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济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2-03-29 14:52:26 来源:济宁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877次
济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
 
(2022年3月20日)
 
2021年,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三个走在前”目标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紧扣全市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新时代济宁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全年经济运行稳步复苏、稳中加固态势明显,制造强市建设全面起势,产业发展活力强劲,绿色低碳引领突出,民生福祉更加厚植,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070.0亿元、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83.8亿元、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34.6亿元、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51.6亿元、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6.3%。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627.8亿元、增长7.7%,工业增加值为1743.4亿元、增长8.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774.1亿元、增长1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89.7亿元、增长9.1%,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85.6亿元、增长16.6%,金融业增加值为263.4亿元、增长5.0%,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18.5亿元、增长7.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869.9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8∶38.2∶50.0调整为11.5∶40.1∶48.4。人均生产总值达6072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413.4美元),增长8.6%。
 
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4.6万户、增长1.4%,其中新登记企业4.9万户、占比33.6%,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5万户、占比65.3%,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645户、占比1.1%。年末市场主体90.9万户、增长10.5%,注册资本金21079.1亿元、增长6.6%。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342户、增长12.0%,私营企业26.1万户、增长12.8%,个体工商户61.9万户、增长9.9%。全年新增“四上”企业2135家,“四上”企业数量达6886家。
 
制造强市建设全面起势。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提升“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断推进链条式增长、集群化扩大、方阵型崛起。企业获得感明显提升,402家攀登企业办结销号问题诉求971项,引进各类人才、技术工人1.4万余人,新发放贷款66.5亿元、增长15%,政府基金累计出资1.9亿元,保障攀登企业项目用地3126亩。规上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7%、22.9%,分别高于规上工业2.6个、9.8个百分点,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0%。工业新产品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半导体分立器件等主要产品分别增长177%、90%、54%。
 
“六稳”“六保”保障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把保就业、稳增岗位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下降0.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稳岗返还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206.1万元、惠及企业7354家,稳定就业岗位33.7万个,全年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9.7万人次,1.8万名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或返乡创业。企业经营压力缓解。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2亿元,发放量和奖补资金均居全省首位;减免企业社保费33.3亿元、惠及企业3.1万家。金融支撑实体经济有力。培植民营小微首贷企业10433户,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14.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03.1亿元,办理普惠小微贷款延期87亿元。能源供应稳定充足。全年原煤产量达到5365.8万吨,发电量为472.7亿千瓦时,对外输出电力82.9亿千瓦时。
 
物价水平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7%。分类别看,衣着类价格上涨2.0%,居住类价格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2.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类价格与上年持平;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下降1.4%。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全市常住人口83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0.1万人,农村人口323.5万人。户籍人口89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3.5万人、乡村人口441.0万人,男性461.2万人、女性433.3万人。全年出生户籍人口7.1万人,死亡人口3.9万人,净增户籍人口0.4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116.2亿元、增长9.1%。其中农业619.0亿元、增长4.2%,林业15.9亿元、增长6.3%,牧业288.2亿元、增长21.1%,渔业91.9亿元、增长6.2%,农林牧渔服务业91.9亿元、增长9.9%。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例为55.5∶1.4∶25.8∶9.1∶8.2。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79.5万亩、增长0.5%,粮食产量486.8万吨、增长0.8%。单产450.9公斤、增长0.5%,其中夏粮232.1万吨、增长1.9%,秋粮254.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经济作物面积370.5万亩、减少9.7万亩,蔬菜瓜果面积279.5万亩、增加0.4万亩,棉花产量2.6万吨、下降30.8%,油料产量14.8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38.9万吨、增长7.8%,肉类总产量46.4万吨、增长15.7%,禽蛋总产量40.3万吨、增长14.5%,奶类总产量13.9万吨、下降16.0%,水产品总产量27.6万吨、同比增长3.4%。
 
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全市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15个,省市级示范片区14个、县级示范片区21个。新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累计800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6个、累计222个。完成93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55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省率先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新建高标准农田85.7万亩。新建水肥一体化面积5.1万亩,使用商品有机肥19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995.5万千瓦,增长2.0%。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1万台,联合收割机3.9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22.2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以上,农机合作社总数达753家,整建制获评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3.3平方公里,其中国家水土保持工程治理54.2平方公里、省级水土保持工程治理11.9平方公里。
 
现代农业提质发展。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28家,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4个、省级田园综合体3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个。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创建国家级示范村19个。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600家,其中国家级32家、省级193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280家,其中省级65家。累计认定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16处。持续发展品牌农业,创建国家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1个,有效“三品一标”农产品703个,52个农产品品牌入选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名录。新增156名挂职金融副镇长,实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为139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14.6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08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按门类分,采掘业增长9.3%,制造业增长15.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下降18.6%,股份合作制企业下降24.3%,股份制企业增长15.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7.5%。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增长13.4%,中型企业增长10.3%,小型企业增长16.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6.6%,重工业增长12.0%,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1.3∶78.7。企业效益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4612.7亿元、同比增长25.3%,利润289.3亿元、同比增长0.5%,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3%。
 
工业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分类制定工业企业年度培育计划,实施精准培育、梯次培育。新增市级、省级、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70家、10家,同比增长22.7%、125.8%、66.7%。评选济宁首批瞪羚企业61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45家、增长136.8%。新增国家和省单项冠军企业18家、达到45家,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6家;评选济宁首批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3家。
 
建筑业发展良好。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79家、同比增加313家,完成总产值772.6亿元、增长9.1%,实现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5.4%。
 
四、服务业
 
服务业生产持续改善。全市66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22.8亿元、增长15.1%,实现利润22.4亿元、增长14.8%,十大行业门类中9个实现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0.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5.8%。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京台高速济宁段改扩建、鲁南高铁曲菏段相继建成通车,京杭运河主航道升级改造,济宁以南实现二级航道通航,济宁新机场加快实施建设。全市完成新改建公路859.7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122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39.4公里。全市公路旅客营运车辆1077辆,公路货物营运车辆18.4万辆,完成公路客运量855万人次,公路货运量30405万吨。水路通航里程1102公里,拥有各类营运船舶7231艘,水上运力规模达713.8万载重吨。完成港口吞吐量4600.2万吨,水路货运量3355万吨,水路客运量87.9万人次。济宁机场通航城市25个,航点城市由13个提高到18个,完成旅客吞吐量100.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62.9吨。私人汽车保有量165万辆、新注册登记12.4万辆,小微型载客汽车155.7万辆、新注册登记10.9万辆。
 
邮政行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邮政行业(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收入32.2亿元、增长17.4%,快递服务企业完成收入18.6亿元、增长26.8%,其中同城业务收入1.8亿元、增长10.3%,异地收入11.5亿元、增长17.1%,国际及港澳台收入0.2亿元、下降10.9%,其他收入5.1亿元、增长71.3%。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9%,第二产业增长8.3%,第三产业增长15.8%。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4∶41.8∶55.7调整为2.3:40.3:57.4。民间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同比增长10.2%、拉动全部投资增长8.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1.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5%。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2073个,其中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691个。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84.9亿元、增长15.7%,其中住宅投资497.0亿元、增长17.2%。商品房施工面积5064.2万平方米、增长1.3%,竣工面积773.2万平方米、增长9.0%,商品房销售面积1230.8万平方米、增长10.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48.2万平方米、增长10.0%。商品房销售额859.1亿元、增长17.2%,其中住宅销售额810.4亿元、增长18.2%。
 
六、国内外贸易和文化旅游
 
消费市场稳中有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59.6亿元、增长15.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2092.7亿元、增长15.7%,乡村366.9亿元、增长15.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实现2211.9亿元、增长14.9%,餐饮收入实现247.7亿元、增长22.5%。粮油食品类增长21.3%,服装鞋帽类增长18.4%,日用品类增长26.2%,金银珠宝类增长40.5%。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完成678.7亿元、增长24.6%,其中出口485.5亿元、增长25.8%,进口193.3亿元、增长21.6%。按市场主体分,全市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为144.2亿元、96.4亿元、86.6亿元,分别增长46.1%、31.1%、58.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协定国分别完成进出口245.8亿元、241.3亿元,增长29.6%、32.4%。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615亿元、增长26.5%,加工贸易进出口56.2亿元、增长4.7%。按商品类别分,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2.4亿元、增长37.6%,机电产品进出口237.1亿元、增长33.0%,工业制成品完成进出口600.9亿元、增长30.2%,初级产品完成进出口77.8亿元、下降6.6%。
 
招商引资增势强劲。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2家、增长15.2%,合同外资金额40.2亿美元、增长40.5%,实际使用外资11.3亿美元、增长38.9%,到位制造业外资、日韩资、欧美资分别增长5倍、4.7倍、7.6倍。招引落地亿元以上“十强”产业项目368个,到位内资667.6亿元、增长11.4%。对外承包工程在建项目9个,完成营业额6821万美元、增长18.0%。
 
园区改革活力释放。全年新开工亿元主导产业项目173个,其中10亿元大项目31个。12家开发区全面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成立16家开发运营公司、12家招商公司、46个产业研究所,发展3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6个,建设完成工业标准厂房886万平方米。
 
旅游复苏态势稳中向好。全市共接待游客6373.2万人次、增长28.1%,实现收入632.5亿元、增长39.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6372.2万人次、入境旅客1.0万人次。全市A级景区104个,其中5A级1个、4A级20个、3A级63个。微山湖5A旅游区顺利通过省级评审,2家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0家。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推进儒学讲堂建设,新增市级儒学讲堂示范点296处,文化旅游融合样板村5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累计达19家。成功举办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奖项全省第一,木作、瓦作、彩画作取得第一名。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个,省级文化生态名村、名镇2个。杂技作品《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送戏下乡演出23171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51536场,群众性文化活动21688场。国有美术馆6个,博物馆53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1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8处。出版报纸5种、发行量3008.1万份,期刊8种、发行量5.9万份。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0.5亿元、增长7%,其中税收收入331.8亿元、增长9.9%,税收占比7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7.2亿元、增长12.9%。其中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等支出分别增长11.6%、9.1%、16.1%、3.8%、23.2%。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市级银证保金融机构达112家,地方金融组织达7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1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34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累计537家、比上年增加85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257.7亿元、较年初增加689.6亿元,增长10.5%;各项贷款余额5600.9亿元、比年初增加817.9亿元,增长17.1%;余额存贷比77.2%,增量存贷比118.6%。绿色贷款余额235.3亿元,较年初增加106.9亿元,增长83.2%。2家金融机构发放全省首批碳排放权抵押贷款2500万元,济宁银行上线运行全省首家个人碳账户。
 
保险事业发展良好。实现保费收入227.1亿元、增长3.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69.8亿元、增长5.2%,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57.3亿元、增长3.0%。支付各类赔款76.0亿元、增长16.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44.6亿元、增长16.1%,人身险业务赔款支出31.3亿元、增长16.1%。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体育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各级各类学校3786所,在校生178.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读研究生6381人,本专科在校生14.5万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6.0万人;技工院校24所,在校生2.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19所,在校生5.7万人;普通高中47所,在校生15万人;普通初中290所,在校生36万人;小学1055所(另有教学点213所),在校生6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5630人;学前教育幼儿园2354所,在园幼儿36.4万人;校外培训机构3331所。教育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完成新改扩建学校35所,新增学位2.4万个,新改扩建幼儿园49所,新增学位1.2万个。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中小学教师超过4000人。开通助学公交54条。
 
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82家。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累计26家,荣获国家级优秀等次孵化器3个、省级品牌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个。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30家。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建成新型研发机构51家,其中通过省级备案19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项目300余项,其中承担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9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6个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9个项目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技术市场金桥奖。登记科技成果90项。专利授权量达1705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为5.2件/万人。产研院创新引领效应继续放大,引进落地产业化项目8个、累计30个,16个项目投入运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生成“创新券”240单,38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享受到省级“创新券”补贴84.5万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绿色通道,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275笔“成果贷”,发放贷款10.7亿元。
 
人才支撑明显增强。引进“双一流”等高校毕业生1890人,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117人,引进专科以上毕业生4.9万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总量达到9.8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57万人。新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5家,招募合伙人78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实现奥运奖牌“零”的突破。第十四届全运会,取得7枚金牌、5枚银牌、5枚铜牌,创造全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7场、体育赛事13场、商业活动38场。体育彩票销售额完成8.6亿元。新建或改建全民健身场地534处,健身路径3022件。建有市级体育社团60个,市级体育俱乐部6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平方米。
 
九、卫生和居民生活保障
 
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创新实行群众免费检测,上线全省首个核酸检测采样点专项地图,全市“愿检尽检”免费核酸检测累计336万人次,减免费用4496余万元。全市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21.6万管,全市“应检尽检”人群检测率达到100%。
 
医疗卫生服务升级。提速建设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投入使用,医疗中心、重症医学中心主体完工50%以上,济宁健康护理学院一期工程所有单体建筑主体封顶,中医医疗中心桩基施工完成70%。大力实施医疗能力登峰工程。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建成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5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聘请53名国内知名专家在济宁设立“名医工作室”。建成省、市级示范村卫生室54个、318个,建成中心村卫生室115个。各类卫生机构7283个,其中医院214个、卫生院128个、妇幼保健院12个。
 
居民福祉持续增进。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45元、增长8.8%,人均消费支出19034元、增长9.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56元、增长7.5%,人均消费支出24051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7元、增长11.2%,人均消费支出13119元、增长13.3%。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较上年收窄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5平方米。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标准,实现救助标准“十七连增”,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万人、特困人员3.9万人,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到791元、591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月标准分别提高到1029元、769元。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404处,其中养老院223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8处、农村幸福院696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3处、社区老年人食堂254处。养老床位6.7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2万张。医疗救助人数达15.40万人。住院救助达34.65万人次,其中重点救助对象达24.59万人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达1.92万人次。
 
十、城乡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内环高架全面完工,杨柳互通立交完成西向北(北向西)匝道通车,崇文大道跨宁安大道桥上桥下全线贯通,济安桥路与车站西路立体化改造项目完成主桥通车,完成古槐路、建设路、太白楼路等城市主要道路的升级改造,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项目138个、134.3公里,完成管网工程128个、118.5公里。全市共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3985套,共基本建成72498套。筹建公租房548套,发放“双困”家庭住房租赁补贴2972户。化解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20.3万户。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15条,新建过街天桥6处,建成公共停车场12个,新增停车位2509个。建成海绵城市38.2平方公里,实施雨污分流118.5公里,城市绿道130公里,新能源充电桩突破1万个。
 
公务法律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12348法律热线平台解答法律咨询14360人次,山东法网等网络平台累计解答群众法律问题6535人次,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965件,同比提升30%。成立“和为贵”人民调解室4750个,专兼职调解员18162人,受理调解案件10911件,调解成功率达99.4%。新增专兼职律师75人、总数1604名,新增律师事务所4家、总数104家。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7μg/m3,比上年改善16.1%;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比上年改善11.5%;优良天数达246天、同比增加23天,优良率67.4%、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建成36个市级水质自动监测站,打造形成由10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组成的水监测体系。南四湖水质连续18年持续向好,28个地表水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年均值全面达标,市内40条入湖河流年均值消除劣V类,10个地下水国控考核点位全面达标。更新迭代国六柴油货车11188辆、新能源货车418辆,国三及以上非道移动机械27448台、新能源机械3056台。济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49.5dB(A),与去年相比有所改善。
 
安全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4起,死亡72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42人,千名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68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56。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42起,死亡208人,每十万人交通事故发生数8.29起。
 
注:
 
1.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小数位四舍五入取舍产生的误差未做机械调整。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指标统计口径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