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信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2:12:57 来源:信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80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5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前移了三个位次,居豫东南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4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增加值231.0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90.9亿元,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18元,增长12.9%。

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6:38.0:32.4调整为28.0:39.4:32.6,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工业对国民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7%,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93.6亿元,增长20.5%,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1%。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亿元,同比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4.4%和16.4%。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6%,居住价格上涨4.3%,其余各类价格均下降。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52.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65.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4万人,其中“4050”人员1.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年外出务工人员214.1万人,其中外出信阳半年以上务工人员194.9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3.1万人。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快速增长,年平均工资达到12449元,比上年增长23.1%。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县域(不含市辖区)完成生产总值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快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4.3%。全市有3个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其中固始县超过2亿元。各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达到30%以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水平依然偏低;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地方可支配财力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调控能力有限;节能降耗形势严峻;社会事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

二 、农  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80.4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种植业产值158.25亿元,增长12.3%;林业产值13.75亿元,增长6.0%;畜牧业产值87.31亿元,增长6.8%;渔业产值12.14亿元,增长1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0亿元,增长5.0%。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00.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3.4千公顷,其中超级稻种植面积212.0千公顷、弱筋小麦种植面积166.7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217.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6.4千公顷,茶叶种植面积33.1千公顷,扩大2.0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1.2千公顷,扩大13.9千公顷;花卉种植面积12.5千公顷,扩大0.5千公顷;水果种植面积10.8千公顷,扩大0.3千公顷。全市建立了超级稻、优质小麦、双低油菜等1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进程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3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重点龙头企业6家。“华英牌”鸭肉产品和“文新牌”信阳毛尖茶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粮油生产喜获丰收,双双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百亿斤,达到102.03亿斤,比上年增长20.2%;油料总产量54.2万吨,增长2.5%。棉花总产量1.7万吨,增长35.1%;茶叶总产量2.0万吨,增长22.4%。

林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营造经济林2.44万亩。板栗总产量10.7万吨,增长11.0%。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61.8万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猪肉产量35.8万吨,增长5.9 %;禽肉产量20.5万吨,增长10.3%。禽蛋产量21.7万吨,增长5.9%;牛奶产量3962吨,增长42.2%。

渔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4.6万吨,增长14.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1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大型拖拉机0.91万台,增长14.8%;小型拖拉机14.9万台,增长14.6%;农用运输车5.3万辆,增长2.3%;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4.96万吨,增长0.4%;农村用电量6.75亿千瓦小时,增长7.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4千公顷,其中新增15.7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0千公顷,其中新增4.7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2.6亿元,增长23.1%。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6亿元,增长15.6%;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8.7亿元,增长37.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1.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5.9亿元,增长24.4%。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 97.7%。

工业经济协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30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3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7.4亿元,增长21.3%;医药制造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21.6%;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1.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0%。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增加值达到6.1亿元,增长30.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0.5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8.7%,比上年提高41.1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8.3%,上升5.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4%,上升2.0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2.9%,下降3.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7%,下降3.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4.2次/年,提高0.5次/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8.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实现利税29.7亿元,增长70.3%;实现利润16.1亿元,增长104.6 %。其中,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增长194.8%;金属制品业实现利润增长181.2%;非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增长129.2%;纺织业实现利润增长128.3%。亏损企业7家,亏损面1.5%,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房屋建筑面积72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5%;竣工面积471.0万平方米,增长35.3%;实现利润35692万元,税金3428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3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97.2亿元,增长40.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75.1亿元,增长25.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189.4亿元,增长24.6%;民间投资103.9亿元,增长79.1%;港澳台商投资1.1亿元,下降63.4%;外商投资2.8亿元,增长23.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3.0亿元,增长44.1%;第二产业投资70.6亿元,增长65.8%;第三产业投资213.6亿元,增长33.8%。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城镇投资中,工业投资70.4亿元,比上年增长83.1%,较上年加快42.7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水工业投资6.8亿元,增长224.9%;机械工业投资8.7亿元,增长81.5%;电子工业投资1.4亿元,增长178.1%;食品工业投资13.1亿元,增长108.2%;纺织工业投资2.5亿元,增长923.9%;建材工业投资7.1亿元,增长195.4%。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3.9亿元,增长47.1%。其中,住宅投资22.0亿元,增长51.4%。商品房施工面积314.9万平方米,增长35.1%;其中住宅251.8万平方米,增长38.9%。商品房竣工面积117.3万平方米,增长8.7%;商品房销售面积177.9万平方米,增长60.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确定重点建设项目108个,实际完成投资75.0亿元,占年计划的87.4%。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92.5%。信钢年产60万吨带钢,罗山金鼎化工5万吨煤制二甲謎、新县羚锐公司丹鹿通督片产业化、华英年产5万吨熟食综合加工、信阳工业城覆膜建筑模板(一期)、平桥金龙水泥粉磨站、信南高速公路(信阳段)、淮干息县关店防洪等项目已竣工。信阳同合公司年产25万片火车轮、华仪化工20万吨离子膜烧碱、京广铁路信阳至陈家河改建及大广高速信阳段在建项目进展顺利。鸡公山风电场项目可研通过专家评审,现已完成核准和注册工作;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可研报告已通过专家审查,进行现场测定和环评踏勘。

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84.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2.0 %。施工项目1312个,建成投产项目95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2.6%。城镇房屋施工面积1128.2万平方米,其中竣工房屋建筑面积621.5万平方米,竣工率55.1%。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新增粗钢年生产能力80万吨;热轧钢窄钢带年生产能力60万吨;精甲醇年生产能力8000吨;啤酒年生产能力5万吨;新建公路1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7万吨;扩建城市道路28公里、面积217万平方米;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万吨。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2.1亿元,增长17.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3.7亿元,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8.6亿元,增长1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1.6亿元,增长29.5%;其他行业零售额5.6亿元,增长3.9%。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化妆品类比上年增长84.1%;金银珠宝类增长160.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60.8%;通信器材类增长22.8%;汽车类增长26.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小幅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3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出口总额4510万美元,增长36.3%;进口总额4847美元,下降19.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2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8.6%;高新技术产品241万美元,增长50.6%;全年完成出口加工贸易284万美元,增长44.9%。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家,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88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8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3%和35.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完成营业额1369万美元,增长34.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稳步发展。初步核算,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公路、水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4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4 %。其中,公路24.3亿吨公里,增长20.0%;水运20.5亿吨公里,增长8.0%。旅客周转量4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公路42.1亿人公里,增长19.1%;水运3268万人公里,增长3.0%。全年货运量4409万吨,增长14.9%;客运量6964万人,增长15.0%。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895公里(不含村际公路),比上年增长3.5%。其中,高速公路302公里,增长15.7%。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58.1万辆,增长46.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7.9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9亿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02.5万户,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4.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5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8.2万户,增长24.4%;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7万户,比上年增长24.3%。

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25家,比上年增加5家;星级宾馆(三星级以上)12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接待国外及港澳台旅游者2952人次,比上年增长27.0%。接待国内旅游者469.3万人次,增长30.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7亿元,增长44.0%。景区开发建设取得新成就。A级旅游景区达到6处,比上年增加4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2处。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52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9.0亿元,增长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6.6亿元,增长17.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1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4.1亿元,增长17.2%;中长期贷款余额79.8亿元,增长11.6%。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11.4亿元,增长19.0%。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1008万元,同比下降5.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6963万元(不含农村信用社)。年未金融机构存贷比67.1%,新增存贷比34.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机构盈利情况显著改善。全年金融机构实现帐面利润1.5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增长150%。不良贷款比例略降。按照五级分类统计,年末主要金融机构(不包括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84.8亿元,比年初增加5.0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41.7%,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

2006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家,上市股票1只,上市公司A股流通股市价总值4.2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保费收入95533万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525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3008万元。全年赔款及给付1368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7833万元;人身险赔付5852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 1处,招收研究生72人,在学研究生173人,毕业研究生20人;普通高校3 所,招生1.21万人,在校学生3.08万人,毕业学生0.67万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 1所,招生0.1万人,在校学生0.5万人,毕业学生0.2万人。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53所,招生4.55万人,在校学生9.38万人,毕业学生2.38万人;普通高中89所,招生6.07万人,在校学生18.44万人,毕业学生5.20万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全市普通初中312所,招生15.21万人,在校学生44.80万人,毕业学生15.80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99.7%;普通小学2635所,招生14.62万人,在校学生84.81万人,毕业学生15.2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年幼儿园在园幼儿12.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865人。全年扫除文盲1.5万人,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安排资金1.85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62万人次。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未,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5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00人。全年科技经费支出13737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757万元,增长26.2%。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全年安排科技计划项目9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92个。全年有73个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级7项,推广科技优秀成果项目33项,申请专利180件,授权专利64件。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3份,成交金额1237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2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91349台件,总体受检率达90%。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39种,检验工业产品1420批次,监督检查食品企业756家。全年制定、修订地方标准36项,新建计量标准110项。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种,河南名牌产品25种。全市已建立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2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0 个。全市共有地震台站9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为13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2 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3.98%。广播电视台9座,教育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0.9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87.61%。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全市综合档案室11个。具有信阳传统特色的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商城拍摄完成。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强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3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3个;病床床位数1028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893张;卫生技术人员13353人,其中职业医师和职业助理5475人,注册护士3347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个,卫生技术人员634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120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501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08个,床位3852张,卫生技术人员485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区2个,覆盖农村人口数160.1万人,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31.9万人,参合率82%。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89枚,其中金牌64枚、银牌11枚、铜牌14枚。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获金牌总数位居第十三位,比上届前移了三个位次。全市拥有体育场地838个,人均体育场面积0.5平方米,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活跃,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十一、人口、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据3%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年末总人口793.3万人,常住人口663.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万人,出生率为10.50‰;死亡人口4.9万人,死亡率为6.12‰。全年净增人口3.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38‰。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59元,比上年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80元,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3153元,增长16.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8元,增长1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9.2%,分别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2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63平方米,增长7.7%;全年农村竣工住宅面积702万平方米,下降4.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25平方米,增长4.9%。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51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1.35万人,离退休人数9.1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58万人,增加4.28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2.54万人,退休人数12.0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9.20万人,增加0.5万人。全年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9万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101.8万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7.63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662.5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市综合社会福利院床位7606张,共收养6048人。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31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71个。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82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206.2万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水资源总量保持平稳。全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7.83亿立方米,与去年持平,人均占有水资源981.09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124毫米,下降44毫米。全年用水总量9.8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8.6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32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88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123.66立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地表水质状况有待改善。在监测的13个河段中,河段总长645公里,Ⅲ类水质河段长度350公里,占总监测河段长度的54.3%,比上年提高了30.3个百分点;Ⅴ类水质河段长度90公里,占14.0%,提高了14.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205公里,占31.8%,提高了6.2个百分点。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49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5种。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2%,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全市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达标面积48平方公里。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10个,面积54.4平方公里。园林城市建设取得成效。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上升到35.01%,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绿地率上升到29.37%,提高了1.6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由6.58平方米增加到8.06平方米。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5.4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3.40万亩,防护林6.91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19.54千公顷。

注: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信阳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