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鹤壁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10:35:06 来源:鹤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50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克服“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初步核算,全年鹤壁市生产总值完成12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2亿元,增长15.3%;第二产业增加值63.7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34.67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0:50.5:30.5变化为19.5:52.1:28.4。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2%,交通和通信价格水平上升1.0%,居住价格总水平上升4.4%。商品零售价格上升0.6%。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全年0.86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夏季农作物生产平稳增长,秋季农作物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连续第二年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76.14万吨,比上年减产4.3%,其中,夏粮总产量42.53万吨,增长0.4%;秋粮总产量33.61万吨,减产9.7%。油料总产量5.05万吨,减产9.2%。棉花总产量0.09万吨,减产13.4%。蔬菜总产量44.74万吨,增长2.3%。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达48.0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6.5%,总产量达26.69万吨,增长26.6%;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4%和62.8%,分别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小麦综合加工能力增强。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奶业保持快速发展,肉类精深加工能力继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定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0 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7.6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6%。幼林抚育面积2。47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9%,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8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0%。

畜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0.21万吨,比上年增长46.6%,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8.09万吨,增长16.1%;禽蛋产量10.88万吨,增长14.6%;牛奶产量0.52万吨,增长18.2%;水产品产量0.27万吨,增长7.1%。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9.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7%;农用拖拉机6.7万台,比上年增长3.1%,农用运输车2.04万辆,比上年增长7.9%;农村用电量1.9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7.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63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418047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02928万元,增长7.6%;集体企业增加值90378万元,增长34.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38787万元,增长15.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9005万元,增长19.5%。轻工业增加值110553万元,比上年增长23.1%,重工业增加值307494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在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3%,食品制造业增长31.7%,农副食品制造业增长19.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4.4%,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长42.3%,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14.8%和14.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9.4%,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4%,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7.5%。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新产品产值率0.69%,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1%;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0%。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05.14%,比上年提高15.4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852851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利润总额27066万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3953万元,增长73.1%。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4674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3万元,实现税金2132万元,增长6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4545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2127万元,增长37.9%;农村投资62418万元,增长9.7%。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92756万元,比上年增长61.5%;更新改造投资47627万元,增长23.2%;房地产开发投资11330万元,增长6.2%。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153149万元,比上年增长144.6%。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6199万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能源工业投资14231万元,增长16.4%;原材料工业投资4238万元,下降29.4%;轻纺工业投资19799万元,增长58.4%;机械电子工业投资6996万元,增长82.7%。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07583万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23675万元,增长8.1%;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业投资12796万元,增长37.1%;电力工业投资50196万元,增长2.7倍。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豫鹤水泥二期工程竣工点火,投资4亿元的三期工程同时开工;2*30万千瓦电厂二期工程进展顺利;盘石头水库已经具备下闸蓄水条件;投资10亿元的2*13.5万千瓦热电联动项目开工;老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完成改造省干线公路97.4公里,建设县乡公路110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商品房产销同步增长。全年商品住宅投资6241万元,比上年增长8.3%;商品房销售面积1.89万平方米,下降56.9%,其中住宅1.73万平方米,下降10.6%。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变电设备能力26.96万千伏安;改建公路107公里;二级公路49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食用植物油300吨/日处理原料;食用植物油45吨/日精炼油;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8万平方米;洗煤20万吨/年;机制纸0.60万吨/年。

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69635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2.3%。建成投产项目13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7.2%。竣工房屋建筑面积70.32万平方米,竣工率30.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85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8855万元,增长1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7630万元,增长9.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6778万元,增长11.1%;餐饮业零售额16963万元,增长14.3%;其他行业零售额2744万元,增长5.5%。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各类商品销售量增长显著。限额以上汽车类销售增长13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2611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其中批发业增长14.6 %,零售业增长32.5%;流通费用率8.0%,下降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985万元,增长3.6%。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0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3%。其中,出口总额5660万美元,增长57.4%;进口总额366万美元,下降26.2%。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比上年增长180.3%。从出口市场看,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长157.5%,对日本出口增长173.1%,对欧盟出口增长149.8%,对东盟出口增长87.2%,对韩国出口下降54.7%,对俄罗斯出口增长148.4%,对非洲出口增长502.0%。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数7个,比上年增长75.0%;合同外资金额5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23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813万吨,比上年增长2.9%,货物周转量5689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公路客运量1021万人,比上年下降5.6%,旅客周转量48581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8.4%。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262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9.5%。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1.14万门,比上年增长9.8%;固定电话用户23.14万户,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4.32万户,增长3.3%,乡村电话用户8.82万户,增长27.1%;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9.72万户,新增用户7.68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0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6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6万户,比上年实际增长16.3%。

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伾山、云梦山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淇河综合开发已经启动,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国内旅行社11家,比上年增加3个;星级宾馆5个,比上年增加1个;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6家,比上年增加1家。克服“非典”影响,我市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0.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0%,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9.5万美元,增长14.5%;接待国内旅游者 276万人次,增长10.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85万元,增长19.5%。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0647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4893万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3913万元,增长13.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67231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10623万元,增长2.4%;中长期贷款余额133165万元,增长6.5%。贷款结构继续改善,贷款主要投向技术改造、农业和个人消费等方面,年末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41.2%、21.7%和83.8%。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38549万元,比上年增长20.3%。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108万元。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24797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42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0554万元。全年赔付额4619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218万元,人寿险赔付额2401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市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所;招生934人,增长68.9%;在校学生1562人,增长111.9%。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1.23万人;在校学生3.3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所,招生0.72万人,增长16.1%;在校学生1.97万人,增长27.9%;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1所,招生0.51万人,增长75.9%;在校学生1.39万人,增长93.1%;。全市普通初中86所,招生2.86万人,在校学生8.56万人。全市小学473所,招生2.56万人,在校学生16.1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学员5.56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0.20万人。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6万人,比上年增长1.2%;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17万人。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5项,其中,省级以上6项。申请专利72件,增长12.5%,授权专利58件,增长23.4%。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69份,成交金额0.37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3个。全市气象公益服务站3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3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7%。电视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8%,有线电视用户6.0万户。全年出版报纸670万份。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7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0个;病床床位432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184张;卫生技术人员484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18人,注册护士1475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20人;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138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4个,床位736张,卫生技术人员82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员共获得奖牌34个。农村体育、社区体育逐步展开并得到较好发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1.39万人,出生率9.8‰;死亡人口0.79万人,死亡率5.57‰;全年自然增加人口0.60万人,自然增长率4.23‰。年末全市总人口142.7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51万人,占41.0%;乡村人口84.27万人,占59.0%。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77元,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80元,增长9.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309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54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00元,比上年增长3.6%。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7.37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03.49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7.4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555人;9.25万职工和2.2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5.63万职工和2.63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76万职工和2.6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大病医疗统筹。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135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1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800张,收养79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9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个。接受社会捐赠413.5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表述地区GDP,将“XX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名称调整为“XX地区生产总值”。

3。公报中鹤壁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1: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类 别 2003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5

城市 102.2

农村 102.8

食品 107.1

粮食 103.5

肉禽及其制品 109.0

蛋类 101.7

水产品 97.2

鲜菜 137.0

在外用餐 103.6

烟酒及用品 99.5

衣着 95.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94.1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4.2

交通和通信 101.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5

居住 104.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0.6

附表2:2003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万吨) 76.14 -4.3

# 夏粮(万吨) 42.53 0.4

秋粮(万吨) 33.61 -9.7

油料(万吨) 5.05 -9.2

#花生(万吨) 4.89 -10.1

油菜籽(万吨) 0.15 34.1

棉花(万吨) 0.09 -13.4

蔬菜(万吨) 44.74 2.3

水果(万吨) 3.94 3.4

肉类总产量(万吨) 20.21 46.6

#猪牛羊肉(万吨) 8.09 16.1

禽蛋产量(万吨) 10.88 14.6

水产品产量(万吨) 0.27 7.1

奶产品(万吨) 0.52 18.2

工业产品产量

纱(万吨) 2.62 -18.5

饮料酒(万吨) 1.45 87.6

畜肉制品(万吨) 0.45 91.9

原煤(万吨) 978 11.1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30.07 15.1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5.49 28.1

水泥(万吨) 240.4 15.3

化肥(万吨) 5 20.6

小型拖拉机(万台) 3620 18.7

机制板纸(吨) 2287 22.4

化妆品(万元) 10044 -39.0

轮胎外胎(万条) 206.38 16.2

电子元件(万只) 47505 50.7

鲜、冻畜肉(万吨) 8.3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