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周口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3:13:01 来源:周口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77次

2002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抓住入世机遇,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快开放,优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61.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9:38.3:23.8调整为36.7:39.1:24.2,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8个和0.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8%,其中食品价格上升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3%,居住价格上涨0.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5%。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48.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19981人次就业,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3280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社会投资尚未有效启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两个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13.2万亩,比上年增加119.02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5.2%。小麦综合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优质食用小麦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畜禽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奶业发展势头良好,肉类精深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蔬菜、花卉、水果及其他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543.86万吨,比上年下降4.1%;油料产量42.49万吨,增产6.5%;棉花产量29.28万吨,增长3.0%。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58.8千公顷。

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157.6万头,比上年下降5.1%,其中牛存栏155.35万头,比上年下降4。4%,猪存栏465.58万头,增长5.25%,羊存栏407.5万只,增长5.4%。全年肉类总产量67.68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58.79万吨,增长14.8%;禽蛋产量21万吨,增长26.5%;水产品产量2.4万吨,增长14.5%。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63.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9%;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37.15万台和17.75万辆;农村用电量78328亿千瓦小时,增长5.6%;有效灌溉面积596.82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8.47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52.7亿元,增长12.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2.3亿元,增长16.8%;集体企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4.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8.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29.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10.7%,重工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17.1%。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迈出新步伐,初步形成了食品、皮革、纺织、医药、电力、化工六大支柱产业,在六大支柱产业中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5.3%,皮革工业增长3.2%,纺织工业下降6.3%,医药工业增长49.5%,电力工业增长15.1%,化学工业增长21.9%,支柱产业的作用有所增强。企业积极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02.11%;产品销售收入146.5亿元,增长10.0%;利润总额5.9亿元,增长19.1%;亏损企业亏损额3340万元,下降65.1%。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4亿元,比上年增长97.6%;实现税金1.1亿元,增长15.5%。施工房屋面积351万平方米,增长5.6%;房屋竣工面积216.8万平方米,下降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2.93亿元,增长31.1%;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0.63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1.07亿元,增长12.2%。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5.8亿元,增长19.1%;更新改造投资10.78亿元,增长37.3%;房地产开发投资5.5亿元,增长2.14倍。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增加。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35.8亿元,增长19.1%。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1.9亿元,下降23.47%;交通运输业投资15.1亿元,增长49%;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的城市公用事业及社会服务业投资6.85亿元,增长173%;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业投资1.6亿元,下降16.49%;邮电通信业投资3.1亿元,下降13.87%;电力工业投资5.6亿元,增长12.1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回升,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3亿元,增长66.5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政府制定的38个项目,31个正在建设,计划总投资67.3亿元,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8亿元,本年完成投资23.3亿元。周口至界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城市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全部完工,农网改造二期基本完成;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57.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105.6%。建成投产项目22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3.9%。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23.8万平方米,竣工率52.1%。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新、改建公路687.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3.7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7万千瓦;新增医院病床340张。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0亿元,增长11.3%;县消费品零售额54.9亿元,增长11.5%,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亿元,增长9.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9.3亿元,增长11%;餐饮业零售额19.4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36亿元,增长5.3%。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幅较大。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出口总额6109万美元,增长35.3%;进口总额11494万美元,增长38.9%。

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个;合同外资金额2964万美元,增长218.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万1187美元,增长85.5%。

七、交通、旅游

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输能力持续提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3335万吨,货物周转量28.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58%。其中,铁路货运量500万吨,货物周转量50066.2万吨公里,增长59.1%;公路货运量2800万吨,货物周转量21.9亿吨公里,增长8.4%;水运货运量35万吨,货物周转量1.7亿吨公里,增长63.4%。旅客周转量24.64亿人公里,增长2.6%。其中,铁路0.52亿人公里,下降17.0%;公路24.12亿人公里,增长3.2%。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763人次,比上年增长1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9.6万美元,增长11%;接待国内旅游者482万人次,增长11.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6亿元,增长11.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进一步增长,可支付能力增强。2002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8亿元,增长26.1%,财政支出32.23亿元,增长3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1.54亿元,增长35.7%。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农民负担大大减轻。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8.08亿元,增长32.8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8亿元,增长15.45%。各项贷款余额325.25亿元,增长9.54%。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42.45亿元,增长14.73%;工业贷款余额26.82亿元,增长32.75%。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农业贷款余额62.32亿元,增长17.25%。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285.61亿元,增长9.2%,中长期贷款余额28.81亿元,增长27.98%。

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年保费收入4.19亿元,比上年增长82.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76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3.43亿元。全年赔付额6185.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099万元,人寿险赔付金额2086.2万元。全年人寿险满期返还与给付额为4702.9万元,增长1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调整。2002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309所,在校学生261.72万人。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普通高校2所,招生3533人;在校学生7376人,毕业生426人。全市共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2所,招生1328人,在校学生2479人,毕业997人。普通高中66所,招生4.7万人,在校生12.47万人;全市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87%,在校生64.8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小学在校学生137.86万人,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29.05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5.77万人。

科技事业稳定发展。2002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0人。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3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58人。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740.7万元。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6项。申请专利257件,授权专利132件。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16份,成交金额2262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9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36%,电视人口覆盖率96.63%,有线电视用户14.11万户。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85个,医院床位12695张,卫生技术人员20138人,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生8256人,注册护士4125人,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卫生技术人员1452人,妇幼卫生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1010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81个,中心卫生院44个,床位1693张,卫生技术人员224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854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员获得省级以上金牌25枚,银牌26枚,铜牌21枚。全民健身运动取得好成绩,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9.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十一、人口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2年全市总人口1054万人,出生人口11.69万人,死亡人口5.73万人,出生率11.39‰,死亡率5.47‰,自然增长率5.92‰。其中,城镇人口111万人,占10.53%;乡村人口943万人,占89.4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8.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实际增长1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7%。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7.2%,农村为48.16%,分别比上年下降4.8个和3.63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9.7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62平方米。但一些收入较低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2万人,17.3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0.6万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345万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8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451张,收养343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7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45万元;接受社会捐赠200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