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湖北

咸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3-10 16:56:49 来源:咸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684次

2010年,是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最困难、最复杂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强力推进鄂南经济强市战略,努力构建咸宁在湖北的战略支点,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综合

据初步计算,全市生产总值(GDP)达520.33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58.2%,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增幅位居全省市州第3位;比“十五”末净增316.24亿元,5年年平均增长15.7%;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3.1%提高到3.3%,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100.9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241.96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177.39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4:39.6:34提高到19.4:46.5:34.1。

工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18.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2%,比2005年增长154.1%,5年年平均增长20.5%。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5.8%提高到42.1%,平均每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形势喜人。2010年,全市100%的村通电,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99.9%的村通电话,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99.1%的村通沥青水泥公路,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50.4%的村通自来水,比2005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17家,比2007年78家增加39家,形成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巩固了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有效地带动农村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批优质产品。全市有茶叶、水果、蔬菜、雷竹等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278个,比2007年增加210个。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板块基地已达到331万亩,规模养殖户3312户,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35个,专业村76个。

城市形象大幅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市以文明、园林、卫生和优秀旅游城市“四城同创”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相继获得国家级“宜居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温泉之都”等荣誉称号。连续8年被授予“湖北省金融信用市”。2010年,全市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达1162.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8平方米。

2010年,武咸城际铁路、武咸快速通道、咸通高速、咸黄高速和武汉新港咸宁沿江港口及武汉至咸宁天燃气管网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签约、落地和开工,使咸宁优势明显提升。随着武广高铁的通车,使咸宁到广州仅需3小时,把咸宁带进高铁经济时代。特别是完成了碧桂园、温泉谷、通胜太乙、三湖和三江潜山森林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建设,成功举办了2010年中国·湖北咸宁温泉国际旅游节,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功能和形象。

全民创业氛围更浓。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达5766家,比2005年2126家增长171.2%,私营企业就业人数7.11万人,比2005年3.98万人增长78.6%;个体工商业户达7.1万家,比2005年4.19家增长69.5%,个体工商业户就业人数14.17万人,比2005年8.63万人增长64.2%。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58.03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16.46平方公里;进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4家,比上年增加8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2%,比上年增长43.9%;创税收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固定资产投资172.2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5%,比上年增长85%。

“两型”社会建设态势良好。通过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占补平衡制度,进行土地平整、低丘岗地改造和推进高产农田建设,保持了耕地的增加。2010年,常用耕地155.85千公顷,比2005年138.3千公顷增加17.55千公顷。

生态环境得到优化。2010年,全市COD、SO2的目标任务削减率分别为2.6%、0.5%;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7.1%;森林覆盖率54.2%;循环、环保企业项目达26个,技术节能24.03万吨标煤。

2010年4月华彬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成为华中首家低碳经济示范园区。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2010年,全年CPI为102.7%,比上年上涨2.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其中,分类指数为“六涨一平一降”,指数上涨较快的有食品类上涨5.5%、居住上涨4.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1.8%。“十一五”时期,全市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21.9%,年均上涨4.1%,与“十五”

时期比分别高10.5和1.9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的自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比有待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环境保护、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城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2010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168.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比2005年增长25.2%,5年年平均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9.4:5.4:20.5:13.7:1调整到2010年的54.3:4.6:23.9:16.3:0.9。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2010年,粮食产量112.37万吨,比2005年增长10.7%;棉花产量2861吨,比2005年增长72.8%,油料产量达到8.39万吨,比2005年减少0.7%;蔬菜产量达到203.2万吨,比2005年增长8.2%;茶叶产量1.8万吨,比2005年增长9.8%;园林水果产量4.66万吨,比2005年增长53.9%;木材采伐量16.7万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2.4%;楠竹采伐量1671.17万根,比2005年下降7.4%;油茶籽产量1.68万吨,比2005年上升了454.8%;牲猪出栏194.94万头,比2005年增长49.1%;家禽出笼3842.46万只,比2005年增长5.5倍;水产品产量19.5万吨,比2005年增长35.1%。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4.14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53.1%;农村用电量3.70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36%。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下同)增加值206.0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230.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7%,比2005年44.5亿元增长4倍多,5年年平均增长2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81.69亿元,增长27.8%;重工业增加值124.35亿元,增长24.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1家,比上年增加72家。其中,大中型企业51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30家上升到目前的139家,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69亿元上升到425亿元,增长6倍。

企业效益提高明显。2010年,全市规模以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0%,比上年上升40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9.89亿元,比去年增长42%,比2005年增长5倍。

支柱行业作用增强。目前,全市已形成能源、苎麻纺织、森工造纸、机电制造、冶金建材等五大工业支柱。五大支柱产业总资产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八成,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7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70%。

建筑业快速增长。2010年建筑企业增加值2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比2005年增长2.95倍,年均增长19.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2010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1180.92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81.7%,比“十五”期间增加856.72亿元,增长2.6倍,5年年平均增长39.3%。

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十一五”期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4.5%、39.3%、34.8%、43.5%、43.7%,呈逐年下降趋势。民间投资比重分别为48.7%、55.9%、61.7%、54.4%、55.5%,呈逐年上升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76亿元。实施和推进了武广高铁、武咸城际铁路、杭瑞、大广、武咸快速通道、城市圈外环、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咸宁嘉鱼长江大桥、咸通高速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民生工程投资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50万及50万以上民生项目投资额达45.6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36.27亿元,增长了3.9倍。新建了市中心医院、市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传媒大厦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改造了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淦河整治工程等一批环境项目。

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6%,比2005年增长14.7倍,5年年平均增长71.2%。“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经济适用房13.6万平方米,解决了1574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8年至2010年共新建廉租住房7300套,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2010年,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3万公里,比2005年增长16.6倍,5年年平均增长177.5%。其中,等级公路达1.08公里。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34.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4.4%,比2005年增长294.4%,5年年平均增长31.6%;公路旅客周转量27.8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6%,比2005年增长29.8%,5年年平均增长5.4%。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2010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比2005年增长94.7%,5年年平均增长14.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电信业务总量9.71亿元,增长23.7%。固定电话用户数39.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3.14万户,宽带用户36.55万户。

六、国内贸易

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0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48.6%,比上年增长28.7%,比2005年增长1.6倍,5年年平均增长21.7%。

新型业态发展较快。“十一五”时期,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专卖店、连锁店、专营店、特许经营等新型商贸经营业态不断涌现,经营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企业349家,比2005年增加269家,增长4.3倍。

住房装潢等消费大幅增长。2010年建筑装潢材料、五金电料类零售额10.57万元,“十一五”时期年平均增长178.7%。

文化、信息消费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1592.2万元,比2005年增长12.9倍;书报杂志类零售额7571.3万元,比2005年增长2.6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591.3万元,比2005年增长5.3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632.5万元,比2005年增长10.6倍。

汽车消费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6.26亿元,比2005年增长20.7倍,5年年平均增长83.3%。

农村消费增长强劲。2010年,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88397台,销售金额4.27亿元,已补贴的家电下乡产品数量187000台,已补贴金额5332.1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121%、108%、127%。

七、对外开放

外贸出口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1.68亿美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75.4%,比“十一五”初净增1.2亿元,增长2.5倍;“十一五”时期,累计外贸出口51122万美元,比“十五”时期累计31773万美元增长60.9%。

外资投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439万美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701.8%,比2005年1095万美元增长13.1倍。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2010年,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共到位资金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旅游业突破性发展。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157.08万人次,比2005年338.75万人次增长2.4倍,5年年平均增长27.9%;旅游收入59.41亿元,比2005年13.69亿元增长3.3倍,5年年平均增长34.1%。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11.4%,比2005年提高4.7个百点。四星级饭店从无到有;三星级以上饭店达13家,比2005年增长2.3倍。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地域财政总收入达79.59亿元,比“十五”末净增60.82亿元,增长3.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3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79.5%,比“十五”末净增15.91亿元,增长2.1倍,5年年平均增长25.7%,增幅比2003年至2005年平均增长14.4%快11.3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基本放开。在“十五”末还是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而“十二五”时期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吴江农商行、黄石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纷纷在咸宁设点,赤壁花旗贷款公司和金源、兴银、中金鼎等小额贷款公司先后开业,标志着“贷款零售商”正逐步进入我市信贷融资市场。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432.52亿元,比2005年156.59亿元增长1.8倍,5年年平均增长22.5%;年末贷款226.88亿元,比2005年74.85亿元增长2倍,5年年平均增长24.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机构达到19家,当年新增1家。保险收入12.8亿元,比2005年的2.87亿元增长3.5倍,5年年平均增长30.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水平提高。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98件,比上年增长21.8%;有236件专利获得授权,比上年增长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53.33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5年年平均增长23.8%;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5年年平均增长20.8%。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国家验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共培训农村教师12914人次;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21524人,录取数14748人,录取率达69.4%,较“十五”末增加0.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普通高考累计录取73242人。2010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22.43万人,比上年增长5.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54万人,下降10.9%;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5.89万人,下降8.3%。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呈现繁荣景象。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成功在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旅游节演出了大型民俗风情歌舞《梦寻咸宁》,充分展示了咸宁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民乐合奏《呜嘟·提琴·脚盆鼓》获得“楚天群星奖”,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湖北文化周演出;《赤壁脚盆鼓》获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凤凰金奖,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拍打舞》获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

广播电视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广播覆盖率94.8%,电视覆盖率96%。

卫生医疗条件改善。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7821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7张;卫生技术人员1021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721人,注册护师、护士3238人。

十一、社会和谐建设

就业形式多样化。“十一五”期间,为了稳定和扩大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就业人员稳步增加,就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8%。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2%;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79万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5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7万人。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大。“十一五”期间,我市切实加强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相继出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意见,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认真做好三峡库区和地方库区、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市累计为1.97万户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以下家庭应保尽保目标已实现。城市低保由2005年人均100元至120元/月提高到2010年的190元至270元/月,农村低保由2007年的693元/年提高到2010年的1000元/年。2010年,全市五险参保人数达到151.6万人次,同比增长18%,比“十五”期末增长136%。其中,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7.7万、81.0万、17.1万、12.0万、13.8万人。

安全生产能力增强。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30起,死亡51人、受伤139人,比上年分别下降20.7%、20.3%、21.5%。全市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58.8%。

社会保障性支出大幅增加。2010,全市教育支出13.42亿元,比2005增长2.4倍;医疗卫生支出8亿元,比2005年增长8.6倍;社会保险基金支出9.78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5年年平均增长2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290.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3万人,比2005年增加14.24万人,5年年平均增长仅为1%;出生人口3.92万人,死亡人口3.76万人。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89.5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117.81。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8元,为“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10.3%,比“十五”末净增5632元,增长76.8%,5年年平均增长12.1%,增速比“十五”期间的9%快3.1个百分点。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606元,为“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43.9%,比“十五”末净增2695元,增长92.6%,5年年平均增长14%,增速比“十五”期间的7.2%快6.8个百分点。

城乡消费水平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91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人均食品支出6880元,增长6%。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39.6%,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1.48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9.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23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710元,增长7.7%。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44.7%,比2005年下降8.5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1.68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6.92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限上商业批零和住宿餐饮服务企业统计口径为2000万以上的批发、500万发上的零售和200万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