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洛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4 09:17:23 来源:洛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28次

洛阳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1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年初确定的“千百亿”目标顺利完成,实现了洛阳经济发展的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为洛阳“十五”经济的发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为再造一个新洛阳、构建洛阳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7000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D产业完成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48.4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52.6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2%和31.6%。

市场物价涨幅明显趋缓。2005年我市各月价格总水平虽然呈上升态势,但和上年相比涨势明显趋缓,总趋势呈逐步减弱之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远低于2004年5.2%的涨幅。从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四升四降”格局。2005年消费价格变动的?D大显著特征是,从8月份开始连续上涨了23个月的粮食价格进入了价格的回落轨道,价格同比回落0.8%,从而奠定了三季度价格总水平连连下降的局面;四季度由于粮食、肉禽价格的双双回落,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1.0万人,城镇在岗职3248.8万人,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41元,比上年增长12.4%。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有7.4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影响了一些项目和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部分企业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工业经济效益与全国,全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空间。此外如就业和再就业、招商引资、农民增收、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都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

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4.2万亩,增长3.9%,扭转了多年来我市粮食面积持续下降的态势;蔬菜面积80.8万亩,增长16.7%;油料面积64.4万亩,增长1.0%;棉花面积7.0万亩,比上年略有下降;中药材面积65.9万亩,增长5.2%;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2万亩,增长15.9%。2005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七成左右。

种植业再获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达210.53万吨,比上年增长1.2%,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并且连续三年总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达96.55万吨,减产3.7%;秋粮总产达113.98万吨,增产8%。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2005年,我市畜牧业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龙头,主要畜产品产量及畜禽存栏量均有所增加,优良畜禽比例上升。

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6.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5.8万亩,增长16.0%;零星植树达1797.8万株,增长13.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84.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4%;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14.6万台和6.1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8.1%;全年农村用电量14.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5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8.8千公顷,增长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9.8亿元,增长24.2%。限额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43.5亿元,增长19.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1.9亿元,增长52.7%;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22.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1.0亿元,增长18.4%;重工业增加值318.8亿元,增长25.1%。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2.7亿元,增长18.9%。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5年,我市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火电、铝工业、石油化工“四大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工业结构调控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据初步测算: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新投产项目完成总产值9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量的26.9%;工业新产品产值达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I%。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8.1亿元,增长39.1%。限额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8%,产销基本衔接。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全年达172.6,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税总额突破百亿元,达101.9亿元,增长32.4%工业利润达到52.6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长43.9%。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50.5%。施工单位施工工程5176个,增长30.5%。建筑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利税8.9亿元,增长40.2%;实现利润3.2亿元,增长5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加大符合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项目投入,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以工业、交通、农林水利、新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比上年增长45.5%,投资总量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0.9亿元,增长48.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高涨。全年第三产业投资184.8亿元,增长45.7%,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22.6亿元,少洛、济洛、西南环城3条高速相继通车,洛界高速大安至平顶山市界段已经建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1公里。洛阳至南阳高速大安至汝州段已经开工。嵩县陆浑至三洛交界段、新安县城至渑池段,以及洛卢路洛河大桥、洛宁洛河大桥等15个干线公路项目竣工通车,新增通车里程346公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3.5亿元,增长46.8%;文教、卫生业投资21.8亿元,增长1.4倍。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在建工业项目438个,竣工项目273个,完成投资209.3亿元,增长49.5%,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电力、机械、建材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7.1%、78.6%、72.0%和62.1%。

新区开发取得新成果。截至2005年底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其中2005年完成投资80多亿元。市政道路累计开工48条、76公里,竣工34条、45公里,并配套建设了水、电、热、气、通讯等设施。新区园林绿化面积已达210万平方米。房建工程累计开工591栋462万平方米,竣工282栋194万平方米。市四大班子迁入新区办公,体育馆、游泳馆建成投用,洛龙区行政中心、勤政苑小区、高层次人才小区,以及顺驰、建业等一批商品房开发项目相继竣工投用。目前,初步实现“成规模、聚人气、出形象”的年度目标。

老市区各项建设顺利推进。总投资7亿元、全长10.6公里的王城大道全线贯通。纱厂东西路、延安路、天津路等11条道路改造竣工通车,第六批“两创”工程已基本建成。投资6900万元实施“一河两渠”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4900万元。

房屋开发和商品房销售增势强劲。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商品房竣工面积达195.3万平方米,下降3.1%,销售面积达204.2万平方米,增长21.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8.0亿元,增长15.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2.7亿元,增长13.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3.2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44.1亿元,增长36.0%。分商品销售看,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升级的趋势,住房、家用轿车、体育保健产品、通信产品以及教育、旅游正在成为持续升温的大众消费热点,这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960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出口总额72374万美元,增长22.8%;进口总额23641万美元,增长46.4%。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3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周转量44.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0%;完成旅客周转量达38.7亿人公里,增长5.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9亿元,比上年增长31.3%;本地电话年末用户达171.8万户,增长13.5%;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138.45万户,增长19.9%。

旅游业持续增长。据旅游部门统计,春节黄金周、牡丹花会、五一及十一黄金周、世界文化遗产日等,全市旅游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2131.8万人次,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4%、53.7%、24.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地方财政支出95.8亿元,增长3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1.0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7%和40.2%。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10.2亿元,增长13.8%;营业税11.4亿元.增长17.8%;企业所得税6.7亿元,增长115.4%。

金融运行基本正常。2005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4.8亿元,比年初增加121.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95.2亿元,比年初增加76.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8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3亿元。其中:短期借款余额为291.0亿元,比年初增加12.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2.0亿元,比年初增加14.3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37.7亿元,现金支出2516.5亿元.双双比上年增长10.0%,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21.2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7.3亿元。全年赔付额2.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3亿元,人身险赔付额1.4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4所,招生1.7万人,在校生6.5万人。普通高中86所,招生43万人,在校生12.3万人。普通初中369所,招生12.0万人,在校生36.6万人。小学2558所,招生11.0万人,在校生65.5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0.2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08所,招生4.7万人,在校生11.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80人,在校生1246入。普通初中入学率99.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7.6万人次。

科技事业稳定发展。2005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6万人。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万人。全年科研经费支出13.5亿元,其中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8.0亿元,全年科技活动项目(课题)1600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60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98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9个,档案馆17个。年末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5.6%,电视人口覆盖率96.2%,有线电视用户55.9万户。市级电视台周播出时间1112小时,市级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109小时。

卫生事业继续改善。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8个,床位1.8万张。卫生防疫机构16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7726人,注册护士5911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1363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1005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1个,床位3287张,卫生技术人员3737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各地普遍展开。全市在校生体育达标率达99.3%。全年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比赛254场次,参加运动员4.2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金牌157枚,银牌107枚,铜牌104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明显改善。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645人,环境监测人员299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建成1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86.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2个,面积达205.2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增强。城市日集中处理污水17万吨,工业废水重复用水率达9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达到265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641.7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6.43万人,出生率10.02‰;死亡人口3.12万人,死亡率4.86‰;全年净增人口3.3万人,自然增长率5.1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5.3元,比上年增长12.7%;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76.5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903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4元,增长14.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至年末,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2,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3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3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60.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4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64.5万人,参加大病医疗统筹职工46万人。2005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2005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5614张,福利院收养3519入。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634人。全市拥有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57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2个。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和预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