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鹤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0:36:11 来源:鹤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54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就,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188853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6983万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341715万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490155万元,增长11.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5万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3%、61.3%和22.4%,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4%,居住上涨4.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5%。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2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1万人。

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县域生产总值1155314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浚县、淇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突破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29.3%。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继续保持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农    业

粮食生产取得全面丰收。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2.31万亩,比上年增长4.8%。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26.72万亩,增长4.4%。棉花种植面积2.0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1.3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8.91万亩,增长8.2%。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007700吨,比上年增产8.5%。油料、蔬菜、水果产量均稳步提高。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242538吨,比上年增长9.4%;禽蛋产量134803吨,增长5.0%;牛奶产量30320吨,增长101.0%。水产品产量4531吨,增长37.2%。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212.25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87.6%。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19.98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94.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8家。粮食加工转化能力80万吨,比上年增长14.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8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4.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9%;农用拖拉机7.9万台,增长9.4%;农用运输车2.4万辆,增长1.2%;农村用电量18211万千瓦小时,增长5.1%;化肥使用量(折纯)56965吨,增长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264554万元,比上年增长22.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6930万元,增长25.3%;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98.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主要行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238330万元,增长23.4%;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75838万元,增长30.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191793万元,增长23.7%;纺织业增加值29609万元,增长8.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75675万元,增长42.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115917万元,增长3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31606万元,增长31.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2801万元,增长19.1%;橡胶制品业增加值38734万元,增长24.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30500万元,增长33.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增加值24882万元,增长42.9%。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和经济效益指数190.6%,比上年提高31.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2834513万元,比上年增长33.1%;利税总额299439万元,增长94.1%;实现利润172175万元,增长123.7%。主要盈利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31125万元,增长39.4%;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36217万元,增长99.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20759万元,增长19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21060万元,增长208.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2990万元,增长502.9%。工业企业亏损面5.1%,下降5.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498万元,下降77.9%。应收帐款净额183925万元,增长31.8%;年末产成品库存71237万元,增长31.6%。

全市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71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42029万元,增长123.9%。施工房屋面积181.33万平方米,增长107%%;竣工房屋面积81.22万平方米,增长16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3292万元,比上年增长46.0%,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968936万元,增长47.2%,同比回落10.2个百分点;农村投资124356万元,增长37.3%。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372762万元,增长28.9%;民间投资588774万元,增长76.7%。

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62183万元,比上年增长3.7倍。其中住宅投资34378万元,增长1.9倍。商品房施工面积62.50万平方米,增长1.6倍;商品房竣工面积10.30万平方米,下降29.3%;商品房销售面积23.59万平方米,增长2.3倍;商品房销售额34663万元,增长3.2倍。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锌冶炼1000吨/年;棉纺锭6.5万锭;新建二级公路18.2公里;改建公路73公里,其中二级公路49公里;造林面积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3万亩;机制纸3万吨/年;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学生席位3030个。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684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5499万元,增长16.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0185万元,增长1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4631万元,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1821万元,增长18.4%;其他行业零售额9232万元,增长14.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额19118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46785万元,增长20.6%;零售业销售额44395万元,增长5.8%。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额中,食用植物油类销售额增长144.2%,肉及肉制品类增长129.4%,服装类增长18.9%。摄像机、微波炉、热水器、普通电话等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83.3%、30.2%、17.7%和181.5%。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00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3%。其中,出口总额8863万美元,增长48.4%;进口总额1142万美元,增长270.5%。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8816万美元,增长47.8%,加工贸易47万美元。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43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85万美元,增长52.5%。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合同外资金额99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70万美元,增长31.3%。引进省外资金222515万元,增长81.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0502万元,比上年增长8.0%。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公路货运量1058万吨,比上年增长17.9%,货物周转量79675万吨公里,增长17.0%;客运量1329万人,比上年增长11.0%,旅客周转量63299万人公里,增长12.7%。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3173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090万元,下降6.9%;电信业务总量99083万元,增长21.6%。年末(本地电话)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89万门,增长8.0%;固定电话用户37.56万户,增长30.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5.30万户,增长35.7%,乡村电话用户12.26万户,增长21.4%;移动电话用户41.70万户,增长59.1%。电话普及率为54.9部/百人,比上年增长43.0%。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7.63万户,比上年增长23.5%。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6年底,我市获得经营许可证的A级旅游景区(点)5 家,其中4A级2家。拥有国内旅行社23家,比上年增加5家;星级宾馆7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市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0.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0%;接待国内旅游者486万人次,增长26.0%,实现国内旅游直接收入8178万元,增长53.1%。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579010万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03598万元,增长5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00353万元,增长15.0%。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177060万元,增长15.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40841万元,增长13.6%;中长期贷款余额315658万元,增长18.0%。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463497万元,增长33.3%。全市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228万元,增长25.6%。

全年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92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年赔款及给付8965万元,增长70.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8.28%,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园在园幼儿28648人。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城镇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6万人,比上年增长7.2%。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成绩。2006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3个。全市气象公益服务站3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电视教育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8.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市共有综合档案馆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45433卷。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1个。病床床位456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456张;卫生技术人员746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65人,注册护士1743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242人。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卫生技术人员160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65人。乡镇卫生院25个,床位数750张,卫生技术人员943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得全国冠军2个,共获得奖牌26块。其中,金牌13块,银牌3块,铜牌10块。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144.46万人。出生人口1.43万人,出生率9.95‰;死亡人口0.82万人,死亡率5.71‰;全年净增人口0.6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2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9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69元,实际增长13.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62元,实际增长15.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2元,增长1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4%(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分别比上年下降0.2个和1.0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7.48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49万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5万人。

全年全市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118.8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49万人。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全市农村享受最低保障人数2.51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435.5万元。从7月1日起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累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99.8万元,救助1118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60张,收养112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07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8处。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65万元;接受社会捐赠74.3万元。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33万亩,比上年增长27.6%,其中人工造林9.83万亩,增长73.6%。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