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莱芜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8-05-09 13:17:47 来源:莱芜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6112次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运行质量持续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8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9.26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39.9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4:55.7:37.9。人均GDP达到65122元,比上年增长7.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9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336人,困难群体再就业59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低于控制目标0.4个百分点。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8%,消费品价格回落0.5%。从生产价格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从年初开始呈较快增长,涨幅逐月趋缓态势,全年分别上涨20.8%、20.3%,涨幅分别比上年扩大17.9和21.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58万户,日均新增43.4户,市场主体达9.71万户,比上年增长15.84%。其中,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316户,总量达到7.17万户,增长15.3%;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4516家,总量达到2.54万家,增长17.5%。个体私营新增注册资金237.5亿元,增长33.1%;新增就业5.59万人,增长2.4%。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5.48亿元,增长17.63%,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9.9%,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园区实力持续提升。全市六大重点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8.9%,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9.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05亿元,增长10.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4.21亿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415.01亿元,增长4.9%。
 
“十大产业”振兴提升成效显著。全市十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高于发展目标11.3个百分点;纳税总额29.51亿元,增长45.8%,高于发展目标31.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达到4个。
 
脱贫攻坚精准推进。全年投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939万元。扶贫产业项目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万人(次)。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103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超省下达计划数(9900人)4.1%。改造贫困户危房516户,比上年增长89%。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5.19%。其中,农业增加值42.93亿元,增长2.63%;林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18.57%;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10.98%;渔业增加值0.95亿元,增长7.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37.5%。
 
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59.26万亩,比上年增长4.36%,产量25.47万吨,增长10.8%;生姜播种7.42万亩,增长0.6%,产量25.09万吨,增长15%;大蒜播种14.63万亩,减少3.2%,产量20.37万吨,增长9.7%;油料播种12.57万亩,增长2.1%,产量2.41万吨,增长1.9%;烟草播种1.98万亩,减少3%,产量2748.58吨,减少0.5%;肉类总产量6.81万吨,增长7.6%;牛奶产量1914.89吨,增长6%;禽蛋产量3.3万吨,增长0.9%;水产品产量3539吨,较上年基本持平。
 
表1201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标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5.47
 
10.8
 
夏粮
 
3.51
 
-7.4
 
秋粮
 
21.95
 
14.4
 
棉花
 
0.3
 
-4.0
 
花生
 
2.41
 
1.9
 
水果
 
10.47
 
-4.3
 
蔬菜及食用菌
 
115.51
 
10.4
 
其中:生姜
 
25.09
 
15.0
 
大蒜
 
20.37
 
9.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0万元,补贴农民购置各类机具7600多台(件),累计培育和发展农机户3.28万户。争取省土地深松项目补贴资金105万元,土地深松补贴面积达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万亩。农业机械总值7.3亿元,增长5.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7.4万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59%,机电灌溉面积达28.87千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37.4千公顷,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0.7千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39.24千公顷。
 
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年末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三品一标”农产品301个。其中,新认证绿色农产品2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7个。建立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点60余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累计达107.5万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改革的村87个,入股土地面积9.23万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村72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5.7亿元,比上年增长9.76%。轻重工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44.51亿元,增长12.51%;重工业增加值291.2亿元,增长9.26%。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增加值累计增长7%;制造业增长8.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8.9%。
 
表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增加值
 
同比增长%
 
工业增加值
 
335.7
 
9.76
 
其中:轻工业
 
44.5
 
12.51
 
重工业
 
291.2
 
9.3
 
其中:国有企业
 
5.4
 
0.6
 
股份制企业
 
323.6
 
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5.4
 
-37.3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3
 
13.3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19.2
 
-14.5
 
其中:私营企业
 
50.1
 
62.1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247.6
 
-7.8
 
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7%;利税总额120.33亿元,增长109.76%;利润总额72.54亿元,增长140.33%。
 
主要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主要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其中,铁矿石原矿612.7万吨,比上年增长7.7%;生铁1912万吨,增长5.9%;粗钢1907.9万吨,增长7.9%;成品钢材2061.5万吨,增长4.3%;发电量22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9%。工业品销售情况较好,销售率达到98.7%。
 
表3201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202.8
 
-4.8
 
焦炭
 
万吨
 
584.7
 
-16.8
 
铁矿石原矿
 
万吨
 
612.7
 
7.7
 
生铁
 
万吨
 
1912
 
5.9
 
粗钢
 
万吨
 
1907.9
 
7.9
 
成品钢材
 
万吨
 
2061.5
 
4.3
 
水泥
 
万吨
 
314.1
 
-2.3
 
 
万吨
 
4.8
 
-0.1
 
服装
 
万件
 
1726.1
 
-2.8
 
发电量
 
饮料
 
亿千瓦时
 
万吨
 
224.8
 
27.2
 
20.9
 
40.8
 
锻件
 
万吨
 
19
 
5.2
 
粉末冶金零件
 
万吨
 
3
 
-1.6
 
耐火材料制品
 
万吨
 
9.4
 
18.7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实现总产值82.47亿元,增长3.0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5.92亿元,增长5.37%。房屋竣工面积290.7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306.81万平方米,增长4.2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8.14亿元,比上年增长5.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3.33亿元,下降16.9%;地方单位完成投资644.81亿元,增长6.1%。从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完成476.35亿元,增长0.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1.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21.78亿元,增长42.6%;第二产业投资338.03亿元,下降7.6%;第三产业投资308.33亿元,增长21.1%。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上年2.4:57.6:40.0调整为3.3:50.6:46.1;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95.31亿元,下降0.3%;工业技改投资192.16亿元,增长10.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32.32亿元,增长28.5%。
 
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完成开发投资53.44亿元,增长13.2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6.66万平方米,增长84.2%。其中,住宅销售89.96万平方米,增长78.65%。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0.31亿元,增长100.71%,其中,住宅销售额45.81亿元,增长93.69%。房屋竣工面积51.51万平方米,增长79.66%。房屋施工面积488.11万平方米,增长23.26%。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130.1万平方米,增长22.18%。
 
五、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稳中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8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34.3亿元,增长9.2%;商品零售345.7亿元,增长9.3%。按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6.5亿元,增长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2.5亿元,增长10.8%。
 
商品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情况看,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粮油、食品类增长8.3%;饮料类增长7.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9%。发展及享受类商品消费增长较快,金银珠宝类增长23.2%;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4%;中西药品类增长16.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9.9%;家具类增长10.8%。网络销售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共实现交易额2.86亿元,同比增长579.2%。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07.11亿元,比上年下降5%。其中,进口36.75亿元,下降23.4%;出口70.36亿元,增长8.6%。从主要产品出口情况看,钢材6.93亿元,增长127.2%;纺织服装4.8亿元,增长2.6%;农产品出口37.14亿元,下降1.6%;机电产品出口9.6亿元,增长1.6%。与“一带一路”国家完成出口额35.22亿元,占全部出口额的50%。
 
外贸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57家,比上年增加53家。其中,进出口额过亿元的企业有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全市进出口市场达到167个国家和地区,新增16个。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达到8家,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达到5家。
 
国际经济深化合作。实际境外投资总额1237.3万元,外派劳务2591人,比上年增长6.6%。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个,签订合同外资2.60亿元,实际利用合同外资2.30亿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597.27公里,比上年增长4.37%。其中,高速公路140.28公里,一级公路198.95公里;二级公路42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04.7公里/百平方公里。公交营运车辆1456辆,新增18辆,营运线路162条,新增39条,营运线路3270公里,增长27.48%,营运出租汽车1600辆。全年公交运客总量5666万人次。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9.24亿元,比上年增长8.6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81亿元,增长5.29%;邮政业务收入2.42亿元,增长8.8%;快递业务收入0.87亿元,增长21.9%;快递业务总量735.94万件,增长27.4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79万户,下降6.36%。移动电话用户132.96万户,增长1.13%。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0.85万户,增长11.13%。
 
旅游业良好发展。全市拥有国家AAA级以上景区13处,国家AA级景区4处,全国、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特色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山东省旅游强乡镇6个,山东省特色旅游村14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17家,省级精品采摘园21家,省级开心农场2家,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47家,四星级精品民宿1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3%;实现旅游消费收入68.3亿元,增长13.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01亿元,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43.4亿元,增长18.68%,占全市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达77.49%,比上年提高4.3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8.77亿元,增长1.9%。全市民生支出67.23亿元,增长5.04%,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7%,比上年提高1.8百分点。其中,教育、社保就业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19.73亿元、11.57亿元和10.41亿元,分别增长3.92%、11.7%和3.54%。实现税收总收入85.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75%。其中,国税收入59.32亿元,增长35.37%;地税收入25.97亿元,增长18.5%。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8.7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48.17亿元,增长4.46%。其中,住户存款567.87亿元,增长5.42%;非金融企业存款212.16亿元,增长14.1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25.7亿元,增长9.7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58.35亿元,增长7.38%;中长期贷款余额207.31亿元,增长33.38%。
 
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共拥有保险机构31家,实现保费收入2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17亿元,增长8.07%;人身险保费收入22.65亿元,增长20.8%。各项赔付支出8.33亿元,增长0.8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21亿元,增长8.59%;人身险赔付支出5.11亿元,下降3.4%。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新争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48项,获扶持资金3450万元,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465件,授权量295件。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10件,比上年增长23.33%。拥有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52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院士工作站19个,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联盟4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8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81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年末总数达74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83.63亿元,增长16.9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63%,比年初提高1.27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巩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2所,全年共招生3.83万人,在校学生人数15.07万人。共有幼儿园367所,在园幼儿3.88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8%。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8%。
 
表42017年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机构
 
机构数
 
(个)
 
招生数
 
(人)
 
在校生
 
(人)
 
高等学校
 
3
 
3561
 
10796
 
普通中学
 
49
 
20799
 
78886
 
初中
 
40
 
10991
 
49148
 
高中
 
9
 
9808
 
29738
 
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卫校)
 
8
 
2542
 
7106
 
小学
 
121
 
11389
 
53793
 
特殊教育学校
 
1
 
10
 
100
 
幼儿园
 
367
 
13655
 
38758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6个(含13个民办博物馆),文化馆2个。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5个(含民营剧团),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乡镇文化站2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17个,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16处,市级30处。全市95%的村(社区)建成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8.8%的村(社区)完成村史展室建设。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28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19万小时。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1.5万户,有线电视光缆传输覆盖网络达7160公里,全市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达61.5%。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5个(不含村卫生室),比上年增加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6个,增加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7219张,增加482张。卫生技术人员(不含乡村医生)8104人,增加186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293人,增加74人;注册护士3320人,增加118人。每千人拥有床位5.25张,卫生技术人员5.89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处。全年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次数748.34万人次,健康检查人数49.69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拥有体育场地3452个,总面积达351.65万平方米,承办10项省级及以上比赛。全年获得省级以上重大比赛金牌12枚、银牌13枚、铜牌26枚。其中,全国比赛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4枚。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50项;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20名,总数达到6880名;新增体育协会4个,健身俱乐部5个,非营利性体育协会及健身俱乐部达到35个;新增城乡健身设施65处,镇级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村居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8%。销售体育彩票1.82亿元。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441公顷,覆盖率45.3%,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239公顷。天然气供气总量12342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气3102万立方米,居民用户19万户,城市居民管道天然气普及率81%。供热面积达2442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71%。污水日处理能力13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村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16个,完成投资23.31亿元;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农村新型社区达到85个,比上年新增3个。全年建设农房2346户,建筑面积30.75万平方米,改造危房516户,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改厕1.9万户。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100%。
 
十二、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市拥有水污染物减排设施27个,废气污染物减排设施23个。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7万吨、0.19万吨、6.42万吨、5.25万吨,分别同比减少2.5%、1.7%、5.7%、5.5%。各级自动环境监测站25个,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点位8个,达标断面5个,达标率62.5%。年末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6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2.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11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9%。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53.8%,空气质量达标193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259天,比上年增加33天。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累计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9起,死亡36人,分别较上年下降53.2%和7.7%。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0.040;十万人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88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3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86.11万人,比上年增加2.0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2.58%,比上年末提高1.4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7039人,出生率为12.94‰;自然增长率为6.93‰。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2元,比上年增长9.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297元,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9元,增长7.8%,人均消费支出19912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4元,增长8.7%;人均消费支出11309元,增长8.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0.9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达30.37万人,比上年增加0.1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6.85万人,增加0.2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1.65万人,增加0.3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9.23万人,增加0.23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7.73万人,增加0.1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50.23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2.65万人,增加0.65万人。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0.82%。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稳步提高。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005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619.4万元;月人均保障标准485元,比上年提高5元;月人均补差302元,比上年提高3.5元。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4053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356.2万元;年保障标准提高到3642元/人,比上年提高242元;月人均补差190元,提高14元。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1383.7万元,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34%。年末全市共有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7个,床位2307张,收养918人;社区服务机构573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41亿元,筹集社会福彩公益金2169万元。
 
备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