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平顶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09:56:04 来源:平顶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80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经济在较高增长平台上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对外贸易稳步发展,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市场运行良好,市场物价微幅上涨,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8 %,经济总量跃上600亿元的新台阶。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6.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4亿元,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继2004年突破1000美元后今年达到13580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60.1:27.9变化为10.9:61.9:27.2,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化建设进程有新的加快,保障和社会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0.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2%。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略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1%,衣着类价格下降2.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微跌0.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所170个,各级劳动部门共组织11.5万人次参加了就业培训,其中培训失业下岗职工3.3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1.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1.7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新开工和后续项目不足,投资保持高增长有新的难度,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因素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偏低,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持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农业产值62.9亿元,林业产值3.3亿元,畜牧业产值63亿元,渔业产值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2%、-15.4%、9.0%、69.8%。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82.3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90.3万吨,秋粮92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4849吨,增长9.9%;油料总产量13.2万吨,增长12.4%;蔬菜瓜类总产量259.8万吨,增长12.4%;烟叶总产量3.1万吨,增长20.3 %。全年造林面积8758公顷,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840公顷,零星植树2290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794公顷次。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8万吨, 比上年增长9.4 %,其中猪肉产量24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14.6万吨,增长5.6%;奶类总产量7.6万吨,增长140.4%。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110.6万头,比上年增长1.7%,其中牛存栏107万头,增长2.6%。生猪存栏292.1万头,增长18.2%;山绵羊存栏223.3万只,增长6.6%。猪牛羊出栏580.4万头(只),增长13.4%,其中生猪出栏342.6万头,增长17.7%。

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4693吨,比上年增长162.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50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268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90公顷, 新打机井2027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2%; 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9.4万台和5.8万辆,分别增长9.3%和3.6%;全年农村用电量53826万千瓦小时,增长19%;化肥施用量(折纯)28.4万吨,增长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完成工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18.8%,其中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2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14%;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27.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8.1亿元,增长18.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33.1亿元,增长24%。

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冶金、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和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增长较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见附表二)。与上年相比,限额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30.4亿元,增长33.7%,食品制造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54.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75.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8.5%。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9.2亿元,比上年增长6.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限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1%;产销率 97.5%,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5.5%,其中利润60.6亿元,增长66.5%;亏损企业29家,比上年下降31%;亏损企业亏损额1.3亿元,下降51.9%;亏损面为5.8%,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9%,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7.6%,上升3.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9%,上升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1.6%,提高5.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9%,和2005年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87173元/人,增长32%;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2次/年,提高 0.35次/年。但仍有部分企业效益不理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房屋建筑面积5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1%;竣工面积16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结构渐趋合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35.8亿元, 增长53.9%,民间投资完成116亿元,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49.2%;港澳台投资15.7亿元,增长93.8%。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工业投资135.1亿元,增长49.5%,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44亿元,增长5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1.7亿元,增长43.5%,教育投资2.9亿元,增长21.3%,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投资2.4亿元,增长72.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型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006年全市完成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8个,合计完成投资164.1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城镇以上投资总量的69.6%,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平临高速公路建成全线通车;平东热电公司2×2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神马氯碱化工公司5万吨离子膜烧碱5万吨PVC树脂项目、天瑞集团第三水泥生产线项目、神马集团2万吨特品工业丝项目、神马集团6000吨高模低缩工业丝项目、中盐皓龙集团天源盐化公司60万吨二期扩建工程竣工投产;瑞平煤电有限公司2×1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中加钢铁公司二期扩建工程即将投产,平顶山姚孟第二发电有限公司2×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舞钢公司100万吨宽厚板生产线扩建工程、太澳高速公路平顶山段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投入资金6亿元,用于老城区改造,完成了建设路拓宽和矿工路、园林路等主次干道改造工程,程平路改造主体完工,“三桥五路”建成通车。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36亿元,湖滨新城已初具规模。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城区新增绿地263万平方米,植树228万株。城镇化率达到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06.4亿元, 增长17.1%;县的消费品零售额30.2亿元,增长13.8%;县以下零售额32亿元,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8.2亿元,增长22.8%。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2.6亿元,增长12.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444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出口总值27250万美元,增长 29.4%,进口总值17211万美元,增长36%。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8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年末实有“ 三资”企业321家,比上年增加14家。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5.1亿元,增长42.6%,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7.2万人次,同比增长45.0%。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25.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公路客运周转量22.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6%。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26.1万门,比上年增长12.2%,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81.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6.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4.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1.8万户,比上年增长3.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亿元,同比增收12.6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0.4亿元,同比增收11.3亿元,增长38.9%;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 14.2亿元,增长22.5%;区级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43.1%;县(市)级17.7亿元,增长53.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4.96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8.1亿元,增长40.3%。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98.3亿元,比年初增加104.9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2亿元,比年初增加53.4亿元,增长16.3%。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3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增长32.7%,其中工业贷款余额49.1亿元,增长 13.4%,商业贷款余额32.2亿元,增长38.5%,农业贷款余额65.4亿元,增长14.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科技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全年共申请专利350项,增长49.6%,审批14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6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118件,技术合同交易额2345万元。“科技兴平”战略取得新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1943所,教职工56365人,在校生人数88.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40063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生1.9万人;普通中学302所,在校生31.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87.2%、47%和50.5%。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907人,在校生17973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068人,在校生750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06年,全市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为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60.3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360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2530万份。拥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21.3万户。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2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867个,保藏档案193万卷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684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义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642个,卫生技术人员16312人,其中执业医师6137人,护师和护士4527人,农村医疗点3045个。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社会无偿义务献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231.5枚,其中金牌142.5枚、银牌40枚、铜牌49枚,其中获国家级金牌1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蓝天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关闭水泥立窑生产线16条,关闭其它重污染企业20家,治理21家, 56家小洗煤厂全部停产治理,取缔了市区周边229堆违法堆放的煤堆、煤泥堆,取缔库区养鱼网箱400多箱;在矸石山上植树10万多棵,完成6座矸石山灭火治理和43台锅炉深度治理任务;秸秆焚烧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12369环保热线受理群众投诉1241起,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烟尘去除率99%,粉尘回收率9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8%;全年出境水质达标率70.8%;大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58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13.4%;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45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上升4.7%;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142毫克/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3.4%;大气平均降尘量9.45吨/月平方公里;全年优良天数261天,优良率达71.5%,比上年增加10.1个百分点;市区交通噪声68.3分贝,上升3.5分贝;全年没有酸雨。

十二、人口、社会、劳动保障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卓有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到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9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2万人,非农业人口124.5万人,城镇化率达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8元,比上年增长13.5%; 人均消费性支出7056元,增长13%。 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45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增长17.2%。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8台,冰箱85 台,空调器111台, 洗衣机103台,家用电脑40台。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89台,冰箱24台,空调器14台,洗衣机84台,摩托车51辆。但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统筹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统筹、医疗费用统筹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已有23.4万名职工和6.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45.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统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为52.5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1.2万人,退休人员10.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08个,床位数3130张,收养人数2754人。全年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总人数13122人。享受城镇居民低保人数8.4万人,保障总额621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7万人,五保供养人数2.1万人,妥善安置了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安置城镇义务兵2065人,转业士官61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平顶山市统计局  2007-04-06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经济在较高增长平台上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对外贸易稳步发展,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市场运行良好,市场物价微幅上涨,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8 %,经济总量跃上600亿元的新台阶。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6.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4亿元,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继2004年突破1000美元后今年达到13580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60.1:27.9变化为10.9:61.9:27.2,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化建设进程有新的加快,保障和社会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0.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2%。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略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1%,衣着类价格下降2.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微跌0.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所170个,各级劳动部门共组织11.5万人次参加了就业培训,其中培训失业下岗职工3.3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1.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1.7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新开工和后续项目不足,投资保持高增长有新的难度,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因素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偏低,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持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农业产值62.9亿元,林业产值3.3亿元,畜牧业产值63亿元,渔业产值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2%、-15.4%、9.0%、69.8%。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82.3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90.3万吨,秋粮92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4849吨,增长9.9%;油料总产量13.2万吨,增长12.4%;蔬菜瓜类总产量259.8万吨,增长12.4%;烟叶总产量3.1万吨,增长20.3 %。全年造林面积8758公顷,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840公顷,零星植树2290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794公顷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8万吨, 比上年增长9.4 %,其中猪肉产量24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14.6万吨,增长5.6%;奶类总产量7.6万吨,增长140.4%。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110.6万头,比上年增长1.7%,其中牛存栏107万头,增长2.6%。生猪存栏292.1万头,增长18.2%;山绵羊存栏223.3万只,增长6.6%。猪牛羊出栏580.4万头(只),增长13.4%,其中生猪出栏342.6万头,增长17.7%。

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4693吨,比上年增长162.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50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268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90公顷, 新打机井2027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2%; 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9.4万台和5.8万辆,分别增长9.3%和3.6%;全年农村用电量53826万千瓦小时,增长19%;化肥施用量(折纯)28.4万吨,增长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完成工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18.8%,其中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2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14%;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27.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8.1亿元,增长18.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33.1亿元,增长24%。

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冶金、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和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增长较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见附表二)。与上年相比,限额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30.4亿元,增长33.7%,食品制造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54.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75.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8.5%。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9.2亿元,比上年增长6.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限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1%;产销率 97.5%,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5.5%,其中利润60.6亿元,增长66.5%;亏损企业29家,比上年下降31%;亏损企业亏损额1.3亿元,下降51.9%;亏损面为5.8%,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9%,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7.6%,上升3.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9%,上升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1.6%,提高5.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9%,和2005年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87173元/人,增长32%;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2次/年,提高 0.35次/年。但仍有部分企业效益不理想。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房屋建筑面积5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1%;竣工面积16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结构渐趋合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35.8亿元, 增长53.9%,民间投资完成116亿元,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49.2%;港澳台投资15.7亿元,增长93.8%。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工业投资135.1亿元,增长49.5%,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44亿元,增长5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1.7亿元,增长43.5%,教育投资2.9亿元,增长21.3%,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投资2.4亿元,增长72.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型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006年全市完成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8个,合计完成投资164.1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城镇以上投资总量的69.6%,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平临高速公路建成全线通车;平东热电公司2×2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神马氯碱化工公司5万吨离子膜烧碱5万吨PVC树脂项目、天瑞集团第三水泥生产线项目、神马集团2万吨特品工业丝项目、神马集团6000吨高模低缩工业丝项目、中盐皓龙集团天源盐化公司60万吨二期扩建工程竣工投产;瑞平煤电有限公司2×1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中加钢铁公司二期扩建工程即将投产,平顶山姚孟第二发电有限公司2×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舞钢公司100万吨宽厚板生产线扩建工程、太澳高速公路平顶山段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投入资金6亿元,用于老城区改造,完成了建设路拓宽和矿工路、园林路等主次干道改造工程,程平路改造主体完工,“三桥五路”建成通车。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36亿元,湖滨新城已初具规模。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城区新增绿地263万平方米,植树228万株。城镇化率达到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06.4亿元, 增长17.1%;县的消费品零售额30.2亿元,增长13.8%;县以下零售额32亿元,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8.2亿元,增长22.8%。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2.6亿元,增长12.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444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出口总值27250万美元,增长 29.4%,进口总值17211万美元,增长36%。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8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年末实有“ 三资”企业321家,比上年增加14家。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5.1亿元,增长42.6%,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7.2万人次,同比增长45.0%。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25.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公路客运周转量22.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26.1万门,比上年增长12.2%,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81.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6.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4.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1.8万户,比上年增长3.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亿元,同比增收12.6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0.4亿元,同比增收11.3亿元,增长38.9%;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 14.2亿元,增长22.5%;区级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43.1%;县(市)级17.7亿元,增长53.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4.96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8.1亿元,增长40.3%。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98.3亿元,比年初增加104.9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2亿元,比年初增加53.4亿元,增长16.3%。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3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增长32.7%,其中工业贷款余额49.1亿元,增长 13.4%,商业贷款余额32.2亿元,增长38.5%,农业贷款余额65.4亿元,增长14.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科技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全年共申请专利350项,增长49.6%,审批14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6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118件,技术合同交易额2345万元。“科技兴平”战略取得新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1943所,教职工56365人,在校生人数88.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40063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生1.9万人;普通中学302所,在校生31.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87.2%、47%和50.5%。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907人,在校生17973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068人,在校生750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06年,全市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为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60.3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360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2530万份。拥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21.3万户。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2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867个,保藏档案193万卷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684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义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642个,卫生技术人员16312人,其中执业医师6137人,护师和护士4527人,农村医疗点3045个。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社会无偿义务献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231.5枚,其中金牌142.5枚、银牌40枚、铜牌49枚,其中获国家级金牌1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蓝天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关闭水泥立窑生产线16条,关闭其它重污染企业20家,治理21家, 56家小洗煤厂全部停产治理,取缔了市区周边229堆违法堆放的煤堆、煤泥堆,取缔库区养鱼网箱400多箱;在矸石山上植树10万多棵,完成6座矸石山灭火治理和43台锅炉深度治理任务;秸秆焚烧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12369环保热线受理群众投诉1241起,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烟尘去除率99%,粉尘回收率9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8%;全年出境水质达标率70.8%;大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58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13.4%;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45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上升4.7%;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142毫克/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3.4%;大气平均降尘量9.45吨/月平方公里;全年优良天数261天,优良率达71.5%,比上年增加10.1个百分点;市区交通噪声68.3分贝,上升3.5分贝;全年没有酸雨。

十二、人口、社会、劳动保障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卓有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到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9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2万人,非农业人口124.5万人,城镇化率达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8元,比上年增长13.5%; 人均消费性支出7056元,增长13%。 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45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增长17.2%。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8台,冰箱85 台,空调器111台, 洗衣机103台,家用电脑40台。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89台,冰箱24台,空调器14台,洗衣机84台,摩托车51辆。但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统筹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统筹、医疗费用统筹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已有23.4万名职工和6.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45.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统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为52.5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1.2万人,退休人员10.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08个,床位数3130张,收养人数2754人。全年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总人数13122人。享受城镇居民低保人数8.4万人,保障总额621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7万人,五保供养人数2.1万人,妥善安置了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安置城镇义务兵2065人,转业士官61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