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南

郑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7:18:41 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20次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实施科教兴郑、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开拓进取,努力克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快城市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01.9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376.5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7∶49.2∶45.1变化为5.3∶48.9∶4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225元。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2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5.2%,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0.9%,占非公有制经济的88.0%,分别比上年提高4.9个和0.8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稳定。全年中心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八大类价格除衣着类价格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下降4.1%外,多数商品价格高于上年水平(分类价格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44.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05.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0.4万人。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44.9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7.3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2.6万人;三次产业从业结构比例是:42.0∶28.2∶29.8。再就业工程实施力度加大,有关下岗安置的各项政策得到认真落实。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使2.19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99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1.2%,再就业率为50.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1%。

企业景气指数上升。2001年企业家信心指数站稳“景气”区间;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继续看好,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12.44点,比上年提高3.83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1年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仍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49.9万吨,比上年减少5.6%。其中夏粮总产量76.1万吨,增长1.8%;秋粮总产量73.8万吨,下降12.1%。油料产量快速增长,总产量16.7万吨,增长11.2%;棉花总产量0.6万吨,增长6.7%;蔬菜产量再创新高,达212.7万吨,增长19.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油料种植面积56.6千公顷,增长5.6%;蔬菜种植面积68.1千公顷,增长22.1%;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5.1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9%。粮经作物的比例由上年的74.9∶25.1调整为71.8∶28.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名优、新特、精细品种持续增产,无公害蔬菜、花卉、瓜果等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效益提高。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973公顷。郑州环城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畜牧业保持平稳发展,奶业发展迅猛。全年肉类总产量19.5万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16.1万吨,增长4.6%。禽蛋产量14.4万吨,增长9.2%。奶类总产量6.2万吨,增长24.9%;其中牛奶产量3.4万吨,增长60.6%。水产品产量5.5万吨,增长35.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61.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5%;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9.88万台和7.23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30.56亿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4.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1%,节水灌溉面积92.96千公顷,增长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产销基本衔接。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44.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突破二百亿元大关,达到210.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6.1亿元,增长3.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9.1亿元,增长6.0%;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59.1亿元,增长1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增长20.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8.0亿元,增长4.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2.1亿元,增长12.3%,增幅高于轻工业8.1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5.6亿元,增长5.0%;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12.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0%。

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小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及供应业增速都呈快速发展,分别比上年增长9.3%、25.2%和13.7%。企业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2)

经济效益略有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利税总额68.8亿元,增长4.3%;实现利润26.7亿元,增长0.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5亿元,增长1.7%。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4.24%,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3042元/人,比上年增长8.9%。流动资产周转速度1.71次/年,比上年加快0.03次/年;资产负债率61.31%,降低0.83个百分点。虽然工业整体效益有所好转,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较高,烟草行业亏损较大。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7.6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4.9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完成建安工作量131.4亿元,增长27.5%。施工单位工程个数5896个,增长11.5%,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581个,增长13.8%,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60.7%;施工房屋面积14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3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8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单位179.3亿元,增长19.8%;集体经济71.8亿元,增长1.7%;城乡居民个人44.6亿元,增长16.8%。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完成101.3亿元,增长29.5%;更新改造完成22.9亿元,下降17.9%;房地产开发完成47.6亿元,增长39.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2.9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95.4亿元,增长17.6%。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工业投资完成80.1亿元,增长8.8%,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完成31.9亿元,下降0.9%,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完成19.8亿元,增长18.6%。

全年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52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5.5%。新增固定资产1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7.1%,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54项(计100个子项)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4%。其中,环城快速路、嵩山南路、花园路拓宽改造工程建成通车;紫荆山南路立交、中原路立交、新郑路立交全面竣工;郑州市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陆续投入运营;郑少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郑州市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设施建设、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工程、嵩山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东风渠市区段综合治理等工程进展顺利。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科技项目如郑州油漆厂迁建工程、郑州玉龙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示范工程、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档涂附磨具产业化示范工程相继按计划开工建设;河南庆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磷苯二甲酸酐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已建成投入生产。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63.3亿元,增长12.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3.2亿元,增长10.5%。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完成233.1亿元,增长11.0%;餐饮业零售额57.2亿元,增长19.4%;制造业39.6亿元,增长9.2%;农业生产者零售额41.5亿元,增长10.8%;其它零售行业零售额15.1亿元,增长8.4%。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结构,实行错位经营,以假日经济拉动有效需求效果明显,“春节”、“五一”、“国庆”三大假日期间,十大零售商场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6.5%、179.0%和30.2%。

商贸城建设步伐加大。年末全市共有批零贸易业餐饮业网点12.1万个(含个体批零贸易、餐饮商户及商品交易市场内摊位数),其中批零贸易餐饮企业单位数7410个;商品交易市场330个,其中,综合市场181个,专业市场142个,其它市场7个。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9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总额27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商品交易市场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辐射力进一步增强。连锁、超市、专业店等现代营销方式、新型业态发展迅速,麦当劳、肯德基、国美等国内外知名商业集团陆续入驻郑州。2001年成功地举办了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和秋季全国糖酒交易会,合同成交额分别达94亿元和114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2001年全市直接进出口总额993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直接进口总额33634万美元,增长20.8%;直接出口总额65743万美元,增长5.8%。在出口产品中,一般贸易出口60113万美元,增长9.4%,加工贸易出口5361万美元,下降19.0%。分地区看,出口亚洲33091万美元,下降0.8%;出口非洲2663万美元,增长21.3%;出口欧洲15223万美元,增长12.1%;出口大洋洲722万美元,增长4.8%。

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降,但降幅趋缓。全年新批外资企业58个,合同外资额1.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9%;实际利用外资908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7%;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714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2.5%;对外借款194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迅猛。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77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6.0%;完成营业额63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对外劳务输出4641人,比上年增长47.0%。

旅游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来我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全年接待过夜的海外游客8.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外国游客4.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港澳台同胞4.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4%。旅游创汇50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7%;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802.9万人次,增长15.6%;旅游总收入达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25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5%。其中铁路18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7%;公路71.6亿吨公里,增长2.1%;航空2369万吨公里,下降7.6%。完成旅客运周转量143.0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铁路66.9亿人公里,增长11.4%;公路60.2亿人公里,增长6.9%;航空15.9亿人公里,增长20.8%。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4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7亿元,增长16.8%;电信业务总量32.7亿元,增长15.9%。移动电话新增用户59.9万户,增长286.4%,年末用户达到118.2万户,比上年增长102.7%。全社会年末电话机数287.3万部,比上年增长40.5%。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公用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公用电话2.8万部,IC卡电话1.16万部。数字数据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继续高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27.9万户,比上年增长50.8%。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全市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工商税收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地方财政支出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用于文教科学事业费支出9.7亿元,增长25.1%;用于城市维护费支出3.97亿元,下降6.7%;用于基本建设支出6.2亿元,增长87.7%。

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1627.3亿元,比年初增加310.9亿元,增长23.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664.9亿元,比年初增加105.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56.8亿元,比年初增加261亿元,增长26.3%。其中短期贷款697.4亿元,比年初增加64.1亿元;中长期贷款378.7亿元,比年初增加124.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2.8亿元,比年初增加118.5亿元,增长20.6%;其中活期存款213.2亿元,定期存款479.6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截止2001年末,全市有7家股份制企业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达115.0亿元;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9.5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猛。全年保费收入16.9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3亿元,增长18.6%;人寿险保费收入10.73亿元,增长67.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96亿元,比上年增长81.1%。全年赔付额2.51亿元,增长5.0%,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93亿元;人寿险赔金额0.23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35亿元。保险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全市经济稳定、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起到了积极的补偿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2001年末,全市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90个,比上年增长2.7%;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6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415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233项,共有102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6%,提高1.5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进入技术创新“6122工程”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增长12.0%,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40亿元,增长23.0%;创利税19亿元,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22个。

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94项,技术贸易成交额4.69亿元,比上年增长4.0%。获得授权专利901件,比上年增长2.4%。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教育业完成增加值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2001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4所,成人高校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8处。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6.2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26.5%;在校学生16.2万人,增加4.5万人,增长38.4%。在校研究生2862人,比上年增长38.5%。成人高校招生3.5万人,在校学生8.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0.7%和2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7.1万人,在校学生21.6万人。全市普通高中93所,招生3.1万人,在校学生8.2万人;普通初中371所,招生14.8万人,在校学生40.1万人;小学1848所,在校学生72.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5%,小学升学率99.16%;幼儿园在园幼儿11.1万人。以实用技术培训、再就业培训为主的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6.4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全年文化业完成增加值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6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13套频率节目),电视台2座(15套频率节目),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4套频率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160.1万户。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围绕现代社会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根据《老子、儿子、弦子》改编的电影《我爱我爹》、电视剧《生死较量》先后获得国家、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扶贫》等作品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广场文化活动以庆祝建党80周年为主线,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绿色周末”先后举办了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等24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演出,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卫生业完成增加值8.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7个,床位2.58万张,增长7.5%;卫生技术人员2.86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2万人,护师、护士1.0万人。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38张;每万人拥有医生18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7个,卫生技术人员1265人。妇幼卫生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432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完善,有778个村实行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村设置的医疗点2828个,乡村医生6042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医药、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体育业完成增加值0.3亿元,增长13.0%。2001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63.5枚,银牌317枚,铜牌258枚。其中世界比赛冠军3个,第三名1个;亚洲亚军5个,第三名2个;国际冠军17个,亚军11个,第三名3个;远东暨南太平洋地区冠军3个,亚军1个;全国冠军40.5个,亚军39个,第三名36个;河南省比赛冠军300个,亚军261个,第三名216个。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发展,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82.2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546人,比上年增长40.3%。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26项,总投资4799万元。关停并转和取缔污染严重的小企业105个;年削减有机污染负荷2.3万吨,比上年增长156.6%;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52.8%,比上年增长5.3%。继续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加强城市煤烟型污染控制,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实现了全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全市水、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率分别达到96.4%和98.0%,顺利通过了国家“双达标”验收。

十二、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年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7.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2%。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四个一”重点工程中,全长43.7公里、总投资15.83亿元的环城快速路建成通车;中原路铁路立交拓宽改造,新郑路铁路立交建设,迎宾路、花园路、纬二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均已按期竣工通车。完成投资1.1亿元,对市区71条(段)157公里道路路灯进行了改造。全年新开公交线路16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510台,城市公交客运量达2.8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64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86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49.4公里,面积183.2万平方米。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1734辆,比上年增长29.2%;全年售电量9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9%;日供水能力达124万立方米/日;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97.7%。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城市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对城市全面进行综合治理。首次以国际招标方式确定了郑东新区总体概念规划;完成了大学城西、北组团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嵩淮、大石桥、商都等游园已建成开放,世纪游乐园建成试营业。新增绿地77.4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3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8万平方米,增长38.6%;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5.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三、人口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0.42‰,死亡率4.84‰,自然增长率5.58‰,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年末全市总人口676.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2.98万人,非农业人口233.99万人,城镇人口375.89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205.2万人。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398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3元,比上年增长11.8%;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09元,比上年增长7.5%。中心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66元,增长12.5%;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894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三千元大关,达3068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55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636元,增长12.5%。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6.7平方米,增加3.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达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5%,国家怃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2万人,增长6.1%。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85.3万人,比上年增长22.0%;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558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19.1万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登记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达3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68.6万人,比上年增长4.3%。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最低工资、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医院床位4089万张,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2处。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6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22万元。接受社会捐款物96.9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