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滨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1:23:52 来源:滨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67次

2003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的工作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经受住了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挑战和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需求活跃、后劲充足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综合

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明显,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人均突破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1亿美元,并一举达到3.82亿美元。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统计核算,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406.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增幅提高3.7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07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增加值211.43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22.50亿元,增长15.7%。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10.2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77.9亿元,占GDP的43.8%,增长19.0%,拉动GDP增长8.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4:50.8:30.8调整变化为17.7:52.1:30.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1109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343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103户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制的97户,占94.2%;改制企业中进行较规范的公司制改造的66户,其中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63户,占95.5%。资本运营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民营化改造、出售转让、破产等形式,变现公有资产达3.4亿元。证券工作成效显著,魏桥纺织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3.1亿美元,创下了H股历史上发行市盈率最高、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超额认购倍数最高、冻结资金金额最高“三个之最”;渤海活塞上市已经中国证监会发审委通过,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正在上交所排序上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1个经济强县(邹平)和3个欠发达县(惠民、阳信、无棣)列入全省重点支持和帮扶范围。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大幅度减少,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市外项目1755个,其中投产项目650个,在建项目1105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4%;签订合同178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59.47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境外资金5.31亿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82亿美元,增长473.9%。

非公有(民营)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非公有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8.32亿元,增长39.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1%。民营经济实交税金10.68亿元,增长37.7%,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34.7%,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一产比重高,三产比重较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二、农业

农业在调整中稳定快速发展。2003年,滨州市农业打破了近年来总量微增的格局,增速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9%。农业与林牧渔业之比由上年的60.6:39.4变化为59.7:40.3。种植业在结构调整中协调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1.3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5.4%。粮食总产182.62万吨,增长5.2%。其中,夏粮、秋粮亩产358公斤和377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增长16.7%和32.0%。棉花种植面积再创新高,达125.87千公顷,增长37.5%,为滨州市近十年来面积最大的一年,总产皮棉达13.54万吨,增长60%。蔬菜瓜类面积72.1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86%,总产量286.19万吨,增长11.8%。

林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5.4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3.7%,森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林地总面积达162.4千公顷。全年绿色通道造林面积达到8.85千公顷;高酸苹果栽培面积达到660公顷;乔桑种植面积达到86.7公顷;新增冬枣种植面积10.67千公顷,总面积达到48千公顷,增长28.6%。

畜牧生产稳中有增。全市肉类总产量23.82万吨,增长4.0%;禽蛋产量19.76万吨,下降7.8%;奶牛发展形成规模,已达到2.5万头,增长49.7%,牛奶产量7.9万吨,增长82.5%。

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7.94万吨,比上年增长8.5%。其中海洋捕捞8.5万吨,海水养殖8.91万吨;淡水养殖9.82万吨。兑水养虾成效显著,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由上年的1966公顷扩大到2333公顷,总产8595吨,实现产值超过1.63亿元,亩纯效益达到4657元,开创了集约养虾的高效益,养殖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用电量7.2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8.7%。有效灌溉面积295.06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84.2千公顷。通汽车村数5333个,占总村数比重上升到98.9%;通电话的村数5392个,比重达到100%;自来水受益村数4136个,比重上升到76.7%。农业机械化程度稳定提高。年末农机总值达到21.14亿元,增长8.8%。农用机械总动力460.68万千瓦,增长8.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9186台,减少5.8%;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达1252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60.83千公顷、409.79千公顷和293.9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13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6.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48.59亿元,下降16.7%;集体工业增加值8.59亿元,下降8.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增长28.0%;股份制工业增加值75.63亿元,增长114.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8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9%,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工业快速发展。重工业发展加快,轻工业主导地位依旧。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7.10亿元,增长2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8.13亿元,增长40.6%,增速比轻工业快13.7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8.0亿元,增长38.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产销衔接良好,七成多重点产品保持增长。2003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4%。在全市重点统计的94种主要产品中,有73种产品产量与上年相比是增长的,占77.7%。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9.38亿元,增长50.0%,增幅比上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0.66亿元,增长68.2%,提高48.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2.89亿元,增长58.7%,提高37.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5.7%。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63.86,比上年提高17.59点。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全市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87家,职工7.8万人,完成总产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利税总额2.2亿元,增长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7万元/人,增长9.3%。新开工施工面积62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1%。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全市纳入政府质量监督的工程1027个,建筑面积191.5万平方米,总造价33.8亿元,合格率100%;全市有14个工程被评为省优,4个获得“泰山杯”奖,40个工程被评为市优工程。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年招标投标推行面达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总量、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亿元,增长83.2%,投资总量、增幅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率达48.8%,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162.2亿元,增长109.7%;城乡集体投资完成11.6亿元,增长93.4%;个体私营投资完成24.2亿元,增长15.3%。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0.5亿元,增长105.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3.8亿元,增长89.9%。

新开工项目和大项目大幅增加,投资增长的后劲充足。在576个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施工项目中,新开工项目达422个,占施工项目的73.3%;计划总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138个,完成投资118.7亿元,占投资总量的73.2%。其中计划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9个,完成投资101.7亿元,占投资总量的62.7%。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6亿元,增长188.9%;第二产业投资107.0亿元,增长108.9%;第三产业投资52.6亿元,增长154.1%。房地产投资开发持续活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7亿元,增长29.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4.5亿元,增长43.0%;房屋施工、竣工面积分别增长8.4%和41.4%,房屋销售面积增长38.8%。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共确定31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7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51.8亿元。博兴污水处理厂、惠民县热电厂、滨北热电厂、邹平县污水处理厂4个项目正式投入运行,邹平无水葡萄糖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通信基础设施工程、邹平魏桥工业园3个项目部分竣工投产,乡村公路改造已有1270公里通车。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幅为1996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城乡市场销售共同活跃,城镇市场主导地位加强。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5.13亿元,增长18.7%,所占市场份额达59.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74亿元,增长12.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增长快、比重大。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5.05亿元,增长14.6%,比重达80.8%,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07亿元,增长20.3%,占15.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2003年进出口贸易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完成13.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达7.01亿美元,增长53.0%,高出全省27.2个百分点,实现了在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基础上的快速增长;进口6.81亿美元,增长119%,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多,增幅全省第一,形成了以进促出、大进大出的良性格局。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28.2%,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2个,合同利用外资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跃上5亿美元的新台阶,共完成5.31亿美元,增长117.1%,增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一举达到3.82亿美元,增长473.9%,总量是改革开放20年全市利用外资的总和,总量跃居全省第六位,增幅全省第一,分别比上年前移了5位和13位。利用外资大项目进展顺利,企业境外上市取得重大进展,魏桥纺织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创造了H股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三个最高的纪录,一批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资金陆续到位并开工建设。

外经工作取得新成绩。立足滨州实际,在外经工作方面确立了以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和开办利用资源型境外公司为重点,收到明显效果。劳务输出116人次,增长193%;新批办理境外企业3家,境外投资225万美元,增长348%。阳信欧亚木器公司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成为全省先进外经企业。

外经贸结构继续优化。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项目资金到位速度明显加快,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多,与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优化,自营进出口企业队伍不断扩大,全市内资进出口企业发展到240多家,形成了国有、三资、民营多元化市场主体结构。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占全市进出口的份额提高到68.6%,增幅全省第一;欧美市场份额增加较快,增幅接近60%;纺织品出口比重提高,服装、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等出口增长快。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15亿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030.8公里(不含乡村路4916.2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675万人次,周转量157015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45万吨,周转量156900万吨公里。完成港口吞吐量50余万吨,海上货运量9.94万吨,周转量2759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22亿元,增长19.4%。电信业务总量3.95亿元,增长22.2%。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5.46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07万户,达到76.47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20.88线/百人;有人值守公话达3602部,IC卡电话1616部,智能公话4663部;宽带用户新增14739户,达到18277户;互联网注册拨号用户突破3万户。移动通讯增长迅猛,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59.30万户,增长35.6%。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7.08部/百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从业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全市新增4星级、3星级宾馆各一家,星级宾馆总数发展到了10家,旅行社由上年的26家发展到了33家,持证导游发展到了285人,持证管理者队伍发展到了54人,旅行社从业者素质大幅度提高。国内国际游客及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增幅均列全省首位。在系列赛事和节庆活动的有效拉动下,全市旅游行业战胜了“非典”带来的严峻考验,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97.58万人次,增长46.9%,增幅居全省首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17亿元,增长63.8%,增幅列全省首位,总量跃居12位,比上年前移4个位次;接待住宿海外游客561人次,增长79.8%,实现外汇收入19.27万美元,增长88.4%,增幅亦居全省首位。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19亿元,增长63.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76%,比上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4.90亿元,增长25.4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57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09.8%,按可比口径增长27.7%。其中,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比上年分别增长31.6%、26.9%,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2.8%和15.1%。全市财政支出27.76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14.6%,增长15.9%。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财政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一是全面推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全年共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单位411家,其中市级106家、县区305家,较好地发挥了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二是以《政府采购法》推动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3.08亿元,节支率12.8%,其中市级采购额1.23亿元,节支率18%。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分配行为,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四是积极探索公务通讯工具货币化改革的政策。

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年税收总收入30.77亿元。其中,国税收入18.80亿元,增长24.2%;地税收入11.97亿元,增长20.6%。两税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提高0.2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大幅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2.98亿元,比年初增加53.83亿元,增长22.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5.97亿元,较年初增加21.51亿元,增长48.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1.16亿元,比年初增加24.23亿元,增长14.5%,人均储蓄达5231元,比上年增加643元。各项贷款大幅增加,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5.21亿元,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增长21.8%。贷款总量在上年突破200亿大关的基础上,又创历史新高,新增贷款也创历史同期最高。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1.26亿元,增长7.5%,其中,新增工业短期贷款7.28亿元,新增农业贷款9.23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1.89亿元,增长59.9%。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8.06亿元,比年初增加10.54亿元,增长60.2%。现金投放增加,2003年金融机构累计投放现金24.05亿元,比上年多投放9.11亿元。

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已有8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滨州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业人员1.1万人。全市保险公司合计资产总额为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实现保费收入7.57亿元,增长29.9%。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67亿元,增长13.6%;人身险保费收入5.9亿元,增长35.3%,财产险和人身险的比重分别为22.1%与77.9%。全年保险业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17亿元,增长18.2%。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9项,无偿拨款872.7万元。奖励年度科技成果291项(A类91项、B类200项)。成功举办了新浪滨州科技活动周。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59件,比上年增长34.7%。全年办理技术合同金额600余万元。新批民办科研机构12家,审批认定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3家,全市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到75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07家。省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发展到7家,数量居全省各市首位。

高新技术产业步入快速良性发展轨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9.4亿元,增长73.3%,增幅列全省各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1%,比年初提高1.86个百分点。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为历年之最,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44家。

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新上科技富民工程项目73项,项目总投资3.6亿元,年增产值7.6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增加农业新品种26个。新上科技创业工程项目43项,项目总投资2.8亿元,年新增产值6.3亿元,利税1.4亿元,增加工业新品种22个。全年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投入技术转让费997万元,引进各类科技成果218项。通过聘任、兼职、咨询、技术入股、调入等形式引进各类人才627人,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关键问题125个,节约资金765万元。

科技服务扎实有效。利用“110农业科技咨询热线”解答各类电话咨询3.69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1.4万个;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798期,培训技术人员3.5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700多个;发放宣传资料26万份。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110处,总面积达3万亩,争取补助经费190万元;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8处。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6项,争取经费271万元。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共监督检查企业1921家,产品2262个批次,企业和产品合格率分别为86%和87%。检定计量器具2.6万台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了95%。为6家企业公检棉花4.3万吨,比上年增加50%。特种设备报检率比上年提高30%。名牌战略实现新突破,1个产品被确认为“中国名牌”;1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截至目前,共有2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15个产品被确认为“山东省名牌”,19个产品获得山东省流通领域免检产品资格;85家企业获得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8个产品取得了采标标志,制定、备案标准228个;7个产品被批准为无公害产品;沾化县通过了全国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验收;博兴县通过了全省标准化验收;阳信县通过了优质小麦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无棣县获得了“全国出口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项目”。

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全市“121”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全市完成了自动站观测建设项目。预报准确率比历年提高20-30%,1人预报质量全省第一,有6个全国优秀测报员、2个集体优质通过验收。完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产品软件包移植、实验,并通过专家验收在全国推广。中韩合作项目沙尘暴观测已正式启动,建立了海洋气象台,发布海上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组织作业22次,其中增雨作业14次,消雹作业8次,发射炮弹5620发,火箭弹31枚,防雹增雨总效益1.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各项教育事业协调迅速发展。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3所,招收本专科生9076人,在校生18988人,比上年增加7160人。普通高中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新建、扩建一批优质高中。现有普通高中21所,招生20535人,比上年增加2225人,增长12.2%;在校生53692人,比上年增加9654人,增长21.9%。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03年的高考中,滨州市高考本科录取5826人,录取率达到42.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一。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中等职业学校11所,招生11766人,在校生22929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9.9%。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五四”学制改为“六三”学制,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706所,招生42770人,比上年增加2557人,在校生260160人,比上年增加4849人;初中154所,招生44876人,比上年增加14841人,在校生191691人,比上年减少1240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在校生巩固率99.79%,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在校生巩固率99.34%。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49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幼儿园520所,在园幼儿71018人。成人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成人中学12处,在校生321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20.23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19.58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9730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39495人,其中专任教师35286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38%、96.40%和84.51%。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达74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物处、文管所8个。全市共有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一座。广播节目套数7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51小时05分,电视节目套数3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87小时。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5%。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152个,各级卫生机构实有床位7319张,卫生技术人员10340人,其中执业医师3394人,执业助理医师1151人,注册护士3179人,其它卫生技术人员2616人。乡镇卫生院85个,村卫生室3667个,乡村医生3770人。全市卫生机构固定资产总值12.4亿元,万元以上设备2661台(件)。房屋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面积46.5万平方米。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数340万人次,收治住院15.9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中国黄河三角洲山东滨州第一届体育节取得圆满成功。期间,成功承办了六项全国性体育比赛。在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滨州市获得1枚金牌,实现世界大赛金牌零的突破。在国际比赛中,获得3枚金牌、1枚铜牌。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1枚金牌、20枚银牌、19枚铜牌。其中,在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奖牌总数在78个参赛城市中列第43位。在全省比赛中,获得32枚金牌、26枚银牌、38枚铜牌。向上级运动队输送26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滨州在省以上运动队训练的运动员100余人,其中,国家现役队员6人。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2.1亿元,完成城建项目近80个,新增城市道路22.85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2公顷,城市建成区扩展16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重点项目工程竣工验收7个,共投资18.52亿元;在建的8个项目中,已完成投资1.27亿元,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35个,完成投资额2469.2万元。累计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处,面积191.7千公顷,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7个,面积945.4千公顷。

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滨城区和6县城区中,2个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5个城区符合国家三级标准。省市控地表水33个断面中,1个断面符合国家Ⅳ类水质标准,2个断面符合国家Ⅴ类水质标准,其余断面劣于国家Ⅴ类水质标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6.3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51.9分贝,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环境科技成果显著。有6项环保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已有8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计,有5人取得国家、省清洁生产审计师证书。有10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监测网络继续完善。完成了滨州市城区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并投入运行。2个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1个已经正常运行,1个在建。完成了13家重点废水污染源的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深入开展了环境空气、河流湖泊、近岸海域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滨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和潮河水质监测日报,全年获取有效监测数据54817个。

十二、物价和居民生活

物价总水平恢复性上涨。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及国内投资需求扩张、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物价指数出现恢复性上涨。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1.5%。分商品类别看,食品类上涨4.7%,烟酒及用品下降1.4%,衣着下降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交通和通讯下降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0%,居住上涨0.7%。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1%,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10.1%。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93.4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工薪收入7377.1元,增长10.0%。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695.4元,增长8.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982.0元,增长10.7%;交通和通讯支出665.5元,增长32.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012.7元,增长8.7%;居住支出461.7元,增长46.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8%。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5台、电冰箱87台、洗衣机95台、照相机58架、家用汽车1辆、摩托车57辆、空调器63台、家用电脑24台、淋浴热水器84台、移动电话115部。

农民生活逐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67元,比上年增长11.1%,为五年来的最高增幅。生活消费支出1848.5元,增长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3%,为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最低点。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69台、电冰箱13台、洗衣机26台、家用汽车0.9辆、摩托车49辆、固定电话75部、移动电话20部、电风扇188台。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与就业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18‰,死亡率6.58‰,自然增长率3.60‰。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66.15万人,增加1.36万人。

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实现突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7万人,比上年净增3.5万人。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2亿余元,比上年增收2773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达到2.7万人,发放养老金2.03亿元,全部做到了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85%。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97亿元,为1.34万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1.89亿元。农村养老保险新参保农民1.16万人,当年收缴保险金129万元,基金累计结余9600万元。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82万人。全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03亿元,支出7300万元,所有统筹单位基本实现了基金收支平衡。

失业保险的作用明显增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数达到824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13.8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891万元,增长35%;支出1450万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4.3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5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25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26.72万人,增长15.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48元,增长8.7%。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城乡低保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全市农村1.35万名低保对象和5912个特困户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和社会救助;城市低保人口由2002年底的1.94万人扩增至3.07万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1546.1万元,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共筹集救灾款1259万元,救济困难群众近11万户、27.3万人;筹集投入灾后重建资金1113.6万元,已帮助受灾群众修建房屋4.41万间;共向困难群众2.8万户、8.3万人借粮3720吨,并向3.4万户发放了借粮证;接受捐赠现金190万元、衣被7.3万件,全部用于受灾群众。年末全市有敬老院91家,其中乡镇办79家,村办12家,床位3881个,共收养孤寡老人3250人。社会福利企业67家,在厂职工2283人,安置残疾人就业1110人。全年共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900万元,增长13%,增长幅度列全省第五位,共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48万元。

注:1.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统计核算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