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三门峡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1:23:54 来源:三门峡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20次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立足于建设“经济强市”,打基础、备后劲,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1.72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亿元,下降5.9%;第二产业增加值86.9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3亿元,增长9.4%。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2.4∶34.2变化为11.5∶53.4∶35.1,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市场物价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交通通信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7%。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3.83万人,比上年下降0.8%。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年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16011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12656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严重的旱灾给我市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社会投资还未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二、农业

农业结构在市场导向下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调减,油料、烟叶面积扩大,蔬菜、瓜类等面积持续增加。与上年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6.9%,油料面积增长17%,烟叶面积增长2.9%,蔬菜面积增长7.2%,瓜类面积增长16.3%。

种植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主要农作物产量减产幅度较大。粮食生产夏增秋减。在夏粮生产中,我们克服和缓解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农作物的科技含量,使夏粮生产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全市夏粮总产量达30.31万吨,比上年增长6.1%,但与历史最好收成的1988年相比,减少21.9%。由于持续、严重的旱灾影响,秋季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减产。秋粮总产量为14.38万吨,比上年减产47.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4.69万吨,减产20%。油料、棉花、烟叶等农作物因灾减产幅度较大,水果产量小幅下降。2001年全市油料产量21456吨、棉花产量1652吨、烟叶产量27846吨,分别比上年减产14.4%、24%和25.2%,水果产量82.53万吨,比上年下降4.2%。

造林绿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人工造林面积21.91千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9.41千公顷。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畜牧、水产业保持稳步发展。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把“草”业作为我市一项产业提出,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力发展草食性、节粮型牛、羊及奶业生产,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2852吨,比上年增长3.6%。年末生猪存栏58.37万头,羊存栏40.37万只,牛存栏39.92万只,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8%、6.9%和6.4%。家禽存栏632.82万只,增长6.4%。水产品产量2211吨比上年增长4.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7.67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22507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0.9%;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4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2.1%。当年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3.06千公顷年末旱涝保收田达43.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2001年,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同 完成工业增加值5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超额完成省定9.5%和市定11%的目标,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2.9个百分点,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居第6位;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5.48亿元,增长12.7%,产销率达99.5%。工业生产呈现的主要特点:一是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产销全面快速增长,国有及控股工业增速最快。2001年国有及控股工业产销分别增长15.7%和15.5%,集体工业产销分别增长8.5%和8.9%。二是重工业产销高速增长,轻工业产销降幅较大。重工业产销分别增长19.0%和17.5%。轻工业产销分别下降22.3%和15.3%。三是大中型工业产销增长较快。受三门峡华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原黄金股份公司黄金冶炼厂、三门峡金渠集团有限公司、义马煤业(集团)公司、河南黄河铝电集团等大中型骨干企业产销高速增长影响,全年大中型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79亿元,较上年增长14.1%,实现销售产值70.54亿元,增长12.8%。

工业整体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1年全市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9.41%,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1.6亿元、利润15.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9.0%;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下降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0.74亿元,比上年下降46%。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10.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率为5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1.8亿元增长6.3%;房地产投资1.78亿元增长1.09倍;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96亿元下降4.6%。

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投资结构继续改善。2001年,用于工业的投资22.81亿元,增长14.4%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12.21亿元较上年增长14.7%。全年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新、扩建项目的投资8.23万元,占更改投资的91.8%。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基本顺利。洛三、三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渑池黄河铝电集团电解铝二期工程的建成,使全市电解铝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陕县三化集团HEC节能技术改造工程,义马煤气化公司气源厂造气工程,陕县蓝雪集团高档纸塑包装生产线,灵宝国家粮食储备库,三门峡至洛阳高速公路义马、渑池、观音堂接线工程,310国道市区段改线等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其他重点工程全部或部分达到了年初的计划。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投资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基建和更改投资中新增固定资产34.8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85.4%。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在建项目416个建成投产项目27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7.1%。基建和更改投资中房屋施工面积226.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4.9万平方米竣工率达到63.9%。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电解铝2.5万吨/年,氮肥1.69万吨/年,水泥35万吨/年,金选矿处理原矿5万吨/年,中成药600吨/年;新建公路184.82公里,改建公路147.6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5.3公里,城市自来水管道铺设长度15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3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加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15亿元,增长9.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9.8亿元,增长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9.7%,餐饮业零售额增长8.7%,制造业零售额增长8.2%,农业生产零售额增长9.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成绩显著。据海关统计全年对外贸易直接出口总额66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4%,出口创汇3737万美元,增长65.1%。铝锭、果汁、矿产品已成为我市出口的主导产品。

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据省外经贸厅反馈认定,2001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2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5%。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1个,合同金额2583万美元。

旅游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宾客(含港、澳、台)8957人,比上年增长25.6%;旅游创汇收入146.5万美元,增长25.4%。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缓。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5175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23.58亿吨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7783万人,旅客周转量27.75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27亿元,年末城乡拥有电话交换机容量40.65万门,城乡电话机总数达35.65万部增长12.4%。电话普及率达到16.32部/百人,比上年提高1.83部。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5.47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1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和一系列财税改革政策,使全市财政收入规模逐步加大,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14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32亿元,增长3.8%;全年财政支出13.7亿元,比上年增长9.5%。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各项存款稳定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7.2亿元,比年初增加12.8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21.97亿元,增加11.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2.93亿元,比年初增加7.55亿元。全年共投放现金30.79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59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024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9954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2827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2701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1年全市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580人,比上年增加614人。全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761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0976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78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3944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全市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3.01万人普通初中入学率99.07%;小学在校学生23.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1年,全市共安排实施科研项目143项,研制开发新产品41项,研究应用新技术24项。有20项科技成果通过市级以上鉴定,获市级奖励23项。全年共申请专利项目2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4项,合同成交金额6142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个,全年监督抽查工业产品810批次,抽查食品215批次、化妆品85批次。全市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网1个,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6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2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艺馆1个,文化馆6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6个,县以上图书馆藏书54.17万册。卫星地面接收站55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44%,广播人口覆盖率88.21%。文化市场管理不断规范,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有效。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5个,病床6740张,卫生技术人员7794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17个,病床5999张,卫生技术人员6279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489人。妇幼保健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135人。农村乡镇卫生院76个,卫生技术人员1693人,病床1450张。全市农村行政村均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367人。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治愈率达76.5%。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1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群体活动1007次,成功举办了市第四届运动会,设置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大众体育项目17大项,174个小项,全市48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组队参加省以上体育比赛17项次,获得金牌50枚,银牌37枚,铜牌25枚。全市学校体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6.7%。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年修建体育活动场所10余处,渑池县占地150亩的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义马、陕县的体育中心已开始规划。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保机构43个环保系统从业人员503人其中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88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环评审批项目32项环评审批率达100%。区域污染防治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全市143家有水污染、废气排放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全年工业废气处理率达98.5%,工业废水处理率98.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38.4%。但环境污染的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2‰。全市年末总人口218.47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8.82万人,非农业人口59.65万人。

十三、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有14.7万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23.08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全年发放养老金13074万元、失业保险金637万元;有18.9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征收医疗保险费3841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发行电脑福利彩票974万元。全市对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签协议的下岗职工筹措发放基本生活费3250万元代缴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2201万元。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因灾减少。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3元,比上年增长6.3%;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481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下降6.5%。但部分低收入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仍然艰巨。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4.8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7.3平方米。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