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30所,在校学生25.19万人,比上年增长23.6%;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6所,在校学生10.88万人,下降13.7%;普通中学495所,在校学生47.02万人,增长9.4%;职业学校97所,在校学生3.97万人,下降14.2%;小学1735所,在校学生74.39万人,下降3.8%;盲聋哑特殊学校7所,在校学生1459人,下降7.0%;幼儿园723所,在园幼儿12.07万人,下降8.3%。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1%,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1.6%。继续教育成绩明显,全年完成职工全员培训28.6万人次,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14.99万人。校舍建设得到加强,总投资8亿元的新江汉大学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当年扩建、改造中小学危房12.23万平方米。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年开展全市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5项,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市文化系统新创作和演出的剧目获省级以上奖38项,其中,国际奖2项,国家奖25项,省级奖11项。大型民族舞剧《山水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由群众文艺团体创作表演的优秀节目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大赛中夺得了3金3银。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及陈列馆13个,广播电台4座,电视中心台3座,有线电视台2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5%和97.5%。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药分离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药品监管新机制初步形成。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274个,其中医院220个;卫生技术人员5.64万人,其中医生2.43万人;卫生机构病床数3.30万张,其中医院病床2.83万张。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32.86人,病床44.68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240人/10万人,免疫接种率93.8%,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98.2%,公民无偿献血人数7万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开展全市群众性大型体育活动35次,成功举办了武汉市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江汉二桥体育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口区六角亭体育场已投入使用,武汉体育中心和水上运动学校正在动工兴建。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全年共获金牌11枚,其中,世界级4枚,国家级7枚。武汉籍运动员在第27届奥运会上共获3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目标,广泛开展了“告别不文明行为,塑造武汉人新形象”、“共建美好家园,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建设省级文明单位120家,市级文明单位540家。创建文明街镇40个,文明小区100个,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村9个。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速度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46.4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8%,增速降低0.1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7.81‰,人口死亡率6.04‰,自然增长率1.77‰,净迁移率6.01‰,计划生育率98.8%。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年职工平均工资7630元,比上年增长7.6%;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3元,增长8.0%;农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增长5.3%,其中现金收入2024元,增长4.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52.2%下降到2000年的38.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50.2%。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82平方米,提高1.46平方米。在城镇居民家庭中,家用电脑、空调器、移动电话、摩托车等新兴大件耐用消费品拥有比重增加,传统耐用消费品中,彩色电视机向大屏幕、高清晰度换代,洗衣机向智能化升级,电冰箱向无氟、大容量转变。在农民家庭中,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中高档家电拥有量逐渐增加(见附表)。

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城区进入养老保险的企业8366户,比上年末增长7.7%;进入养老保险的职工113万人,增长13%。参保单位养老保险金征集率93%,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化发放成功启动,其中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99%。全年扶持农村贫困户13223户,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112101户,共255507人次。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