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菏泽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3-04-07 12:48:19 来源:菏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648次

菏泽市统计局

(2013年3月)

2012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全力加快“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87.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第一产业增加值241.0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74.22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572.13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54.5:30.8调整为13.5:54.5:32.0,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比去年回落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比去年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9%。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喜获“九连增”。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1604.29万亩,比上年增长4.3%;粮食平均亩产796斤,比上年增长4.4%;粮食总产达到638.45万吨,增长8.9%,创历年来最高水平。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33.77亿元,增长5.8%,剔除价格因素,可比增长3.2%;林牧渔业实现产值146.48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8%。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41.01亿元,可比增长3.0%。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造林面积16.8万亩,年末实有农田林网面积1098万亩,年末活立木蓄积量28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6%。

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肉、禽、蛋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规模扩大。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2.1万亩,水产品生产总量11.82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429万千瓦,增长2.2%,其中: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总动力78.52万千瓦,排灌机械总动力193.8万千瓦。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10.8万台,农用运输车85.18万辆。机耕地面积1322.85万亩,机电灌溉面积1070.7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43.18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49.06万吨,地膜覆盖面积315.3万亩。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三、工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858.05亿元,同比增长17.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0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0.8%;全年各月份累计增速均稳定在20%以上,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各主要行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6.4%,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24.5%,医药制造业增长34.9%。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24.82亿元,同比增长28.5%;实现利税600.6亿元,同比增长29.7%;实现利润371.11亿元,增长27.9%。总资产贡献率为37.55%,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0.4%,同比提高1.7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6.21次,同比下降0.25次;全员劳动生产率23.71万元/人,增加2.95万元/人;产品销售率99.61%,同比提高0.2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1.16%,比去年提高14.9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按照新统计标准统计,2012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346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38.79亿元,增长28.61%。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63%,比去年提高1.60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2012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87.1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第一产业投资1.92亿元,同比下降47.9%;第二产业投资341.27亿元,增长24.4%,其中工业投资338.12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投资343.91亿元,增长23.6%。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0.28:49.67:50.05,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为我市的经济结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房地产投资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从房屋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完成156.45亿元,增长15.9%,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8.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17.06亿元,增长61.4%,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7%。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170.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1%;房屋竣工面积356.01万平方米,下降13.6%。

五、交通运输、邮电、旅游

公路运输能力持续增强,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2012年全市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15812万人,增长0.1%;客运周转量65.11亿人公里,增长0.2%;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27649万吨,增长0.2%;货运周转量713.94亿吨公里,增长0.2%。截止年末,我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农村公路)已达21371.9公里,其中:国道543.2公里,省道1016.3公里,农村公路19812.4公里,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116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0.7公里。

邮政电讯通信业发展迅速。2012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7.9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年末全市固定交换机容量1040.33万门,年末固定话机及小灵通用户总数达73.22万部,移动电话用户达629.33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达到58.69万户。网络服务不断拓展,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10.42万人次,增长34.6%,实现旅游总收入65.4亿元,增长41.56%;其中接待国外游客1.4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2.45万美元,分别增长27.3%和21.3%。

六、内外贸易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繁荣活跃。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作用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环境日益宽松,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持续繁荣。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消费品市场中城镇实现零售额774.6亿元,增长15.3%;乡村实现零售额119.59亿元,增长15.5%。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实现814.28亿元,增长15.4%;餐饮收入79.91亿元,增长15.3%。随着我市商贸物流基地建设的推进,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类别不断增多,个数不断增加,成交额不断扩大。2012年末全市共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62家,市场成交额197.8亿元,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上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有力推动了全市商品流通的发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利用外资降幅较大。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我市外经外贸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3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出口总值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进口总值16.48亿美元,增长26.7%。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20个,合同外资金额280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2%;实际利用外资165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5.3%。

七、财政、金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快速增长,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3亿元,增长25.7%。其中:增值税完成12.76亿元,增长9.7%;营业税完成25.18亿元,增长16.2%;企业所得税完成9.7亿元,下降5.0%;非税收入35.61亿元,增长2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为74.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85%,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医疗卫生支出40.0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6.63亿元,教育支出72.1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86亿元,分别增长46.3%、59.8%、32.3%和20.6%。财政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金融运行平稳。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07.77亿元,比年初增加281.4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19.92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62.34亿元,比年初增加18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11.64亿元,比年初增加97.72亿元,中长期贷款372.27亿元,比年初增加37.68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截止2012年末,共有28家保险公司在我市开展业务。2012年,全市保险业财险保费收入11.56亿元,增长21%,人身险保费收入35.9亿元,增长9.3%;财产险赔款支出5.6亿元,增长21.1%,人身险赔付支出4.43亿元,增长9.5%。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

八、科技、教育、文化

科研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市共组织科技计划127项,其中52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80项,其中12项获省奖励。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1个,合同金额4.02亿元。随着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进步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日益显现。全市专利申请3157件,增长45.02%;专利授权1912件,增长60.27%。区域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产出量显着提升。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2年末全市高等院校在校生31991人;中等职业学校53所,在校生83221人;普通高级中学46所,在校生15.14万人;普通初级中学313所,在校生36.36万人;小学共1545所,在校生85.52万人。小学毕业升学率95.86%,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9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1个,艺术馆1处,文化馆9处。公共图书馆9处,藏书总量64万册(件)。艺术表演团体10个,乡镇文化站162处。全市拥有无线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调频发射和转播台10座,有线电视用户56.73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7%和95%。

九、卫生、体育、计划生育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12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8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1所;村卫生室2338所。医院、卫生院编制病床位26793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358人。万人拥有病床位32.13张,比去年增加1.1张,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21人,比去年增加1.11人。医疗条件和防病治病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拥有体校10所,其中业余体校10所;在校生380人。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97枚、银牌119枚、铜牌205枚。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着。2012年,全市共施行各种节育手术22.78万例,采取各种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达174.49万人,节育率为93.02%,晚婚率65.86%,合法生育率90.97%,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

十、人口、居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12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833.81万人,同比增长2.3‰;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01%,同比提高2.2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12年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32237元,比上年增加5322元,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40元,比上年增加2482元,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8187元,比上年增加1068元,增长15.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452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96元,比上年增长13.3%。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12年,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64处,共有床位数31783张;救济灾民34万人,享受城镇低保5.83万人,救助农村特困户33万户。

就业与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万人。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7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63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3.3万人;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实缴金额12.11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缴金额23.65亿元;退离休人员领取养老金人数14.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1540元/月,失业保险金630元/月。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能力增强,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2012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2100万吨,排放达标率99.6%;全年新建工业污染治理项目80个,完成总投资60000万元;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260天;年末治理废水设计能力达69.13万吨/日,治理废气设计能力7800万标立方米/时。

安全生产监督效果明显。2012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51起,比上年减少21起;死亡人数167人,比上年减少6人。

注:(1)本文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文所列数据部分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请以《菏泽统计年鉴2013》为准。

(3)规模以上工业指标数据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统计口径为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含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