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许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1:11:39 来源:许昌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14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许昌建设,围绕富民强市目标,紧紧抓住中原城市群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717.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03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452.67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58.52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8:63.1:22.1,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50.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8%。

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与上年涨幅持平。从居民消费的八大类情况看,四升四降,其中:食品类上涨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4.3%,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9%,衣着类下降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7.3万人。2006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6376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587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 51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4%以内。2006年全市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193人,创业培训67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3479人,外出务工人员总量达162万人次。

二、农 业

2006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20.39万亩,比上年增加12.62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05.82万亩,增加8.8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8.34万亩,减少6.6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53.55万亩,减少4.16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22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2%。

2006年全市粮食产量257.28万吨,比上年增产8.5 %;棉花产量2.68万吨,增产7.7 %;油料产量10.50万吨,减产9.9%。2006年肉类总产量43.6万吨,增长7.4%;禽蛋产量22.45万吨,增长8.7%;牛奶产量1.66万吨,增长21.2%。2006年水产品产量0.61万吨,增长8.9%。

2006年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8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33 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28.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 %;农用拖拉机7.48万台,下降0.5%;农用运输车9.8万辆,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7.58亿千瓦小时,增长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2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指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下同)增加值274.62亿元,增长23.1%;产品销售率98.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7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轻工业增加值102.11亿元,增长26.0%。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大中型工业实现增加值1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分行业看,优势行业增长较快。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4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15.82亿元,增长17.1%;纺织业增加值15.83亿元,增长2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28.30亿元,增长2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6.32亿元,增长50.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7.57亿元,增长44.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11.32亿元,增长26.3%;烟草制品业增加值24.32亿元,增长15.3%;炼焦业增加值14.97亿元,下降12.9%;电气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20.98亿元,增长1.3%;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增加值18.45亿元,增长26.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2.98亿元,增长7.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39.8%,发电量增长2.3%,卷烟增长3.4%,布增长65.5%;机制纸及纸板增长82.9%;塑料制品增长17.9%;继电器下降17.4%;日用陶瓷增长140.0%;农用运输机械增长29.3%。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7.77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实现利润总额97.71亿元,增长65.2%。分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17.16亿元,增长60.3%;集体工业实现利润16.37亿元,增长69.1%;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利润64.17亿元,增长65.6%。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17.32亿元,增长58.7%;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6.06亿元,增长4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8.92亿元,增长32.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8.55亿元,增长137.6%;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10亿元,增长101.9%;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4.62亿元,增长81.1%;电气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利润6.92亿元,增长23.1%;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实现利润5.45亿元,增长44.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1.68亿元,增长158.7%。

2006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7.4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86万元,增长24.0%;实现税金总额6173万元,增长4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8.95亿元,增长40.6%;农村投资64.73亿元,增长8.2%。

在城镇投资中,二、三产业投资增势明显。二、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分别达到45.2%和33.5%,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环保、水利、教育、农业等基础设施和薄弱环节继续得到加强。城镇工业投资完成149.25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其中,煤炭工业投资18.3亿元,增长72%;电子工业投资1.82亿元,增长50.8%;机械工业投资28.27亿元,增长37.1%;纺织工业投资19.35亿元,增长37.6%;建材工业投资21.45亿元,增长81.6%;电力、热水行业投资7.91亿元,增长267.8%。资金到位情况较好。城镇建设项目资金到位24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58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国内贷款39.05亿元,增长114.6%;自筹资金191.82亿元,增长45.1%。

一批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全市100个重点项目有31个项目竣工投产。在建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城镇项目85个,比上年增加20个,完成投资69.02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市区拦蓄水工程、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产16万吨无公害猪肉及制品综合加工项目、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发制品生产线、河南骆驼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童装生产线、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四期等项目竣工;许昌亨源通印务有限公司扩建、许昌宏伟纸业技改扩建、河南奔马股份有限公司改建30万辆三轮汽车低速载重汽车生产线等项目顺利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郑石高速许昌段、禹登高速许昌段、许亳高速许昌段、许禹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的进展情况在全省同类项目中名列前茅;城建项目中的天宝路中段工程、许继大道及八一路西段工程竣工通车,许昌移动公司综合生产楼主体完工;社会事业项目中的许昌市疾控中心、紧急求援中心及中心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涉及5个县(市)16所乡镇卫生院的许昌市农村卫生服务设施投入使用,许昌学院扩建工程顺利推进,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这建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投资大幅增加,商品房产销两旺。2006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8%,其中住宅16.63亿元,增长123%;房地产施工面积377.7万平方米,增长137%,其中新开工面积153.9万平方米,增长177.1%。商品房竣工面积7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0.5%,其中住宅73万平方米,增长135.8%;商品房销售面积83.7万平方米,增长22%,其中住宅78.6万平方米,增长26.7%。全市商品房销售额1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住宅10.71亿元,增长39.6%。全市的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528元/平方米,其中住宅平均价格为1363元/平方米。

2006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394万吨,洗煤235万吨;新建公路208公里;新增发电装机组容量180万千瓦;新增医院病床床位702张;新增高校学生席1488个;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15公里;新增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3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102.75亿元,增长15.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6.99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33.80亿元,增长13.4 %,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94亿元,增长24.1%,其他行业零售额3.31亿元,增长6.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额中,汽车、通讯产品、家用电器等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换代商品成为消费热点,销售增长最快的消费品依次为:金银珠宝类比上年增长88.4%,通讯器材类增长56.2%,家用电器类增长54.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8.1%,化妆品类增长24.4%,石油及制品类24.5%,汽车类20.3%。

六、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5.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出口4.57亿美元,增长28.5%;进口1.15亿美元,增长80.1%。

从出口贸易方式看,全市加工贸易出口1.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5%;一般贸易出口3.2亿美元,增长21.5%。从出口企业性质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2亿美元,增长38.8%;民营企业出口2.81亿美元,增长24.2%;国有企业出口498万美元,下降19.1%。从出口商品看,人发制品出口3.82亿美元,增长30.7%,农产品出口1319万美元,增长38%;纺织品出口下降23%。从出口市场看,出口美国2.85亿美元,增长36.9%。

2006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 家,增加投资项目6 个,新批项目数比上年减少6 家;项目总投资28426 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5516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08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6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72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6.7公里。2006年完成货运量2281万吨,比上年增长18.6%,货物周转量20.83亿吨公里,增长19.3%;完成客运量3239万人,增长8.1%,旅客周转量12.85亿人公里,增长6.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7.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4%。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0.3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7.97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21.75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7.63万户。

旅游业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8万人天,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25%。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共有星级酒店17个,旅行社43家。已取得河南省旅游景区经营许可证的景区13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3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3家。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增收5.59亿元。从分级完成情况看: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9亿元,增长23.3%,增收1.32亿元;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56亿元,增长29.9%,增收4.2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70亿元,增长30.1%。

2006年全市税收达到52.64亿元,其中,国税36.57亿元,增长31.0%,增值税和消费税分别达到18.43亿元和11.96亿元,分别增长16.3%和19.9%, 企业所得税突破3亿,达到3.78亿元,增长168.2%;地税16.07亿元,增长43.4%,增收4.86亿元,营业税5.97亿元,增长42.3%,企业所得税2.32亿元,增长23.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4.75亿元,比年初增加50.91亿元,增长14.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8.92亿元,比年初增加10.38亿元,增长2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70亿元,比年初增加35.72亿元,增长13.6%。贷款余额303.21亿元,比年初增加49.59亿元,增长19.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3.44亿元,比年初增加36.61亿元,增长18.6%;中长期贷款余额52.37亿元,比年初增加11.43亿元,增长27.9%;票据融资17.41亿元,比年初增加1.55亿元,增长9.7%。2006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05.5万元。

年末全市上市公司5家,其中,境内A股3家,境外上市2家。2006年通过A股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3.4亿元,1家上市企业实现再融资,新募集资金5.88亿元。4家企业启动了境外上市工作,发展势头良好。

2006年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82887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486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8401万元。2006年赔款及给付15027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7209万元,人身险赔付7818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6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7434人,在校生22570人,毕业生4226人。职业中等技术学校招生20586人,在校生41471人,毕业生9945人。普通高中招生30304人,在校生95525人,毕业生30527人。初中学校招生69149人,在校生234458人,毕业生81339人。普通小学招生62822人,在校生367391人,毕业生67559人。农村中小学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2006年全市共撤并农村中小学206所,保留教学点489个。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新接纳农民工子女6000多人。圆满完成“两免一补”工作,全市春季“两免”资助贫困生97955人,落实资金1012.4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7060人,发放资金70.6万元;秋季“两免”落实资金1076.8万元,资助学生98953人,补助贫困寄宿生21317人,发放资金213.2万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顺利实施,建设项目学校1568个,其中模式一63个,模式二1323个,模式三182个,全部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时,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师资培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1700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我市再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许昌县民营科技园区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民营科技园区,魏都民营科技园区被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技园区。全市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1家,高新技术产品已达241种。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关键技术”在全省首次“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申报中,一举中标;“高含量γ-亚麻酸复合蛋白粉”项目被确定为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家企业获得全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资金支持。2006年共取得市科技进步奖55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利申请量814件,比上年增长78.1%。2006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5项,技术贸易成交额达6170万元。

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其中市级4个,县级5个。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全市有26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50多个产品通过产品质量认证,主导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60%以上,创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 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产品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33个,省优质产品32个,省免检产品27个,名优产品总产值200多亿元,名优产品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系统1个,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5个,气象公益服务站5个,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询服务系统5个,防雷减灾系统1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5个,人工影响天气系统5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7个。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称号,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在许昌市挂牌。同时,禹州市、鄢陵县分获“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称号。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9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病床床位922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164张。卫生技术人员1254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74人,注册护士294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730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02人。农村乡(镇)卫生院82个,床位1952张,卫生技术人员7.11万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稳步推进。举办健康教育讲座240场次,开展健康咨询活动280次,受益居民40000余人。发放许昌市民健康手册10万册。开展无吸烟单位评选和第19个“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市区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75%,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职业卫生、女工保健知识培训率95%,知晓率达80%。市区达标“五小”达标率80.3%。

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共组织较大型群体活动60多项;在省十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共获得82枚金牌、4枚银牌、14枚铜牌;培养了国家二级以上裁判员61名,国家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272名,培养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45名;成功举办了许昌市首届职工运动会,承办了2006年全国青少年射箭锦标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52.4万人,城镇化率33.9%(常住人口42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5.1万人,乡村人口282.8万人)。2006年出生人口4.15万人,出生率9.71‰;死亡人口2.39人,死亡率5.59‰;2006年净增人口1.7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1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91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43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69元,比上年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8元,比上年增长23.6%。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企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9035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048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76067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78922人。2006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392.2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2687人。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共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323万元,93349人享受到农村低保。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机构216家,床位达4969张,收养3900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16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44个。接受社会捐赠731.1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扎实有效。鄢陵县、襄城县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禹州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厂、许昌市宏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长葛市垃圾处理厂基本建成。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2006年全市2006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04%,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累计达到325天,比去年增加8天,超额完成省定310天的目标任务。空气质量有一定改善。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8个,面积达59.92平方公里。全市地表水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共完成造林7.8万亩,林网建设106.9万亩,通道绿化245公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9.04万亩,四旁植树1311万株。全市林业用地绿化率86.6%,农田林网控制率91.5%,林木覆盖率26%。辖区内建成国家级花木博览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森林植物园1处;城区建成公园、广场16处,街头游园绿地58处,市区林木覆盖率33.5%,绿化覆盖率42.6%,绿地率37.8%,人均公共绿地9.3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乡镇所在地、小集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5%和41%,所辖6个县(市、区)平原绿化全部达到省定高级标准。

2006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359起,比上年下降30%,死亡234 人,下降30%。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180起,下降16.4%,死亡225人,下降16%;消防事故174起,下降65.5%,死亡2人,上升100%;工矿企业发生伤亡事故5起,同比下降78.3%,死亡7人,下降89.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