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菏泽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5-05-03 11:26:47 来源:菏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04次
菏泽市统计局
 
(2015年3月)
 
201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全面加快“转调创”步伐,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2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第一产业增加值265.0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0.83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766.35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4.3:33.2调整为11.9:53.6:34.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价格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5%。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喜获“十一连增”。2014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1668.57万亩,比上年增加23.93万亩,增长1.5%;粮食平均亩产842斤,比上年增加23斤,增长2.8%;粮食总产达到702.27万吨,比上年增加29.10万吨,增长4.3%,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76.51亿元,增长3.8%,剔除价格因素,可比增长3.0%;林牧渔业实现产值159.89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65.01亿元,可比增长3.0%。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造林面积28.2万亩,年末实有农田林网面积710万亩,年末活立木蓄积量28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9%。
 
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肉、禽、蛋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规模扩大。201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3.6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3.09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495.83万千瓦,增长2.08%,其中: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总动力79.83万千瓦,排灌机械总动力197.53万千瓦。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9.22万台,农用运输车59.16万辆。机耕面积1423.7万亩,机电灌溉面积1221.4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44.88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49.39万吨,地膜覆盖面积331.09万亩。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15%,同比提高1.15个百分点。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043.51亿元,同比增长11.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1.1个百分点。截止201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4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全年各月份累计增速均稳定在15%左右,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分行业看,我市纳入统计的34个行业中,有33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97.1%,其中石油化工业、医药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分别增长21.1%、8.8%和12.1%。2014年,全市工业用电量111.58亿千瓦时,增长10.6%。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较好。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67.6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利税825.1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利润507.6亿元,增长10.5%。总资产贡献率为33.89%,同比下降1.5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8.25%,同比下降4.7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5.71次,同比提高0.04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6.14万元/人,同比增加3.33万元/人;产品销售率99.01%,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12.64%,比去年提高16.08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31.46亿元,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09%,比去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第一产业投资3.74亿元,同比增长81.3%;第二产业投资481.1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工业投资479.64亿元,同比增长15.2%;第三产业投资455.87亿元,同比增长17.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0.4:51.14:48.46,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为我市的经济结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房地产投资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3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从房屋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完成202.47亿元,增长12.0%,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7.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26.37亿元,增长22.3%,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1.4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937.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5%;房屋竣工面积489.12万平方米,增长31.4%。
 
五、交通运输、邮电、旅游
 
公路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截止2014年末,我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农村公路)已达22922.6公里,其中:国道555.1公里,省道1030.2公里,农村公路21337.3公里,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196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0.6公里。
 
邮政电讯通信业发展迅速。2014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5.96亿元,比上年增长9.91%。年末全市固定交换机容量1304万门,年末固定话机及小灵通用户总数达40.32万部,移动电话用户达691.18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达到76.36万户。网络服务不断拓展,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433.9万人次,增长13.18%,实现旅游总收入91.7亿元,增长16.8%;其中接待国外游客1.2万人次,下降9.8%,旅游外汇收入283.5万美元,增长3.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采取有力措施,化解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扩大消费,全市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消费品市场中城镇实现零售额1003.58亿元,增长12.9%;乡村实现零售额211.6亿元,增长13.3%。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实现1093.66亿元,增长13.1%;餐饮收入121.56亿元,增长12.0%。随着我市商贸物流基地建设的推进,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类别不断增多,个数不断增加,成交额不断扩大。2014年末,全市共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69家,全年市场成交额201亿元,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上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有力推动了全市商品流通的发展。
 
外贸出口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完成出口总值21.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进口总值13.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进出口总值35.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0%;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6个,合同外资金额350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7.5%;实际利用外资218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1%。
 
七、财政、金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重点支出得到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快速增长,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97亿元,增长1.7%。其中:增值税完成16.64亿元,增长23.9%;营业税完成41.10亿元,下降5.48%;企业所得税完成12.73亿元,增长10.7%;非税收入38.03亿元,增长6.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为76.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29%。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1.8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9.46亿元、医疗卫生支出51.35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2.29亿元,分别增长23.7%、34.9%和26.8%。财政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金融运行平稳。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28.28亿元,比年初增加309.4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663.12亿元,比年初增加234.2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47.04亿元,比年初增加216.3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54.21亿元,比年初增加51.44亿元,中长期贷款632.59亿元,比年初增加154.17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截止2014年末,共有34家保险公司在我市开展业务。2014年,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71.63亿元,增长17.6%。其中保险业财险保费收入15.84亿元,增长20.1%,人身险保费收入55.79亿元,增长17.0%。全市保险业赔款支出15.85亿元,下降0.5%。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7.85亿元,增长15.0%,人身险赔付支出8.0亿元,下降12.1%。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
 
八、科技、教育、文化
 
科研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共组织科技计划125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8项,其中1项获省奖励。随着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进步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日益显现。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4年末全市中等职业学校36所,在校生60287人;普通高级中学42所,在校生15.82万人;普通初级中学324所,在校生33.74万人;小学共1632所,在校生86.31万人。小学毕业升学率91.44%,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7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2个,艺术馆1处,文化馆9处。公共图书馆10处,藏书总量120万册(件)。艺术表演团体3902个,乡镇文化站168处。全市拥有无线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调频发射和转播台10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4.7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7%和95%。
 
九、知识产权
 
专利实现提量增质。2014年全市共受理各项国内专利申请3836件,比上年增长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038件,增长11.6%;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1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104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0.61件,比上年提高0.06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其中司法认定4件,行政认定7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
 
十、卫生、体育、计划生育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78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1所。医院、卫生院编制病床位33059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6918人,其中执业医师13534人,注册护士18951人。截止年末,全市万人拥有病床位39.18张,比去年增加1.81张,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6人,比去年增加2.57人。医疗条件和防病治病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拥有体校10所,其中业余体校9所;在校生320人。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103枚、银牌107.5枚、铜牌166枚。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2014年,全市共施行各种节育手术20.17万例,采取各种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达178.04万人,节育率为93.01%,晚婚率73.81%,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14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843.79万人,同比增长0.84%;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06%,同比提高1.46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14年全市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39096元,比上年增加3778元,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44元,比上年增加2108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10436元,比上年增加1127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30元,比上年增长9.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83元,比上年增长12.0%。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14年,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97处,共有床位数37704张;救济灾民27万人,享受城市低保5.55万人,农村低保35.26万人。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就业与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4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74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7.1万人;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实缴金额19.6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缴金额33.66亿元;退离休人员领取养老金人数16.4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1973元/月,失业保险金796.45元/月。
 
十三、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能力增强,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2014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8800万吨,排放达标率99.6%;全年新建工业污染治理项目50个,完成总投资51500万元;年末治理废水设计能力达50万吨/日,治理废气设计能力2600万标立方米/时。全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145天,共获得“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2041万元。
 
安全生产监督效果明显。2014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6起,死亡人数61人。
 
注:(1)本文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文所列数据部分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请以《菏泽统计年鉴2015》为准。
 
(3)规模以上工业指标数据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统计口径为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含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