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南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1:33:30 来源:南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9次

2003年,全市上下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三个定位”历史机遇鼓舞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团结奋进,顽强拚搏,有效化解“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国民经济增速显著加快,许多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年初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圆满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协调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全年南阳市生产总值72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95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51.49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175.59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2:45.7:25.1调整为27.2:48.5:24.3。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8%,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升2.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3%。各类价格指数见表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4%,国有企业下岗职工8682人,减少了1292人。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全年有2918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市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49.77千公顷,同比下降4.2%;棉花播种面积161.55千公顷,增长11.7%;油料播种面积269.07千公顷,增长4.6%;蔬菜播种面积281.18千公顷,增长3.7%。粮经比由2002年的56.2:43.8调整到52.5:47.5。2003年粮食产量在播种面积减少和经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总产388.17万吨,比上年减产7.7%,其中,夏粮产量242.9万吨,同比增长8.2%;秋粮产量145.27万吨,减产25.9%。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2:

林业、牧业、渔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1.1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8%;退耕还林12.3千公顷,增长12.6%;幼林抚育面积21.4千公顷,增长14.6%,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畜牧业生产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84.4万吨,增长9.1%;其中猪牛羊肉75.51万吨,增长9.2%;禽蛋总产量41.1万吨,增长11.6%;奶类总产量11.89万吨,增长27.9%。年末大牲畜存栏310.24万头,

其中牛300.45万头,分别增长4.0%和3.8%,猪存栏610.32万头,羊存栏614.63万只,家禽存栏7910.78万只,分别增长9.0%、11.0%和12.5%。全年水产品产量6.01万吨,增长7.5%。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6.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26万台和6.12万辆,分别增长8.3%和1.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63.5万吨,增长5.2%;农村用电量11.27亿千瓦小时,增长7.8%。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7.0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84%,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6.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8.08千公顷,增长13.3%;旱涝保收农田面积300.47千公顷,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0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131.46亿元,增长13.5%。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83.01亿元,增长7.4%;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5.79亿元,增长17.0%;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34.8亿元,增长17.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7.11亿元,增长17.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9.21亿元,增长13.2%;重工业增加值82.26亿元,增长13.6%。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新产品产值增长迅速。全市限额以上工业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42.5亿元,同比增长28.4%。限额以上37个工业行业的生产都保持了增长势头。医药、纺织、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等行业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主推力量。其中,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3亿元,增长11.3%;纺织业完成增加值7.8亿元,增长16.1%;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15.8亿元,增长10.8%。优势企业扩张步伐加快,劣势企业的优化改组改造力度加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2003年全市共有3户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9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有48户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呈现利税增长快于生产的良好格局。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6.93亿元,同比增长19.8%;创造利税总额42.38亿元,增长23.1%,比增加值增幅高9.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7.39亿元,增长39.5%,比利税增幅高16.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攀升,达118.4%,同比提高8.89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累计98.8%,产销衔接稳中趋好。16个汇总单位(13个县市区加两属、市直、高新区)盈利水平均好于上年;企业亏损面为5.2%,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降至省定目标范围内。

建筑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26亿元,增长12.1%,税金总额1.43亿元,增长19.7%。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505个,增长6.2%;其中投承包工程个数1593个,减少1.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6.2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63.9万平方米,均比上年增长9.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0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2.25亿元,增长30.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7.48亿元,增长86.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08亿元,增长50.6%。第三产业成为投资主要领域。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7亿元,比上年下降7.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0.54亿元,增长37.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9.03亿元,增长69.7%。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总量再创新高。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投资46.0亿元,增长44.7%;房地产公用服务咨询业完成投资24.6亿元,增127.5%。工业投资完成50.18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5.12亿元,增长64.1%;机械电子工业投资3.78亿元,增长25.2%;纺织工业投资13.85亿元,增长98.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淅川铝业集团5万吨电解铝等25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41.8亿元、利税8亿元;金冠公司高能压敏电阻等7个投资超5千万元的重点项目通过验收;航天水泥厂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等18个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白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始启动。宁西铁路南阳段顺利通车。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天然原油开采34.73万吨,棉纺锭18500锭,输电线路长度11.5万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165公里,排灌装机5万千瓦,改建公路143.5公里,新建公路52.32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度假、休闲、旅游消费不断升温,电子通讯商品、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和家用电器持续热销。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05亿元,增长1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77.03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3.17亿元,增长9.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2%;餐饮业零售额24.26亿元,增长30.1%;制造业零售额43.38亿元,增长8.3%;其他行业零售额12.65亿元,增长7.4%。以住房、通讯、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实现利润总额4550万元,增长2.7倍。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上下在“大经贸”战略的推动下,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呈现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22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出口总额(不含委托出口)14604万美元,增长29.8%;进口总额7600万美元,增长29.2%。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3644万美元,增长34%,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90.6%提高到93.4%;加工贸易出口960万美元,下降8.5%。从出口方向看,亚洲依然是出口的主要地区,出口额为9467万美元,增长26.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4.8%;对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出口增长迅速,分别为685.1万美元、651.45万美元、210.04万美元,增长143.9%、108.2%、52.5%。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13640万美元,增长30.6%,占全市出口总额93.4%。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机电产品出口2639万美元,增长3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21万美元,增长15.0%。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以“两节一会”的成功举办为标志,通过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全市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印尼APP公司的落户,填补了南阳没有跨国公司投资的空白,也标志着全市招商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个;协议利用外资85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3746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492万美元,增长4.3%。

七、公路、邮电

公路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59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629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7.67亿吨公里,增长7.1%,其中公路34.47亿吨公里,增长1.6%。完成旅客周转量34.02亿人公里,下降6.2%,其中公路32.41亿人公里,下降10.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14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9.9亿元,邮政业务总量2.24亿元。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5.7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17.8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38.6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9.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58.21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增收增支。全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增值税完成3.55亿元,增长5.6%;营业税完成3.29亿元,增长15.6%;企业所得税完成0.69亿元,增长1.3%;个人所得税完成0.52亿元,增长14.8%;城市维护税完成1.43亿元,增长17.1%;农业税完成5.47亿元,增长5.95倍。全年完成财政支出5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77.9%,科学事业费支出增长24.0%,政性补贴支出增长32.5%。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67.93亿元,贷款余额为385.3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1.99亿元和24.99亿元。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88.3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341.5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2.03亿元和41.36亿元。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293.63亿元,中长期贷款81.1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6.48亿元和17.8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720.46亿元,现金支出1716.83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3.63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0.01亿元,增长37.5%;财产保费收入1.93亿元,增长6.9%;健康险和意外险收入0.88亿元,增长154.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62亿元。其中,人寿险赔付金额0.19亿元,财产险赔付金额1.15亿元,健康险和意外险赔付金额0.27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2003年,3所普通高校共招生7985人;在校生2.55万人,增长22.6%。普通中学623所,当年招生22.31万人,在校生70.7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3所,当年招生1.37万人,在校生3.90万人。全市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2.0%。小学在校生90.8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全年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96.86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1.26万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科学研究成果累累,科技推广应用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0个。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89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88人。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3285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94项。全年申请专利154件,专利授权150件。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0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0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247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1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9.1%,电视人口覆盖率95.1%。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8个,比上年增加25个。卫生机构床位1709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6090张;卫生技术人员2465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8444人,护师、护士5905人,分别比去年增加1332人、502人、45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1588人;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905人。乡镇共有卫生院210个,增加4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在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得全国冠军5个、省际冠军34个。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市拥有各体育场地3486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6%。

十一、环境保护

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120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3个,环境监测人员386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57个,总投资2754.1万元。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建成了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达76.2平方公里;建成了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达63.9平方公里。城市污染治理能力增强,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1.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8%。

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达到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0.48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01千公顷。

十二、人口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11.76万人,出生率为11.04‰;死亡人口6.28万人,死亡率为5.9‰;全年净增人口5.4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1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65.07万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9元,比上年增长8.0%;人均消费性支出4253元,增长3.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比上年增长5.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31.52元,增长5.4%。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87.61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68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62.26万人,有53.24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有28.8万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有15.95万名职工参加了大病医疗统筹。全市有14.1万人得到社会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达8115张,收养6411人。全市有3.6万人享受国家抚恤或补助。城镇建立起社区服务中心34个,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9处。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44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3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58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表述地区GDP,将“XX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名称调整为“XX地区生产总值”。

3.公报中南阳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