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滨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1:29:32 来源:滨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62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30字”工作方针,“锁定目标争上游,全力冲刺2006”,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承接最近几年来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29.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2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14.82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216.99亿元,增长20.3%。人均GDP达2227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9%。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01.2亿元,增长20.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8%。民营经济实交税金47.50亿元,增长33.4%,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56.5%。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98.47万亩,比上年增长5.6%,总产量达到258.25万吨,增长9.3 %,再次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连续4年实现粮食丰收。棉花生产受市场价格上扬影响增长较快,全年棉花播种面积205.51万亩,增长6.6%,总产量17.42万吨,增长14.8 %。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影响,粮食面积扩大,蔬菜面积相应减少,全市蔬菜产量219.92万吨,减少11.6%。

林、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面积10507.8公顷,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大力调整林果产业结构,名优林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一批品牌产业,阳信鸭梨、沾化冬枣等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全年水果总产量为86.28万吨,比上年增加18.35万吨,增长27.0%。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32.06万吨,减少2.4%。奶类产量10.82万吨,增长16.5%。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7.54万吨,增长10.7%。名优养殖规模扩大,特别是海参等优质养殖品种的产量和规模都有大幅度增长。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新增蓄水能力6935万立方米,总蓄水能力达到6.8亿立方米。续建、新建防潮堤79公里,护砌防潮堤20公里。

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机总值达到2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农机总动力496.72万千瓦,增长2.9%。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531.99千公顷,机播面积447.95千公顷,机收面积272.09千公顷。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家,列全省第四位。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8万亩,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106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9%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达到1097家,比上年增加100家,实现增加值443.79亿元,增长2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9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5月份以来,轻工业快于重工业的格局被改变,全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72.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8%,增长33.5%,比轻工业快7.8个百分点。

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年五大行业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5.1%。其中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74.61亿元、50.87亿元、32.84亿元,增长26.8%、16.7%、21.9%;石油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6.57亿元和28.42亿元,增长37.5%和39.6%。

股份制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37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5%,增长30.4%,高于全市平均1.9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平稳增长。全年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71亿元,增长23.5%。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3.8亿元,增长28.8%,其中私营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工业增加值75.93亿元,增长45.6%。

产销衔接良好,重点产品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见下表)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1.72亿元,增长39.8%;实现利税157.96亿元,增长38.8%;实现利润总额90.94亿元,增长41.1%。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11.16,比上年提高21.97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从2006年建筑业企业快报来看,资质建筑企业193家,平均从业人员达到6.8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利税总额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员劳动生产率14.8万元/人。施工面积814.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8.8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在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50个,完成投资495.8亿元,增长19.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3亿元,增长12.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4.8亿元,增长22.5%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8.7亿元,增长7.5% 。在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60个,完成投资182.3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总量的36.8%。工业投资规模继续增加。全年工业投资完成292亿元,增长21.8%,占规模以上投资总量的58.9%。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5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商品房施工面积144.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1%,商品房竣工面积5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销售商品房5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 ,其中,住宅销售4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1%。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8.57亿元,增长16.1%。城镇市场活跃,农村市场稳定。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28.69亿元,增长17.5%;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9.88亿元,增长13.8%。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迅速。批发业零售额26.98亿元,增长21.1%;零售业零售额147.86亿元,增长15.0%。住宿餐饮市场红红火火。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5亿元,增长10.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19亿元,增长18.0%;住宿餐饮企业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达14.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亮点。个体私营经济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实现零售额171.1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1%,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呈多元化格局。全年进出口总额27.03亿美元,增长20.4%。其中出口15.83亿美元,增长27.5%;进口11.20亿美元,增长11.7%。高新技术和终端产品增幅上升,传统产品增幅回落。纺织品比重降至63.2%,比上年降7个百分点,服装比重提高到10.8%;出口量较大的机械、钢铁制品、蔬菜水果等产品增幅超过70%;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14.61亿美元,增长25.6%;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1.01亿美元,增长55%。出口欧美市场比重增加。欧美等新兴市场份额迅速提高到22.7%,亚洲传统市场占比下降至67.7%。

利用外资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3个,合同利用外资3.40亿美元,增长53.7%;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FDI)1.52亿美元,增长62.6%。外资大项目增多。新批外商投资过2000万美元的大项目有4个,备受关注的飞机制造项目到位资金364万美元。红筹上市成为利用外资的新热点。全市境外上市累计融资6.01亿美元,居全省首位。2006年魏桥纺织股份在香港成功实施了H股新股增发,融资8.3亿港币。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8.8亿元。截止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306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9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1031.9公里,县、乡、村及专用公路12034.5公里。农村公路建设突破8900公里,全年农村公路投资5.6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352公里。建成3000吨级泊位两个,3000吨级以下泊位8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00万吨。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津汕高速公路大高至鲁冀界段和威乌高速辛庄子至邓王段即将完工。铁路建设实现新突破。滨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合龙贯通,刷新了亚洲同类桥型中“第一跨度”的纪录,小营至沾化铁路全线实现贯通,滨州火车站、沾化火车站已开工建设。

道路运输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客运量3029万人,增长38.3%,客运周转量24.47亿人公里,增长26.0%;货运量4432万吨,增长33.4%,货运周转量25.13亿吨公里,增长29.8%。全市等级站场发展到60个,营运性汽车发展到4.02万辆,增长17.2%。

民用汽车发展加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8.67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2.40万辆、轿车1.35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6.26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1.65万辆;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2.8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1.03万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5亿元,增长12.7%。电信业务总量7.11亿元,增长12.8%。全年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到11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46.98万户,增长27.5 %,电话普及率达到67部/百人,增加6部。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到9.89万户,新增3.97万户。

借力造势,旅游业全面发展。大型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国际家纺节、国际小戏艺术节和冬枣节等诸多重大节会活动。通过国内外旅游业务洽谈会推介滨州旅游,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滨州旅游亮点,使“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城市名片形象鲜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武圣园一期竣工开放;秦台二期、大觉寺等景区竣工;醴泉寺风景区向游客开放;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信万亩梨园风景区、裕华冬枣示范园通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沾化冬枣园区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进程顺利。乡村游起步迅速。仅“农家乐”就安排了600名农民就业。行业管理日益加强。年内新审批国内旅行社5家,新增星级酒店2家,分别增至41家和11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1.25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7亿元,增长26%。其中海外游客0.58万人次,增长54.9%,旅游创汇167万美元,增长95.6%。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地方财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1.6亿元,增长39.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12亿元,增长41.3%,增幅居全省第3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5.0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7.6%,提高0.5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市财政支出64.67亿元,增长33.6%,较好地支持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县域财政实现了快速发展。邹平县在全省的位次由第11位升至第8位;沾化县增收69.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8.6个百分点;惠民县、阳信县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54.9%、50.0%,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3.6个、8.8个百分点。

各项存款稳步增加,贷款投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合计存款余额480.13 亿元,比年初增加73.91 亿元,增长1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3亿元,比年初增加1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4.4亿元,比年初增加32.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长突出,对地方经济贡献力度加大。年末本外币合计贷款余额474.5亿元,比年初增加122.17亿元,增长34.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17亿元,比年初增加75.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25.4亿元,比年初增加39.7亿元,增长46.3%。

证券市场交易活跃,上市融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现有证券交易营业部4家,证券交易服务部3家。全年实现交易额149.11亿元,增长1.97倍;营业收入2421.86万元,增长1.72倍;利润1330.1万元,增长99.3倍;累计开户股民36057户,本年新增3014户,是自2001年以来交易最活跃的一年。全市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融资总额67.03亿元,上市家数列全省第7位,融资额列第6位。其中境外上市融资47.87亿元人民币,列全省第一位。努力培植后备上市资源。围绕打造十大产业(链)集群要求,全市筛选了23家上市后备企业重点培植,其中山东滨州亚光毛巾有限公司、邹平三星油脂公司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保险业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继续增加,2006年滨州市新增2家保险公司,至年末共有14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滨州市设立分支机构,包括5家寿险公司和9家产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41亿元,增长16.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4亿元,增长40.0%,人身险保费收入7.96亿元,增长9.1%。机动车险实现保费收入2.96亿元,增长53.5%,其中交强险共承保车辆8.8万辆,实现保费收入0.67亿元。全年共支付赔款2.57亿元,增长42.7%。其中财产险支付2.26亿元,人身险支付0.30亿元,为全市经济稳定发展和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实力明显提高。全市科技三项经费增加到4153万元,增长22.9%。争取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7项,补助经费1334万元。其中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5项,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7项,国家火炬计划8项,国家重点火炬计划2项。全年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168项,取得省科技进步奖5项,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评选出市科技进步奖242项,市科技星火奖140项。全年共申请专利437件,授权专利222件,分别增长61.3%和58.6%。8项成果列入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4项成果列入市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新认定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6家,全市各类民营科技企业达390家。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批准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8.74亿元,增长3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1%,比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1家,其中国家级11家。引进高科技人才79人,引进高科技成果108项。新认定国家级新产品7项,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品44个。

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全年组织实施科技富民、科技创业工程项目164项,总投资7.25亿元,增加农业新品种31个、工业新产品60个。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引进科技成果201项、各类科技人才585人,解决技术难题92项。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年共组织311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农村,推广新技术122项,引进新产品103个,为农民创收10.1亿元,增收3.6亿元,形成龙头企业24个。成功举办了滨州市科技活动周,开展了送科技下乡、知识产权报告会、山农教授新农村建设滨州行等10余项主题活动。

质量技术监督成绩突出。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全年4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新增21个山东名牌,复评7个,新增农业名牌5个,9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截至年末,全市共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5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15个,30个产品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全年检验组织机构代码5062个单位,变更组织机构代码10402个单位。1家企业取得国际计量认证“C”标志, 12家企业完成省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34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33家企业取得3“C”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申报率达91%。行政执法工作得以加强。全年共监督检查产品2190批次,企业产品合格率为88.6%,比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检测计量器具40564台(件),检验特种设备3946余台(套),检验棉花4.0万吨。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89起。

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全市86个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完成,气象资料实现市县乡三级互联网共享。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提高。全年发布重大天气预警信号56次,为领导提供重大预警信息22次,提供决策服务情报140余次,为各级领导抢险救灾和指挥工农业生产赢得了时间、提供了依据。积极开展增雨防雹工作。全年共进行防雹作业14次,增雨作业13次,共发射炮弹、火箭弹8000余发,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各项教育事业协调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超常发展。普通高等学校3所,招收本专科生14044人,在校生38978人,比上年增加5015人,增长14.8%;成人本专科招生1513人,在校生3492人。普通高中稳定发展。现有普通高中22所,招生24204人,在校生72608人,比上年增加2476人,增长3.5%,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比达到196人,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邹平县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上高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中等职业学校12所,招生16833人,在校生3342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1.5%。高水平、高质量“普九”步伐加快。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88%,在校生巩固率99.52%,毕业生升学率75.48%。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65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幼儿园463所,在园幼儿67763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7%,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2350人,其中专任教师34855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70%、98.66%和94.51%。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99万册,当年购买的报刊种类258种。艺术精品创作取得重大突破。大型现代吕剧《梨花雨》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戏剧类唯一创作金奖,填补了全市此类奖项的空白;戏曲系列剧《老冤蛋当选》、《老冤蛋告状》及渔鼓戏《审衙役》同时荣获中国农村小戏艺术节最佳编剧和最佳推荐剧目(全国共推荐10部);在邹平举办的山东省第三届小品曲艺大奖赛上,全市共获得全省五个一等奖中的两个,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推出了一批优秀编导和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惠民胡集书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吕剧、河南张泥娃娃等9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阳信县洋湖乡和博兴县湖滨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民间艺术之乡。文博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博兴县“龙华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全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处;全市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升为省级保护单位。全市共有电视台3座,广播电台8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3%。有线电视通村4706个,发展数字电视用户2000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43个,各级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204张,卫生技术人员10538人,其中执业医师3477人,执业助理医师1076人,注册护士 3256人,药剂、检验人员1407人。乡镇卫生院74个,村卫生室3567个,乡村医生3968人。全市卫生机构总资产23.29亿元,万元以上设备3903台(件)。房屋建筑面积106.19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面积53.49万平方米。卫生机构总收入11.94亿元,总支出11.44亿元。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数353万人次,收治住院20.62万人。

体育事业跨越发展。竞技体育实现新跨越。在山东省第21届运动会上,滨州市共夺得64枚金牌、33.5枚银牌、32枚铜牌,金牌数列全省第七位,创造了参加省运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五届亚运会上,无棣籍运动员徐玉华勇夺女子柔道-63公斤级冠军;邹平籍运动员成冉勇夺四人单桨无舵手赛艇冠军,创造了滨州亚运会金牌新记录。国际国内赛场捷报频传。在国际比赛中获得6金、2银、1铜,在全国比赛中获得5金、3银、9铜。向上级运动队输送了15名优秀运动员。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资金123.5万元,在105个行政村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完成了省级全民体育健身特色工程3处,全年组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1000多项次,参加人数达数十万人次。成功举办了中国黄河三角洲滨州市第四届体育节。体育节期间,承办了1项国际比赛(中国滨州国际龙舟比赛)和5项全省比赛(象棋、围棋、门球、桥牌和健美操),中央电视台等50多家国内省内重要新闻媒体对各项赛事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报道,有力提升了滨州的知名度,提高了市民素质。体育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滨州市奥林匹克公园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奠基开工,已完成公园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初步方案。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达3488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果。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14亿元。截至目前,城市道路长度814公里,路灯33755盏,绿化覆盖面积达3815公顷。集中供热面积已达550万平方米,供热单位达260余家,惠及居民4万户。天然气主管线达58公里,年供气量1460万立方米。供水管网总长达764公里,供水普及率98%,水压、水质综合合格率均达国家标准。

新城建设、老城改造步伐加快。全年新区实现投资3亿元,新增道路30公里,新增绿地25万平方米,新增桥涵7个,新增路灯近700盏。老城改造投资1.3亿元,秦台干沟截污干管铺设完成,黄河八路改造竣工。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乡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率达94%。村庄建设规划重新修编或调整完善率达53.5%。全年完成村镇建设投资38.27亿元,人均绿地面积达4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85%。村庄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展开,投资4800万元,对190个村庄进行了整治。

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25项,投资额6.97亿元。执行“三同时”项目149个,完成投资0.92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600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8个,总面积125.5km2。噪声达标区7个,总面积87.8km2。

空气、水质量进一步改善。与上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下降8.6%,二氧化氮下降4.2%,二氧化硫上升6.9%,空气质量良好率95.9%,市城区及六县城区空气质量级别均为 二级。继续深入推进“六河水变清”工程实施,六河水质继续改善。

环境监测网络继续完善。COD和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是了解污染源排污情况的有效手段。全市继上年15台COD、16套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建成后,2006年又招投标27台COD、25套烟气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滨州市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十二、物价和居民生活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8%,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影响1.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在生产领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6%。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6元,增长14.0%;人均消费性支出7989元,增长13.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7%,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达22.65平方米, 增长4.2%。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比上年增长14.5%,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69元,增长18.0%。其中,食品消费支出917元,增长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去年的35.9%调整为30.9%,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居住消费支出769元,增长34.5%,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365元,增长17.0%,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支出246元,增长21.0%。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与就业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出生率9.9 ‰,死亡率5.9‰,自然增长率4.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73.16万人,增加1.91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1.6:100.0。

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着力打造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7万人,登记失业率2.9%。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4.64万人,累计办理《再就业优惠证》4.11万个,新增劳务输出6.50万人。全年共有2.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四项补贴1543.4万元,为从事个体、私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310.6万元,为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和主辅分离的大中型企业减免税收166.4万元,为92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157万元。

努力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全年补发养老金3065.5万元,调整待遇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62.5元。止年末,全市收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额9.70亿元,发放7.96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0.43万人,净增0.57万人;收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3.92亿元,发放3.04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6.11万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2.87亿元,发放3.03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80.9万人,收缴保险基金累计6449万元,发放1804万元。全市医疗保险参保职工21.43万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1.83亿元,支出1.45亿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6.4万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3281万元,发放197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职工15.45万人,收缴工伤保险基金927万元,支出55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职工8.72万人,收缴生育保险基金155万元,支出69万元。农民工参保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市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1.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3.0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642人。

突出做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评选滨州市首席技师11人、有突出贡献的技师30人、技师341人、技术能手15人、高级工949人。全年共有14968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有12449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工949人,技师341人。组织下岗失业人员8241人参加了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年共查处案件1039件,结案率100%。共巡视检查2105户用人单位,纠正违法违规行为2380项。全年接到农民工投诉4548件,涉及工资金额29410万元,依法受理1291件,为农民工追回工资7435万元。全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908起,涉及职工人数1643人,涉及金额3214万元。行政复议结案率达100%。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更加完善。敬老院建设实现新跨越。改、扩建后的乡镇敬老院可容纳7140名五保老人入住,实现了70%的五保集中供养率。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全市城市低保2.65万人,发放低保金2448万元;农村低保2.66万人,发放低保金96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稳步推进。资助2.9万名农村低保、五保和三老优抚对象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并对558名患者进行了大病医疗救助,支出救助金185万元。全年筹集福彩公益金535万元,救助特困、低保家庭大学生480名,发放救助金110万元。组织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募集善款635万元。投资2000万元的滨州市儿童福利院和投资1100万元的滨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已获批准立项,正在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核算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