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聊城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2-03-16 13:31:55 来源:聊城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885次
聊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聊城调查队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动能转换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42.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21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968.47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9.84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3:35.0:50.7调整为14.2:36.6:49.2。
 
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4.5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8290人,困难人员就业345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5亿元,扶持带动就业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2.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6%,均优于省控目标。
 
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涨幅较上年收窄2.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0.9%。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4%,居住价格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3.6%,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1%,衣着价格下降1.2%,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下降4.5%。
 
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年末,常住人口592.79万人,城镇化率53.97%,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
 
二、重点战略与改革创新
 
动能转换扎实推进。“四新”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9%;占GDP的比重为32.44%,比上年提高2.59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3%,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十强”产业中高端装备增加值增长12.6%,高端化工增加值增长19.6%,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增长10.2%,新能源新材料增加值增长13.6%。印发实施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2家,累计上云企业突破1.2万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金帝机械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时风集团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东阿钢球入选国家质量标杆名单。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6家、瞪羚企业7家、单项冠军10家,高成长性企业增量创历史新高。
 
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出台《聊城市质量发展和专利奖励办法》,对2020年154个项目奖励1544万元。17家企业获评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4家企业荣登“山东名片”品牌影响力TOP榜,6家企业获评省知名企业产品品牌。共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62项,其中主导制定国家标准2项,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40项;获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5个、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8个。
 
乡村振兴积势蓄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管护体制改革,农户用电价格平均下降30%。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顺利完成。农业生产托管项目面积居全省首位。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百日攻坚”,打造美丽乡村片区11个,新增省级示范村36个,建成城镇开发边界外安置区29个。新改建农村公路750公里,完善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1.7万户。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省率先开发防返贫智慧云平台,构建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551户、1648人纳入动态监测帮扶范围。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7亿元,新建项目244个,实现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实施“归雁工程”,全省首家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挂牌成立。深入开展“三资”清理,清出土地30.4万亩,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过80%。
 
改革开放跨步迈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启动“无证明城市”攻坚行动,实现335项证明免提交。成为全省三个“点菜单”式改革试点市之一,探索“智能审批”新模式,实现21项政务服务事项“即时审批”。持续深化企业开办“4012”品牌,创新“证照联办、联变、联销”,累计减少跑腿12余万次,减少材料提交2万余份。持续深化流程再造,98%事项实现一次办好,99%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开放合作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2亿元。欧亚班列恢复开行。“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确定落户聊城,与英国苏格兰南艾尔郡等4市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友城数量实现翻番。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增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2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突破。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发明专利授权量新增920件,比上年增长45.1%。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3家,为历年来新增最多;加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594家,比上年增加291家,创历史新高。实现有需求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科技“创新券”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风险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PM10、O.比上年分别改善10.1%、14.8%、7.6%、7.8%,优良天数242天,比上年增加19天,环境空气优良率为66.3%,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省控以上考核断面全面消除V类水体,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4%。10个在用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金融风险有效化解。重点企业、重点机构存量风险加速“出清”,两家高风险机构均达到退出标准,增量风险得到有效稳控。不良贷款率2.7%,较年初下降3.9个百分点,为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三、农业
 
农业发展稳固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1.91亿元,比上年增长8.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1219.05万亩,增长0.7%;单产465.92公斤/亩,略增0.04%;总产567.97万吨,增长0.7%。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18.41万亩、总产量283.25万吨,分别增长0.9%、1.9%;玉米种植面积588.68万亩、总产量281.82万吨,分别增长0.6%、-0.4%。
 
蔬菜瓜果产量稳步增加。蔬菜播种面积223.50万亩,比上年增长3.6%;总产912.36万吨,增长5.8%;单产4082.10公斤/亩,增长2.1%。瓜果播种面积23.94万亩,增长2.2%;总产91.81万吨,增长4.3%;单产3835.42公斤/亩,增长2.0%。
 
畜牧生产持续向好。年末,生猪存栏168.77万头,增长7.7%;出栏246.45万头,增长29.3%。家禽存栏9622.01万只,增长1.8%;出栏32507.09万只,增长6.8%。牛存栏7.80万头,增长15.8%;出栏8.37万头,增长57.8%。羊存栏90.93万只,增长14.3%;出栏151.21万只,增长48.7%。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97%,增速高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37个百分点;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34%,居全省第4位。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产业园21个。新增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到3个。新增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6个,总量达到31个。临清市、东阿县、高唐县分别被评为“中国桑黄之都”“中国黄河鲤鱼之都”“中国锦鲤之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轻工业增长26.7%,重工业增长6.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22.5:77.5调整为27.5:72.5。工业用电量569.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86.7%。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40.7%,营业收入增长24.6%。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65户,其中过50亿元的企业15户。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
 
建筑业发展平稳。建筑业总产值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签订合同额685.1亿元,增长18.8%。
 
五、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质效提升。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41.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4.12亿元,增长1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9.82亿元,增长9.0%;金融业增加值162.74亿元,增长5.1%;房地产业增加值137.20亿元,增长6.7%;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59.60亿元,增长10.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79.56亿元,增长5.3%。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26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3.1%。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6.3%,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3.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22.9和30.1个百分点。
 
旅游业持续恢复。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7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实现旅游总收入180.94亿元,增长38.8%。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四横两纵”高速网全面建成,济郑高铁完成总投资的48.6%,雄商高铁、聊邯长高铁、聊城民用机场建设顺利推进。济聊高速聊城西互通立交改建、高东高速黑龙江路连接线开工,德上高速公路临清高速连接线、东阿至阳谷、德州至高唐、济南至临清、济南至东阿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成东阿至东平黄河大桥。市大外环全面开工建设,国省道完成大修73公里。
 
六、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9%。大项目带动作用增强,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1456个,比上年增加291个;完成投资增长14.5%,占全部投资比重为91.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3.0:25.7:71.3调整为1.8:24.6:73.6,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十强”产业投资增长18.9%;“四新”投资增长8.4%;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5.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9.5%。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322.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商品房销售面积731.3万平方米,增长12.6%。其中,住宅投资253.1亿元,增长7.8%;住宅销售面积575.2万平方米,增长7.9%。
 
七、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从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856.06亿元,增长14.4%;餐饮收入61.49亿元,增长16.8%。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18.9亿元,增长1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8.65亿元,增长14.3%。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8.3%、29.4%、24.3%和10.9%。智能商品增势良好,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50.1%,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33.4%,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7.1%。新消费模式快速发展。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7.5%。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值5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出口总值366.4亿元,增长61.1%;进口总值164亿元,下降10.1%。实际利用外资项目78个,增长42.6%;实际利用外资4.56亿美元,增长11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173.81亿元,增长20.1%;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5.5%,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87.77亿元,增长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3.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66.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0.2%,交通运输支出增长50%。
 
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898.85亿元,比年初增加532.5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484.29亿元,比年初增加383.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35.39亿元,比年初增加249.55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529.72亿元,比年初增加250.89亿元。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644.35亿元,比年初增加126.9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较年初提高3.13个百分点。
 
保险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保费收入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5.5%。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3.91万亿元,增长96.9%。累计赔付支出金额41.34亿元,增长9.1%。保险防灾减损重要作用有效发挥,完成农险赔付2.78亿元、企财险赔付7347万元、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救助2218万元。大病保险实现广覆盖。居民大病保险承保501.1万人,职工大病保险承保64.96万人,覆盖率达95%,累计赔付33.58万人次,支付大病保险赔款4.41亿元。推出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聊惠保”,累计承保66.56万人次。
 
九、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2所、中小学24所,分别新增学位6000个、2.15万个。东昌学院新校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建设进展迅速。5所中职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3门基础教育课程入选2021年“部级精品课”。3名教师获评全省教书育人楷模,28名教师入选省级培养奖励计划,3名教师入选教育部培养奖励计划。聊城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级市荣获山东省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获批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成功举办7.20国际象棋文化节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两项国家级大型比赛活动。全民健身事业基础不断夯实,为49个社区建设全民健身广场,所有公益性体育场馆均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3个市级体育场馆全部实现网上预约。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参加山东省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团体一等奖7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3个,个人一等奖11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27个。参加2021年全国U14、U16锦标赛、山东省中学生联赛等学生赛事获第一名17个、第二名21个、第三名25个。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年末,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5个,博物馆17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9个,美术馆7个,文化站136个,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79处、市级150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文化惠民深入人心,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9678场,“戏曲进乡村”演出8406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79万场。推动精品剧目创作,创作大型剧目3部、小型文艺作品20件、歌曲50余首,扶贫大戏《承诺》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孔繁森》等剧目入选山东省优秀展演剧目,《强渡黄河》获第十五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
 
卫生健康质量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先进做法被山东新闻联播3次报道。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市、县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比上年下降21.9%。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600家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全部建设完成,14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高标准国医堂建设。
 
十、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2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消费支出15630元,增长10.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62元,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12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2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76元,增长13.6%。
 
城市品质气质全域提升。主城四区发展能级全面提升,高铁新区启动建设,“一体两翼”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香江、古楼、湖南等片区控规编制完成。加快构建主城区“15分钟生活圈”,更新升级北关街等传统商圈,提升农贸市场10处,新建“口袋公园”30个、城市“微景观”124处。主城区新通车道路33条、桥梁10座,新建过街天桥8座。启动名城保护项目24个,开放630个公共停车位,建设提升5G基站11处,布展开放“微型博物馆”31处。新开工棚改2.52万套,基本建成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90个,化解已入住未办证房地产开发项目31个,1.55万户居民具备办证条件。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年末,基本养老参保人数401.27万人,为25.37万名离退休职工发放离退休费103.62亿元,为97.82万名60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17.64亿元;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6.36万人、65.46万人。连续第1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惠及企业退休人员17.83万人,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50元;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42元提高到150元;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395元提高到1530元,月人均增资135元。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753元/月、565元/月;城乡特困人员供养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129元/月、735元/月。年末城乡低保对象8.54万人,其中城市低保0.33万人,农村低保8.21万人,累计支出4.3亿元;特困供养对象2.30万人,累计支出2.9亿元;开展临时救助2734人次,累计支出588万元。建设完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7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8处,改造提升敬老院13处。建立失智老年人防走失关爱机制,向具备行动能力的失智老年人免费配备定位手环1557个。
 
安全生产持续巩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30.9%、33.8%。推行“一盔一带”,实施农村“畅安绿十字”工程,守护道路交通安全。面对持续3个多月的历史罕见汛情,4.8万余名干部群众日夜巡堤筑坝,3000余名防汛队员清淤强排,安全转移群众5200余名,实现平稳安全度过汛期。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快报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