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濮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1:05:43 来源:濮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21次

濮阳市统计局

(2006年7月17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实施以工兴市战略、科教兴濮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品牌城市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12.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60.7:22.0变化为16.3∶63.0∶20.7,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9%,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上涨2.2%,比2004年5.4%的涨幅回落了3.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2.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7.5%;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5%;居住类上涨幅5.0%;衣着类下降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9%;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2。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3.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5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1376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995人,其中“4050”人员634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县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全市五县两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206.7亿元,增长16.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地方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滞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此外,还存在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社会保障和再就业任务繁重、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等问题。

二、农  业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02.4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夏粮总产为118.8万吨,同比增长3.6%,秋粮总产为83.6万吨,同比增长1.9%,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棉花产量1.26万吨,同比下降15.31% ;油料产量14.3万吨,同比下降0.3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完成114.88万亩优质专用小麦、37.65万亩优质水稻、82.81万亩优质玉米、35.43万亩出口型优质花生、5000亩鲜切花基地的开发和配套建设。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2.3万亩,建成了尖椒、冬枣、葡萄、油桃等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

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1.2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8.1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2%、7.9%、47% 。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新进步,荣获全省“红旗渠精神杯”六连冠。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1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99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78.63万千瓦,同比增长5%;农用拖拉机9.72万台,同比增长2%,农用运输车12.27万辆,同比增长2%;农村用电量 3.7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22%,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和路沟渠绿化率达到95%和9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56亿元,增长20.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0.21亿元,增长11.6%。全部地方工业增加值117.66亿元,增长27.7%。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9.0%。按所有制性质分,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44.4亿元,同比增长20.0%;集体企业完成4.0亿元,同比增长25.6%;股份合作企业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41.0%;股份制企业完成94.3亿元,同比增长17.2%;其它企业完成23.8亿元,同比增长49.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强力扶持八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林纸林板、特种玻璃及电光源、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和电力等优势产业。2005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62.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3.7%,其中石油和化工产业占59.9%,八大产业是支撑濮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势明显增强。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58.25亿元,增长5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6%,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34.4%。在全年工业经济运行中,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下降已经影响了工业经济的正常运行,2005年原油产量下降4.5%;天然气产量下降5.2%;化肥产量下降9.1%;乙烯产量下降8.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22.78,比上年提高54.8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528.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实现利税75.02亿元,增长80.6%,利润总额54.47亿元,增长113.8%。全市3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盈利,其中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48.8亿元,对全市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7%,是拉动利润增长的主要力量。

建筑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7.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09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4亿元,增长10.9%;实现利税总额2.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镇投资129.32亿元,增长24.3%;农村投资23.99亿元,增长65.6%。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活力不断显现。城镇工业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工业投资83.4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化工、机械、食品、电力、冶金等支柱行业投资增速均保持在59.4%以上。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的环保、社会事业等薄弱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增速均保持在12%以上。民间投资增势强劲,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民间投资增长117.3%,占城镇投资的比重40.3%;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下降19.0%,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8.3%,比上年下降20.5个百分点。企业自主筹资能力增强。在城镇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75.56亿元,增长12.7%;利用外资3.6亿元,增长535.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在全市150个重点项目中,有101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完成投资92.5亿元。一批关系全市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林纸一体化项目年产10.8万吨杨木化机浆、中原大化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国电2×20万千瓦热电项目1#机组基本具备发电条件。阿深高速公路濮阳段、中原大化50万吨甲醇、同力100万吨水泥粉磨站、范县陆集移民建镇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濮范高速公路完成勘测定界、清点丈量工作。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城市用水黄河取水口改建工程9月28日开工建设。中原乙烯30万吨改造、2×35万千瓦燃气发电项目、利用卤水资源发展盐化工项目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正在积极做前期准备。年初向全市人民承诺的12件实事,已完成10件,其他两项跨年度工程完成年计划进度。

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46.5%。施工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在建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08.27万平方米,增长13.2%,其中商品住宅100.03万平方米,增长22.2%。市场供需两旺。全市商品房屋竣工面积40.61万平方米,增长222.1%;商品房销售面积45.52万平方米,增长14%。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天然原油开采37.16万吨,天然气开采2.03亿立方米;新增公路里程116.5公里,新增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2.85公里,新增学生席位2810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1.8亿元,增长17.8%;县的消费品零售额37.1亿元,增长8.5%;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4亿元,增长1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2.2亿元,增长9.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4亿元,增长42.6%;其他行业零售额1.6亿元,增长14.3%。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汽车、电子出版及音像制品等住、行、娱乐类商品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3.0%、22.5%、10.3%和15.8%。数码相机、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轿车等反映消费水平提高的商品销售量分别增长13.5%、20.5%、15.8%和16.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165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出口总额15743万美元,增长57.0%;进口总额821万美元,下降67.4%。出口产品分布国家继续增加。

利用外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审批设立15家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3680万美元,增长25.8%。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合同额33002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3837万美元,外派人数4603人,分别占年目标的157.2%、250.9%、230.2%,3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对外开放工作进入新阶段。在全市统一组织参加的招商活动中,我市共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21.1亿元。在浙江萧山、台州和山东青岛进行的招商活动中,与外商共签订项目64个,总投资47.8亿元。成功举办了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组织参加了第15届华东交易会等11个国内外商品交易活动,共签约外贸交易额3809万美元,内贸交易额8.54亿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邮电业稳定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212公里,新增171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1.6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8%。旅客周转量17.2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9%。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32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5亿元,增长15.4%;电信业务总量8.17亿元,下降3.9%。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1.9万门,比上年末增加110.3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2.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1.8万户,增加21.8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2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94万户。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7.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旅游总收入2.72亿元,增长10.2%。其中,接待国际游客0.86万人次,增长30.0%;接待国内游客217万人次,增长5.3%。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处,星级酒店15个,旅行社42家。旅游外汇收入84.37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6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28.9%;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8.6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4.8亿元,同比增长36.8%。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31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7.0亿元,增长7.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2亿元,增长1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41.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7.0亿元,增长7.9%;中长期贷款余额42.2亿元,增长12.7%。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7.0亿元,增长13.4%。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4亿元,增长7.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保费收入9.4亿元,比上年下降1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1亿元。全年赔款及给付0.9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8亿元,人身险赔付0.1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农村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6.5万平方米,提前一年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中小学危房改造目标;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安排资金4923万元,资助困难学生406965人次。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9.74%,扫除青壮年文盲12879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全年安排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22104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在校生达到107189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2604人,;普通高中规模持续扩大,在校生达到74585人,城市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全市普通高校1所,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8734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155人。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6项,省级科技项目23项,国家级项目6项,获濮阳市科技进步奖40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1项,获省奖数量和质量居全省前列。全年申请专利359件,上年增长12%,授权专利180件,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人往高处走》等一大批优秀戏剧作品,在各类国家级、省级赛事上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9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电台1座,中、 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0%。电视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5%,有线电视用户8.96万户。全年出版报纸4.4万份,杂志1000册。综合档案馆1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市县两级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市级传染病医院和5所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在1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21.18万人,参合率7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8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病床床位845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820张;卫生技术人员930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611人,注册护士282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462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54人。农村共有乡(镇)卫生院78个,床位1823张,卫生技术人员236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全市全民健身工程安装健身路径10条;社会体育指导员268人;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6个,先进个人5人;获得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点1个;全民健身活动周先进单位;共有体育发展协会4个,俱乐部4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357.93万人。出生人口3.46万人,出生率9.66‰;死亡人口1.95万人,死亡率5.44‰;全年净增人口1.5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2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城镇人口102.03万人,占28.74%;乡村人口252.99万人,占71.2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1.84元,比上年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471.85元,增长13.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2.14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67.93元,增长28.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59%(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1%。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3839人,比上年增加8620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94355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9484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63993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40574人,比上年增加9847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79649人,参保退休人员60925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52.13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1736人。农村低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12391人享受到农村低保,2006年将在全市推开。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643张,收养889人。建立起社区服务中心12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4367.1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公益金349.38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16.2万元。

2005年,全市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68起,同比下降16%;死亡166人,同比下降7.2%;伤1047人,同比下降9.1% ;直接经济损失641.8万元,同比上升28.6%(经济损失与2004年统计口径不同,此项指标无可比性)。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0.4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5.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8,均低于省定安全生产控制目标,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市。

十二、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14%,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2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5%。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称号。2005年又成功入选全国魅力城市200强;在内地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濮阳居全国第77位,在河南省居第3位。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