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周口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3:15:00 来源:周口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64次

2005年,周口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发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国民经济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59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3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238.1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50.4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1:36.4:26.5变化为34.6:40.1:25.3。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559元,增长11.4%。

市场物价温和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为102.3%,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居住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7.4%。

二、农业

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552.3万吨,比上年增长2.1%,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增粮食产量居全省前列。夏粮总产量384.6万吨,增长1.0%;秋粮总产量167.6万吨,增长4.4%。油料总产量32.1万吨,增长7.0%;棉花总产量22.9万吨,增长30%。烟叶总产量1.6万吨,增长3.6%;蔬菜总产量642.7万吨,增长5.7%。

畜牧养殖业发展加快。生产形势良好,畜群结构趋向合理,规模饲养加大,特色养殖增加,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形成了一批高起点的饲养基地。据统计,全年猪出栏628.7万头,牛出栏101.8万头,羊出栏582.6万头,家禽出栏4135.4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6.3%,-0.67%,11.05%,7.3%。猪存栏502.7万头,牛存栏148.7万头,羊存栏508.0万只,家禽存栏4374.7万只,分别增长5.8%,0.5%,11.5%,7.3%。全年肉类总产量74.2万吨,比上年增长6.0%。禽蛋产量22.1万吨,增长7.2%。奶类产量3.56万吨,增长100.93%。水产品产量2.5万吨,增长10.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78.28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1千公顷;全市造林面积0.69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5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72.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用拖拉机39.39万台,比上年增长1.6%,农用运输车22.13万辆,比上年增长6.0%;农村用电量8516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9.3亿元,增长23.4%;集体企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15.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26.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1.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25.2%,重工业增加值27.4亿元,增长14.4%。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5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7.0%.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64.2%,比上年提高36.9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298.9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实现利税29.4亿元,增长99.8%;实现利润18.2亿元,增长113.2%;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1亿元,增长10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其中城镇投资139.3亿元,增长38.0%。农村投资82.5亿元,增长47.7%。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95亿元,增长115.2%;第二产业投资42.13亿元,增长42.6%,其中工业投资42.1亿元,增长43.0%;第三产业投资93.21亿元,增长34.1%,全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迅速。全年全市基础投资完成73.08亿元,增长31.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39.61亿元,增长38.7%,教育投资7.2亿元,增长22.1%;电信业投资1.56亿元,下降64.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6.91亿元,增长41.5%。

项目个数增加,新开工项目下降,全市全年城镇在建项目个数665个(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城镇私人建房),比上年同期增加237个。计划总投资325.81亿元。增长26.1%。新开工项目510个,增加168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21.41亿元,下降14.3%。市政府监控的漯阜铁路改造、天瑞集团生产水泥项目、益海(周口)粮油小麦加工项目、河南亿星集团食糖储备库项目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竣工或竣工投产。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分城乡看,市消费品零售额45.4亿元,增长15.0%;县消费品零售额68.2亿元,增长14.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2.9亿元,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5.2亿元,增长14.0%;餐饮业零售额37.2亿元,增长16.0%;其他行业零售额4.1亿元,增长7.9%。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32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出口总额9303万美元,增长22.5%;进口总额13982万美元,下降0.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65万美元,增长3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4717万吨,增长11.6%。货物周转量49610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1%。其中,铁路货运量1366万吨,增长14.5%,货物周转量177204万吨公里,增长21.7%;公路货运量3037万吨,增长6.0%,公路货物周转量247277万吨公里,增长8.0%;水运货运量314万吨,增长84.7%,水运货物周转量131963万吨公里,增长84.2%。全社会客运量6551万人,增长8.8%;旅客周转量30510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7%。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2946万人公里,增长14.2%;公路旅客周转量302156万人公里,增长9.7%。

邮政业务总量1.76亿元,增长9.33%,移动和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142和106.9万户。宽带4.1万户,通讯能力和质量全面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0.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万美元,增长30%;接待国内旅游者450万人次,增长12.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亿元,增长33.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加,金融形势稳定。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3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31.8%。全市地方财政支出58.6亿元,同比增长29.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4.6亿元,同比增长30.1%。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36.56亿元,下降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7.3亿元,增长16.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5.5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79.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余额39.8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7亿元。全年赔付与给付1.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683人,在校生14163人,毕业生2950人。全市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597人,在校生6158人,毕业生1236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7287人,在校生78949人,毕业生24099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69405人,在校生183261人,毕业生53196人。全市初中招生247945人,在校生676100人,毕业生220230人。普通小学招生250677人,在校生1476150人,毕业生251162人。特殊教育招生437人,在校生2805人,毕业生22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77515人。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905314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67734人。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3个。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91项。授权专利146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11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179个,博物馆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38%。电视台1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14%,有线电视用户13.0万户。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84个,医院59个,诊所(卫生室)1061个,医院床位6719张,卫生技术人员222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199人,注册护士4613人。全市共有县以上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卫生技术人员1443人。妇幼卫生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1052人。县乡村三级卫生院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83个,其中中心卫生院48个,总床位12435张,卫生技术人员885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154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员省级以上奖牌51枚,其中金牌16枚,银牌18枚,铜牌17枚,其他名次49个,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

年末全市总人口1070.77万人。出生率10.64‰,死亡率5.47‰;自然增长率为5.1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5.6元,比上年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44.9元,增长17.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6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6元,增长16.45%。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9.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7平方米。

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其中“4050”人员89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9%。我市饮用水源全部改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二类优良天数265天,达标率74.8%,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新增通油路行政村682个,新建沼气池29.16万个,发展沼气生态村116个,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变善,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