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许昌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1:10:31 来源:许昌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60次

(2006年3月1日)

2005年,许昌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战略,加强工业,提高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建立新型工业城市和生态农业城市的目标迈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02.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5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370.58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133.12亿元,增长8.8%。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7.2:59.3:23.5变化为16.3:61.3:22.4。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2%,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2005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上升1.1%。比2004年4.6%的涨幅缩小了3.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1.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居住上涨7.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5%,交通和通讯下降0.8%。

表1  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指    标   名   称2005年比上年增长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11.1

#非食品价格指数101.01.0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3.33.3

扣除鲜菜鲜果总指数100.80.8

消费品价格指数100.50.5

一、食品101.51.5

# 粮食100.80.8

肉禽及其制品104.84.8

鲜蛋101.21.2

鲜菜113.713.7

二、烟酒及用品101.61.6

三、衣着94.6-5.4

四、家庭用品及维修服务98.5-1.5

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0.60.6

六、交通和通讯99.2-0.8

七、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102.12.1

八、居住107.57.5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69人;“4050”人员再就业4856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89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有效控制在3.0%以内。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大幅增长,经济实力又有新提升。全市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526.89亿元,增长15.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6.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结果显示,全市五个县(市)全部进入中部百强县行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省前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个别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约束日益显现;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等。

二、农     业

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91.35万亩,比上年增加19.34万亩。粮食总产量232.3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夏粮总产量125.6万吨,增长0.7%;秋粮总产量106.7万吨,增长2.1%。粮食亩产393公斤,比上年下降2%。

表2    2005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  品  名  称单   位产量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232.31.4

夏粮万吨125.60.7

秋粮万吨106.72.1

油料万吨11.65.2

花生万吨8.12.5

油菜籽万吨2.911.5

芝麻万吨0.60

棉花万吨2.5-20.4

烤烟万吨4.35.4

蔬菜万吨251.112.6

水果万吨7.10.3

肉类万吨40.67.8

猪牛羊禽肉万吨39.77.8

禽蛋万吨19.57.4

水产品万吨0.60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小麦面积达到14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7.2%。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油料、蔬菜、花卉和中药材面积均有所扩大。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到51.09万亩,比上年增加6.07万亩,增长13.4%。中药材面积达到35.51万亩,比上年增加4.77万亩,增长15.5%。全市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4.3︰35.7调整为64.6︰35.4。

畜牧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0.62万吨,增长7.8%;禽蛋产量19.46万吨,增长7.4%;奶类产量1.44万吨,增长19.5%。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催生了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全市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达到96家。河南“众品”、禹州“田园”、许昌“裕昌”、鄢陵“万万”等企业已成为全省知名的品牌企业,为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后劲与活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33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8.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农用拖拉机7.53万台, 比上年减少0.58万台;农用运输车9.81万辆,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7.57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积极推进“一城三基地”建设,重点筛选和扶持40户重点企业,加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整合,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2%。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指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下同)增加值达到208.4亿元,增长22.1%。在限额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1%和16.9%。全年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6%、19.8%和47.0%,国有、集体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4.8%、14.0%和47.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主要行业增长较快,支柱行业的强劲增长势头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炼焦业增长69.4%,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增长67.3%,纺织业增长41.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1.3%,煤炭开采和采选业增长23.8%,烟草制品业增长9.2%;主要工业产品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完成增加值113.23亿元,增长35.1%,快于限额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0%。

表3    工业产品产量

产  品  名  称单   位2005年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1417.039.3

焦炭万吨295.5435.3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56.290.2

供电量亿千瓦小时60.1914.0

供热量万百万千焦581.429.8

自来水生产量万吨2495-9.3

小麦粉万吨56.202.4

食用植物油万吨5.1925.3

方便面万吨6.7369.5

布亿米3.5328.8

机制纸及纸板万吨39.3768.9

日用陶瓷万件9599.6102.8

复烤烟叶吨42207-19.0

卷烟亿支285.556.7

人造金刚石克拉4063325.9

农用运输机械万辆11.4119.9

变压器万千伏安123.09-49.0

水泥万吨346.8-6.9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12.1,比上年提高29.5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618.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实现利税103.47亿元,增长34.4%。实现利润总额57.01亿元,增长39.2%。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税8903万元,比上年增长2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4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城镇投资164.93亿元,增长49.1%;农村非农户投资48.63亿元,增长48.6%;农村农户投资25.83亿元,增长33.5%。

投资结构趋向合理,活力增强。城镇工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工业投资102.28亿元,增长76.0%。其中,煤炭业投资增长351.3%,建材业增长70.3%,纺织业增长69.0%,食品业增长62.5%,电力业投资增长8.7%。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环保、社会事业等薄弱行业投资得到加强。第三产业投资60.37亿元,增长21.8%。民间投资增势强劲,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民间投资增长77.0%,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0%,占城镇投资的比重71.1%;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增长2.0%,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25.0%,比上年下降11.5个百分点。企业自主筹资能力增强。在城镇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132.23亿元,增长69.2%;利用外资4.47亿元,增长37.0%;国内贷款18.20亿元,下降8.5%;国家预算资金0.27万元,下降70.0%。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城镇施工项目1006个,比上年增加209个;投资规模355.7亿元,增长54.2%。9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8亿元,增长40%。80个开工项目中,许尉高速公路、许继通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开发、许昌卷烟总厂技改、黄河集团新建两条金刚石生产线、豫中纺织公司技改扩建、裕丰纺织公司扩建、宏腾纸业技改、宏伟纸业技改、宏源焦化年产120万吨焦项目等28个项目竣工。许禹、禹登、许亳、郑石高速公路许昌段,泉店煤矿、首山一矿,禹登铁路等进展顺利。

房地产开发运行平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施工面积进一步扩大。全省在建的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59.36万平方米,增长16.8%,其中住宅148.38万平方米,增长15.9%。市场供需两旺。全市房地产竣工面积36.3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68.58万平方米,增长178.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2.02平方米,增长184.6%。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320万吨,洗煤103万吨,焦炭220万吨;胶合板2000万立方米;新增公路里程91.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28公里;新增中小学校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学生席位1.72万个;新增医院病床280张,新增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4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6.98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8.6公里,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

五、国内贸易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普遍提高,零售总量持续扩大,形成了在大众消费稳步增长和高档消费强力拉动作用下,消费品零售额稳健、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汽车、通信器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大幅度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8.79亿元,增长15.3%;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5.54亿元,增长12.7%;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3.08亿元,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2.3%;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6.0%;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2.6%。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419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出口总额35579万美元,增长14.0%;进口总额6356万美元,增长12.4%。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1个,比上年增加7个;合同外资金额27503万美元,增长29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万美元,增长34.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公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2995万人,比上年增长9.3%;旅客周转量12.1亿人公里,增长10.0%。完成货物运输量1924万吨,比上年增长3.5%;货物周转量17.5亿吨公里,增长3.6%。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5.1亿元,同比增长10.5%。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5.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6.3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75.2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5.9万户。

旅游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市规划了46个改扩建景点景区。全年接待入境游者3216人天,比上年增长53%,接待国内旅游者152.27万人天,增长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5亿元,增长45%。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国内旅行社32家,比上年增加6家;星级宾馆16家,比上年增加1家;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12家,比上年增加2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4%,其中各项税收完成12.36亿元,增长20.1%,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1.9%。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8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全市一般预算支出36.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增长25.7%,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增长22.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金融生态走在全省前列,国家社科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291个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估中,我市位列全省第三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54.7亿元,较年初增加49.1亿元,增长16.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8.1亿元,较年初减少0.2亿元,下降0.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62.0亿元,较年初增加32.6亿元,增长14.2%。各项贷款余额253.6亿元,较年初增加37.2亿元,增长17.2%,其中,短期贷款195.4亿元,较年初增加33.1亿元,增长20.4%;中长期贷款42.3亿元,较年初增加5.9亿元,增长16.2%。短期贷款中用于农业的贷款达到48.9亿元,较年初增加8.8亿元,增长21.9%。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人寿保险费收入56467万元,增长5.4%;财产保险费收入11869万元,增长3.7%。人寿保险赔偿支出1552万元,下降8.2%,人寿保险给付支出4045万元,增长5.8%;财产保险赔偿及给付支出6250万元,增长1.2%。

九、教育、科学技术、企事业改革和综合技术服务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311人,在校生19358人,毕业生3388人。全市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147人,在校生 4378人,毕业生3404人。各类职业中等技术学校招生14145人,在校生31356 人,毕业生11265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33854人,在校生94428人,毕业生29184人。全市初中招生83997人,在校生249500人,毕业生86856人。普通小学招生59618人,在校生372345人,毕业生83673人。特殊教育招生42人,在校生46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7811人。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12537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1100人。完成了339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

科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组织实施了大豆膜分离节水新工艺、通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平台等高科技项目。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41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6家,高新技术产品已达193种。河南金贝特种金刚石有限公司等6家被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亚微米级高品质金刚石微粉”等6项产品被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全年申请专利447件,比上年增长69.3%。授权专利137件,比上年增长19.1%。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2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012万元。

企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列入改制台帐的18家国有企业,已完成改制9家。列入改制台帐的51家事业单位,有32家完成改制。乡镇机构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等稳步推进。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成绩。2005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其中市级4个,县级5个。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8个,“河南省优质产品”8个。新取得免检产品15个。全市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系统1个,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5个,气象公益服务站5个,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询服务系统5个,防雷减灾系统1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5个,人工影响天气系统5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7个。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病床床位907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940张;卫生技术人员1186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45人,注册护士2816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628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79个,床位1930张,卫生技术人员5147人。

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组织较大型群体活动60余次,有160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改善。2005年,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试行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先进单位。“十五”期间,我市共培养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292人,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全国比赛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5枚。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社会化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完善,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不断扩大。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45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5万人,乡村人口289.32万人。城市化率由上年的30.1%上升到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9元,比上年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23元,比上年增长11.1%。受今年中央惠农政策诸多利好因素影响,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3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6元,比上年增长16.8%。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86.58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592.0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8.58万平方米,增长177.7%。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企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9035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048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76067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78922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664.8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7639人。农村低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了农村低保试点工作,57928人享受到农村低保。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80家,床位达1964张,收养1548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11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1055个。接受社会捐赠200.4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许昌市建成区噪声平均值为55分贝。许昌市建成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17天,高于省定目标7天,空气质量有一定改善。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8个,面积达59.92平方公里。全市地表水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是全省唯一达标率达100%的省辖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5年许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8%;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8万吨,污水处理率83.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88%;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