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再造一个三门峡、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科学发展” 战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开门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62.42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2.59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9:60.3:29.8变化为8.9:63.7:27.4,“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545元。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涨幅最大的为居住类,比上年上涨5.9%。其次为食品类,比上年上涨2.1%。其中鲜菜和粮食分别比上年上涨15.9%和3.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3.67万人,比上年下降0.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33万人。通过再就业工作,使1.7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有8148名“4050”人员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低于省控4.5%的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经济运行中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约束作用明显;金融环境有待改善;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随着中央、省、市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较好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全市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0.39万吨,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夏粮总产量达29.75万吨,秋粮总产量达30.6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23.5%。全年棉花产量2608吨,比上年增长45.3%;油料产量30627吨,增长3.5%;烟叶产量36140吨,增长4.6%;水果总产量达119.97万吨,比上年增长8%;蔬菜总产量达86.37万吨,增长11.2%。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2006年,三门峡市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养殖小区为重点,继续走“草畜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74053吨,禽蛋产量达46055吨,奶类总产量达19886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0%、7.0%和15.1%。年末大牲畜存栏51.24万头,比上年增长3.7%;生猪存栏69.51万头,比上年增长6.3%;山绵羊存栏59.07万只,比上年增长7.5%。水产品产量4145吨,比上年增长24.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5.8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农用拖拉机3.3万台, 比上年增长2.8%,农用运输车5.56万辆,比上年增长0.2%;全年农村用电量25545万千瓦小时, 比上年增长4.2%;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千公顷,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2.62千公顷;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0千公顷;当年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35千公顷,年末旱涝保收田面积达46.16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销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4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9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23.4%高3.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居第2位;工业销售产值达66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0%;产品销售率为99.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新增企业多,企业规模扩张迅速。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506个,比上年增加80个。506个企业户均总产值达到13235万元,比上年增加2286万元,增长20.8%,其中,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49个,占29.4%。二是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新项目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去年元月份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新项目102个,这些新增企业和新项目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9.03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2.3 %,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加快10.2个百分点。三是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大幅度增长,集体企业产销稳定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低速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实现销售产值262.87亿元,比上年增长7.8%。集体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07亿元,增长17.3%;实现销售产值174.28亿元,增长17.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2.73亿元,实现销售产值226.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0%和58.1%。四是轻工业产销增速快于重工业。2006年,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1%。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18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 61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非公有制工业增势强劲,县域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产销呈高速增长之势。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34亿元,比上年增长58.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0.5%上升到36.9%,提高了16.4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工业增长量的贡献率为49.9%,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12.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2.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1%。非公有制企业产销增速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2.2和35.1个百分点。全市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160.1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2.8%。非公有制工业、县域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力量。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利税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7.53%,同比提高52.4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7.52亿元,同比增长86.5%,其中:实现利润71.76亿元,增长100.9%。
建筑业持续增长。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税15867万元,增长24.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05亿元, 同比增长31.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47亿元,同比增长31.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8亿元,增长30.7%。2006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民间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高速增长,国有单位投资略有下降。2006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完成97.79亿元,同比增长100.7%,港澳台商投资完成11.88亿元,同比增长58.0%;两者占城镇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上升16.4和0.9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首次出现下降趋势,完成投资83.72亿元,下降2.5%。二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趋缓,一、三产业投资速度加快。2006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8.11亿元,增长23.1%,占城镇投资的比重比上年下降5.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07亿元,增长8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2.30亿元,增长61.3%,一、三产业占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0.6和4.6个百分点。三是地方项目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中央项目投资所占比重上升较快。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00.85亿元,增长31.9%,比重由2005年的 97.3%下降到87.7%;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8.2亿元,比重由上年的1.6%上升到12.3%。
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投资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林牧渔业的投资达到40684万元,比上年增长84.8%;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96560万元,增长32.5%;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29951万元,增长636.1%;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投资8252万元,增长25.7%;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173054万元,增长60.9%。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共确定重点建设项目53项。其中,续建项目34项,新开工项目19项。全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2.3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31.6%。其中:34个续建项目共完成投资65.19亿元。经过一年的建设,大唐三门峡发电有限公司2×60万千瓦发电机组、三门峡义翔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工程、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一期、开曼(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二期、三门峡韶星氟化盐20万吨氢氧化铝一期工程、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轿车轮毂二期工程、义煤集团干法水泥一期工程等20余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19个新开工项目共完成投资7.18亿元。渑池县吉星建材纸面石膏板工程等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
投资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51.86亿元,同比增长1.57倍;建成投产项目55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79.1%;房屋施工面积349.22万平方米,增长49.3%;房屋竣工面积196.22万平方米,增长45.1%,竣工率达56.2%。
全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造林面积16.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18万亩;原煤开采121万吨/年,黄金325公斤/年,氧化铝110万吨/年,铅冶炼10万吨/年,火力发电130万千瓦,水泥206万吨/年,平板玻璃290万重量箱/年,输电线路长度446公里;新建公路103.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3.98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60.48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6万吨/日,各类院校学生席位7729个,医院病床618张,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2万吨/日。这些能力的形成,将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2.39亿元,增长18.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7.25亿元,增长11.7%。城市消费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城市市场发展快于农村市场。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8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3.18亿元,增长14.9%;其他行业完成零售额1.81亿元,下降19.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6347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51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2%。
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我市继续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狠抓大项目外资的落实到位工作,全市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全市新签直接利用外资合同11个,合同利用外资额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达到2067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1%;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突破1亿美元,达到13824万美元,同比增长91.8%。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居全省第3位,增长速度居全省第1位,创下了我市有史以来全年利用外资的最好水平。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4162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完成20.06亿吨公里,均比上年增长11.2%。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达到6674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达到21.58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7.2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51.2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3.1部/百人,比上年增加0.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75.84万户,普及率为34.15部/百人。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31家,比上年增加4家;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 21家;旅游星级饭店23家。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3814人次,比上年增长32.4%,旅游外汇收入283.43万美元,增长24.4%;接待国内旅游者428.19万人次,增长26.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31亿元,增长29.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紧紧抓住组织收入这一工作重心,加强收入征管,及时将经济增长点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点,有效地促进了全市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63亿元,同比增长30.1%,在全省财政收入规模和增幅排名中,收入规模排名保持第9位,收入增长率排名从上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4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7.72亿元,同比增长19.5%。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截至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17.64亿元,比年初增加45.72亿元,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为198.82亿元,比年初增加22.10亿元,增长1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7.61亿元,比年初增加28.57亿元,增长14.4%;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18.34亿元,现金支出1246.69亿元,收支相抵后现金净投放28.35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保费收入49143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76万元,比上年增长25.0%;人寿险保费收入40467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全年赔付额6706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4423万元,人寿险赔付额2283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866人,比上年增加1557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159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57万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全市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1.99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19.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0项。完成2005年度科技成果评审,有24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80种,检验工业产品1525批次,监督检查食品企业20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总体受检率达92%。
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4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4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4个,适时进行人工增雨、防雹、消雹作业91门次。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服务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 群艺馆1个,文化馆6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在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上,我市豫剧团创作、演出的古装戏剧《虢都遗恨》在全国地方戏评比展演中,荣获二等奖第一名。卢氏县艺术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亲情》、陕县蒲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黄河弯弯》分别获得河南省首届县(区)级艺术团体戏剧大赛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全年全市新创作戏剧小品11个,在全省剧本征集评比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一个。2006年末,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2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04%,有线电视用户达18.11万户。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20个,病床床位6562张,卫生从业人员10222人,卫生技术人员8503人,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治愈率达97.0%。新创甲级卫生所19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我市的卢氏县、陕县和灵宝市列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3个县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人数达105.82万人,参合率达89.7%,高出全省平均参合率9个百分点。全市卫生系统继续深入推进“医院管理年”活动,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716次,组队参加了全省第十届运动会,获金牌48.5枚,银牌10枚,铜牌16枚。举办全国性体育比赛2次,承办省级比赛2次,举办市级比赛15次。全市新增修体育活动场地18处,为广大人民群众锻炼、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保机构33个, 环保系统从业人员611人。其中: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125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环评审批项目216项,环评审批率达100 %;辖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三同时”执行率达100%;辖区内当年已投产的审批权限内的建设项目共8项,经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检测,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达标排放率为100%。区域污染防治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工业废水排放达标企业数165个,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9.5%,废气处理率100%。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7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73%,经过检测治理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1%。但环境污染的治理任务仍很艰巨。
十二、人口、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4‰,人口出生率为8.80‰。2006年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22.35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0.72万人,城镇化率达40.8%;乡村人口131.63万人,占59.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56%,老年人口达到16.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72.06元,比上年增长1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572元,比上年增长21.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307元,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821.24元,比上年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35.3元,增长17.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7.5元,增长16.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7.41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屋总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63平方米;全年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64.12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6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共为3.6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3.07亿元,其中市本级为1.87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63亿元,发放率达100%。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16.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为22.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总人数达24.02万人,全市工伤保险参保职工12.05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市现有社会办老年公寓14家,床位1222张,入住老人502人。创办福利企业51家,农村福利企业实现利润882万元,城市福利企业实现利润441万元。为4.32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62.44万元,为3.74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020.3万元,兑现率达100%。全年全市共销售福利彩票3500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表中部分数据的对比基数根据制度变化进行了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