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平顶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09:40:05 来源:平顶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74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对外贸易较快发展,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运行良好,市场物价涨幅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为“十五”计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3%,经济总量跃上500亿元的新台阶。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337.3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继上年突破1000美元后今年又突破10000元大关,达11356元,比上年增长14.8%。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7%,居住类价格上涨6.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5%,衣着类价格下降2.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所28个,各级劳动部门共组织10.4万人次参加了就业培训,其中培训失业下岗职工2.3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3.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8934人。筹措和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907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缺乏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偏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一些农资价格涨幅偏大,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实施村村通工程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业产值55.1亿元,林业产值3.7亿元,畜牧业产值59.9亿元,渔业产值0.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6%、5.0%、7.8%、27.9%。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名优特色种植业发展较快。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61.3万吨,其中夏粮83.5万吨,秋粮77.8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4414吨,下降8.9%;油料总产量11.8万吨,增长16.2%;蔬菜瓜类总产量231.1万吨,增长10%;烟叶总产量2.6万吨,增长15.7%。全年造林面积7554公顷,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208公顷,零星植树733.8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2481公顷次。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4.7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其中猪肉产量22.1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13.8万吨,增长8.1%;奶类总产量3.2万吨,增长56.7%。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106.6万头,比上年增长8.8%,其中牛存栏99.9万头,增长9.6%。生猪存栏247.1万头,增长5.6%;山绵羊存栏206.8万只,增长10.5%。猪牛羊出栏512.4万头(只),增长8.1%,其中生猪出栏291万头,增长6.8%。

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9415吨,比上年增长14.4%。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60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2687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33公顷,新打机井2164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2.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8.6万台和5.6万辆,分别增长6.2%和3.7%;全年农村用电量45217万千瓦小时,增长8.1%;化肥施用量(折纯)26.9万吨,增长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完成工业增加值316.2亿元,增长18.7%,其中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2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18.8%;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32.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2.6亿元,增长24.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23.5%。

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煤炭、冶金、纺织服装、食品和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增长较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见附表二)。与上年相比,限额以上煤炭采选业增加值78.8亿元,增长20.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21.6%,食品制造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95.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8%。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限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8%;产销率97.4%,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73.6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其中利润37.1亿元,增长96%;亏损企业39家,比上年增长5.4%;亏损企业亏损额1.5亿元,下降12.7%;亏损面为9.5%,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8.7%,比上年提高30.3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4.5%,上升3.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8%,上升2.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6.3%,提高20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3%,下降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9246元/人,增长34.2%;流动资金周转率为1.8次/年,提高0.2次/年。但仍有部分企业效益不理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房屋建筑面积38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8%;竣工面积99.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结构渐趋合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4亿元,比上年增长67.3%,其中城关镇及以上完成投资155.2亿元,增长63.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80.4亿元,增长41.2%,民间投资完成62.0亿元,增长66.7%;港澳台投资8.1亿元,增长1366%,外商投资完成4.7亿元,增长1218%。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工业投资90.4亿元,增长102.4%,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28亿元,增长25.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0.6亿元,增长150.2%,教育投资2.4亿元,增长13.6%,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投资1.4亿元,增长93.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型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市7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0.9亿元,同比增长114.9%。建成了天瑞集团日产5000吨水泥、铁路高速重载机车铸钢件、中加公司50万吨炼铁、中盐皓龙60万吨精制盐、平临高速临汝至市区段、漯平高速漯河至叶县段等20个项目,18个续建项目和19个新开工项目中,神马尼龙66盐10-20万吨改扩建、2万吨尼龙66切片、5万吨离子膜烧碱、220千伏宝丰至汝州王寨输电项目、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等提前建成,其余正在加快建设。全年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6公里。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完善城镇功能,加大城市三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高阳路二期、体育路、劳动路、大乌路等重点市政工程,改造建设了24条背街小巷和多个街头游园,城区新增绿地14万平方米,植树119.3万株。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86.8亿元,增长16.3%;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6.3亿元,增长12.7%;县以下零售额32.9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餐饮业零售额23亿元,增长20.7%。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3.6亿元,增长11.1%。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337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出口总值21067万美元,增长69.0%,进口总值12660万美元,下降27.2%。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3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9%。年末实有“三资”企业307家,比上年增加11家。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0.6亿元,增长22.4%,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6.4万人次,同比增长23.2%。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22.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6%,公路客运周转量20.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0.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12.4万门,比上年增长14.9%,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76.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3.3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3.4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1.5万户,比上年增长2.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经济形势持续走好,财政收入增长加快。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6亿元,同比增收10.5亿元,增长4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1亿元,同比增收9.5亿元,增长48.8%;市本级完成财政收入13.2亿元,增长35.8%;区级财政收入6.0亿元,增长57.8%;县(市)级12.3亿元,增长63.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8.5亿元,增长37.3%。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3.4亿元,比年初增加89.5亿元,增长22.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6.8亿元,比年初增加52.3亿元,增长19.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1亿元,比年初增加50.5亿元,增长25.2%,其中工业贷款比年初增加5.7亿元,增长15.1%,商业贷款比年初增加0.4亿元,增长1.8%,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增长21.8%。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财产险承保总额347.8亿元,保费收入1.6亿元,财产险支付赔款13571万元,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9.8亿元,人寿险支付赔款2632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9万人。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全年共申请专利234项,增长56%,审批75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7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165件,技术合同交易额2900万元。“科技兴平”战略取得较大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3205所,教职工54363人,在校生人数94.4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34457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生1.8万人;普通中学301所,在校生32.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78.1%、40.7%和57.3%。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777人,在校生354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433人,在校生18730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5.2万人。全市共扫除文盲20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5年,全市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宝丰文化现象”叫响全国。到2005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为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58.6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330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2410万份。拥有广播电台4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21万户。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2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867个,保藏档案183万卷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675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81个,卫生技术人员15497人,其中执业医师5595人,护师和护士4548人,农村医疗点2988个。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社会无偿义务献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144枚,其中金牌44枚、银牌34枚、铜牌66枚,其中获国家级银牌2枚,铜牌1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蓝天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共关闭焦化企业25家,其他企业31家,取缔五氧化二钒企业57家,小铁矿选矿企业236家,小土焦240道,燃煤小锅炉76台,治理焦化企业14家,取缔了市区周边192堆违法堆放的煤堆、煤泥堆,取缔库区养鱼网箱600多箱;在矸石山上植树6万多棵,完成6座矸石山灭火治理和58台锅炉深度治理任务;秸秆焚烧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接受“环保110”投诉1152起,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烟尘去除率98.9%,粉尘回收率9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6%;全年出境水质达标率67.8%;大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67毫克/标立方米,超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4.3%;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43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12.2%;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147毫克/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15.5%;大气平均降尘量11.54吨/月平方公里;全年优良天数224天,优良率达61.4%,比上年增加7.8个百分点;市区交通噪声64.8分贝,降低4.8分贝;全年没有酸雨。

十二、人口、社会、劳动保障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卓有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到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49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9.3万人,非农业人口123.9万人,城镇化率达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2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1.9%;人均消费性支出6243元,实际增长13.3%。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083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1%。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3台,冰箱87台,空调器106台,洗衣机101台,家用电脑42台。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77台,冰箱21台,空调器10台,洗衣机71台,摩托车44辆。但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一部分低收入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统筹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统筹、医疗费用统筹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已有22.5万名职工和6.4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44.2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统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为52.1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1.1万人,退休人员10.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2个,福利院床位68张,城镇老年福利机构12个,床位354张,农村老年福利机构76个,床位1973张。城镇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年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总人数13248人。优待优抚户数9323户,优抚对象享受定期抚恤金人数952人,优抚对象享受定期补助人数9487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1347人,保障金总额5410万元,妥善安置了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安置城镇义务兵2052人,转业、复员士官69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部分上年数据有所调整,与上年同期对比按调整后数据计算。
4.保险部分数据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顶山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平顶山分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平顶山分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平顶山分公司合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