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郑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7:19:35 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52次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4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48.9∶45.8变为5.0∶48.9∶4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584元,比上年增长9.1%。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0.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1%,八大类价格除食品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11.0%外,多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分类价格见附表1)。

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7.5万人,比上年增长5.7%,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35.8万人,比上年增长22.5%;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7.6万人。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40.0万人,比上年下降3.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7.8万人,比上年增长17.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9.7万人,比上年增长7.0%;三次产业从业结构比例为37.1∶31.2∶31.7。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2.31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比上年增长9.5%;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77万人;再就业率为45.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制约,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积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粮食生产受播种面积减少和旱灾的影响,总产有所下降,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6.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2%,但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4.1%。全年粮食总产量139.9万吨,比上年下降6.7%,其中夏粮总产量63.2万吨,下降16.9%;秋粮总产量76.7万吨,增长3.9%。油料总产量16.6万吨,下降0.9%;棉花总产量0.6万吨,下降9.1%;蔬菜产量再创新高,达237.5万吨,增长11.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油料种植面积56.9千公顷,增长0.6%;蔬菜种植面积76.4千公顷,增长12.3%;粮经比由上年的71.8∶28.2调整为70.6∶29.4。名优新特精细品种持续增产,无公害蔬菜、瓜果等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效益提高。

畜牧业、渔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0.7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猪牛羊畜肉总产量20.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15.1万吨,增长5.4%。奶业发展迅猛,奶类总产量8.4万吨,增长34.7%;其中牛奶产量5.7万吨,增长68.6%。水产品产量6.1万吨,比上年增长9.8%。

林业造林步伐加快。林业生产从经济效益型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12.4%,其中退耕还林10.3千公顷。郑州环城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见成效,在京珠、开洛高速公路沿线植树173.6公里,其中环城生态防护林示范工程83公里,通道绿化成为林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77.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5%;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9.9万台和8.7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0.1%和14.6%;全年农村用电量3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2.9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95.6千公顷,增长2.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72.6亿元,增长11.9%;集体企业增加值65.0亿元,增长13.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65.7亿元,增长1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2.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14.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1.1亿元,增长4.7%;重工业增加值176.7亿元,增长16.9%。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93.8亿元,增长12.8%;小型工业企业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13.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支柱产业增势迅猛。铝、汽车、食品、纺织四大主导行业工业增加值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汽车行业完成增加值15.7亿元,比上年增长51.3%;食品行业完成增加值30.3亿元,增长9.8%;铝行业完成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6.8%;四大主导行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30.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煤炭、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行业也呈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7.8%、11.4%和10.9%。企业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业新产品产值达37.8亿元,比上年增长93.8%。煤炭、建材、造纸、化工等行业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小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2)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82.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实现利税总额84.5亿元,增长17.1%;实现利润35.2亿元,增长24.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9亿元,增长54.5%。全市亏损企业317个,亏损面19.7%,比上年降低1.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2亿元,比上年下降40.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2.8亿元,比上年下降51.0%。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7710元/人,比上年增长14.5%;流动资产周转速度1.7次/年,比上年加快0.06次/年;资产负债率62.8%,降低1.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2.1%,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完成建安工作量143.0亿元,增长8.8%。施工单位工程个数6197个,增长4.3%,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585个,增长26.8%,投标承包工程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4.0%;施工房屋面积17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7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单位214.9亿元,增长20.5%;集体经济77.3亿元,增长6.5%;城乡居民个人48.5亿元,增长6.4%。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完成119.1亿元,增长17.6%;更新改造完成25.8亿元,增长12.7%;房地产开发完成59.6亿元,增长25.2%。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4.1亿元,比上年下降18.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96.3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30.3亿元,增长17.9%。从行业看,工业、交通、运输投资增长较快,工业投资完成94.9亿元,增长18.5%;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完成63.1亿元,增长97.8%;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完成18.9亿元,下降18.9%。

全年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525个,比上年增加35个。建成投产项目39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4.7%。新增固定资产2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7.0%。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68项(计99个子项)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43.9亿元。其中,环城快速路、中原西路、紫荆山南路、郑花北路、德化街步行街等38条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如期完工;郑少高速等续建项目按计划推进;郑州航海体育场工程、郑州移动通信生产楼工程等相继建成;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年产208万支玻壳和408万支玻锥已点火试生产。郑州供水工程邙山干渠南段工程实现了供水;郑州市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陆续投入运营;东风渠、熊耳河截污综合治理工程如期推进;嵩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和道路基础设施项目一期竣工验收,二期顺利进行;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设施建设、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5.3亿元,增长12.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5.6亿元,增长10.0%。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完成279.1亿元,增长12.6%;餐饮业零售额49.9亿元,增长16.4%;制造业零售额41.5亿元,增长4.7%;农业生产者零售额44.1亿元,增长6.0%;其它零售行业零售额16.3亿元,增长7.9%。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结构,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假日经济开拓市场,营造宽松、便利、规范的消费环境。“春节”、“五一”、“国庆”三个黄金周,十大零售商场零售额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6.5%。

商贸城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批零贸易业餐饮业网点12.4万个(含个体批零贸易、餐饮商户及商品交易市场内摊位数),其中批零贸易餐饮企业单位数8444个;商品交易市场330个,其中,综合市场181个,专业市场142个,其它市场7个。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总额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商品交易市场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方式在市场主导地位增强,连锁超市、便民店、专卖店等新型商业业态使经营水平更加提高。抓住加入WTO的契机,大力招商引资,北京华联、国美电器、凯利农万货、普尔斯马特、百脑汇、百盛、必胜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业巨头纷纷抢滩郑州,为商贸城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功举办了2002年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经贸博览会,总成交额54.4亿元;其中,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5个,合同金额达15.6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全年全市直接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直接进口总额3.5亿美元,增长5.1%;直接出口总额6.9亿美元,增长4.2%。在出口产品中,一般贸易出口6.1亿美元,增长0.7%;加工贸易出口0.7亿美元,增长35.1%。分地区看,出口亚洲3.5亿美元,增长7.1%;出口非洲0.4亿美元,增长36.5%;出口欧洲1.6亿美元,增长3.0%;出口大洋洲798万美元,增长10.5%。

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全年新批外资企业67个,比上年增加9个;合同外资额2.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0%;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91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0%;对外借款45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3.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迅猛。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103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5%;完成营业额72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2%。对外劳务输出6296人,比上年增长35.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稳定发展。全年交通、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交通运输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266.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6%。其中铁路188.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4%;公路77.7亿吨公里,增长8.6%;航空0.25亿吨公里,增长5.8%。完成客运周转量148.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9%。其中铁路62.5亿人公里,下降6.6%;公路67.7亿人公里,增长12.5%;航空18.4亿人公里,增长15.5%。公路里程达到5715.8公里,比上年底增加26.5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9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1亿元,增长8.8%;电信业务总量40.8亿元,增长25.0%。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154.4万户,比上年增长30.6%,移动电话新增用户36.2万户。全社会年末电话机数329.6万部,比上年增长14.7%。电话普及率达到48部/百人。公用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公用电话3.0万部,比上年增长7.1%;IC卡电话1.58万部,比上年增长36.2%。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9.2万户,比上年增长4.7%。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旅游业增加值完成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2002年来我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1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全年接待过夜的海外游客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其中外国游客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港澳台同胞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旅游外汇收入54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7%;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02万人次,增长12.3%;旅游总收入达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工商税收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地方财政支出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文教科学事业费支出12.2亿元,增长25.8%;城市维护费支出5.5亿元,增长39.7%;基本建设支出6.2亿元,增长0.5%。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971.1亿元,比年初增加341.5亿元,增长20.9%;其中企业存款736.9亿元,比年初增加94.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52.1亿元,比年初增加280.6亿元,增长22.1%。其中短期贷款801.3亿元,比年初增加124.2亿元;中长期贷款495.1亿元,比年初增加118.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9.6亿元,比年初增加166.2亿元,增长24.3%;其中活期存款274.0亿元,定期存款575.5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上市公司2家。截止2002年底,全市有7家股份制企业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31.8亿元。其中,发行上市募集资金22.3亿元;在二级市场配股7次,募集资金9.5亿元;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达67.7亿元。

保险业务扩大。全年保费收入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6亿元,增长25.8%;人寿险保费收入22.8亿元,增长147.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92.1%。全年赔付额4.0亿元,增长63.7%,其中财产险赔付额3.1亿元;人寿险赔金额0.2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5%。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为全市经济稳定、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起到了积极的补偿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郑”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1%。2002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6万人,比上年增长2.3%;在郑及受聘的客座两院院士23名。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305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186项。共有113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比上年增长10.8%。全市12县(市)区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全部达标。

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以实施2662工业技术创新计划和5212农业技术创新计划为载体,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44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个。高新技术产品达到838个(含软件产品);共有52个项目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

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94项,技术贸易成交额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获得授权专利917件,比上年增长1.8%。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2所,比上年增长33.3%;成人高校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9处。全市普通高校招生7.4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增长18.8%;在校学生21.4万人,增加5.2万人,增长32.4%。在校研究生3962人,比上年增长38.4%。成人高校招生4.3万人,在校学生10.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28.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2.99万人,在校学生6.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6.5%和17.3%。全市普通高中90所,招生4.1万人,比上年增长31.4%,在校学生9.9万人,比上年增长21.6%;普通初中360所,招生14.0万人,在校学生43.3万人,比上年增长8.2%;小学1582所,在校学生67.8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4.4%和6.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101.2%;幼儿园在园幼儿12.3万人,比上年增长11.4%;以实用技术培训、再就业培训为主的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6.1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13套频率节目),电视台2座(21套频率节目),中波广播发射台2座(8套频率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83.1万户;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广场文化活动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道德规范进万家”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要内容,在以绿城广场为示范点的全市各大文化广场共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00多场次,放映电影20多场,观众达100万人;以“普及高雅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为主旨的绿色周末,先后举办22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演出,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门诊部、所)315个,床位2.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万人,注册护士9987人。年末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个,卫生技术人员1129人。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920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完善,有611个村实行合作医疗,设置各类医疗点2235个,乡村医生数5674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2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481.5枚,银牌359枚,铜牌314枚。其中世界比赛冠军6个,亚军1个;亚洲冠军2个,亚军4个;国际冠军7个,亚军3个,第三名5个;远东暨南太平洋地区冠军6个;全国冠军75个,亚军80个,第三名59个;河南省比赛冠军385.5个,亚军270个,第三名249个。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发展,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81.2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666人,比上年增长7.8%。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92项,总投资7210.7万元,比上年增长50.3%。关停和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100个;年削减COD693.4吨;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47.2%。加强城市煤烟型污染控制,拆除燃煤大锅炉207台;继续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224天达到一、二级(优、良)空气;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双达标”成果。

十二、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年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47.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7%。首次采用国际竞标方式的做法选定了日本黑川纪章郑东新区总体概念规划方案,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完成了老城区保护改造总体概念性规划,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我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水平经营城市”的序幕。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一期工程的施工监理招标已经完成。为确保市区交通畅通,着力发展大公交,全年新开公交线路25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547台,城市公交客运量达3.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7.0%,实现了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109.3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142.1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77.5公里,面积221.4万平方米。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2027辆,比上年增长16.9%;全年售电量103.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0%;日供水能力114.1万立方米/日;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87.0%。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全市各公园、广场免费开放,世纪游乐园建成开放。新增绿地242.3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167.5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5.7平方米,增加0.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路灯改造、夜间照明工程完成年度任务,城市日益亮、绿、净、美,市容市貌变化显著。

十三、人口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8.81‰,死亡率4.78‰,自然增长率4.03‰,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年末全市总人口68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2.7万人,非农业人口245.1万人,城镇人口384.2万人。市区人口275.2万人,建成区人口220.9万人。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66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4.7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79.9元,增长5.1%。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2元,增长17.4%;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66元,增长2.1%。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5.1%,比上年的38.7%下降3.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上年的6.3:1扩大到9.8: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52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77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045元,增长11.2%。

城乡居民住房面积扩大。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6.8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达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国家怃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万人,增长1.7%。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73.0万人,比上年增长1.7%;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8522人,增长53.3%;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20.7万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0.6万人,增长8.5%。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2.77万人全部足额发放了生活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最低工资、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医院床位3953张;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4处,比上年增长61.5%。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61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00万元。接受社会捐款物162万元,比上年增长67.2%。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