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滨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1:21:56 来源:滨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34次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追赶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体推进“工业兴市、招商引资、民营经济”三大重点,加快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0.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72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0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04.78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61.6%和39.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8.8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4:49.8:29.8变化为18.4:50.8:30.8,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突破30%。人均GDP达到9360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131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4%。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2户特大型企业和7户大型企业都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9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其中65%的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资本运营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招商引资和并购联合,实施资产重组和资产置换,涉及股权和资产转让变现的达3亿多元,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企业活力明显增强。证券工作成效显著,到目前,我市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累计融资16.03亿元,魏桥纺织和渤海活塞上市融资的争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县域综合改革和改革开放试点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医疗、医药、医保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大幅度减少,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市外项目1363个,其中投产项目1012个,在建项目351个,到位资金60.49亿元;合同利用市外境内资金61.3亿元,签订协议355个,协议投资额87.7亿元。

非公有(民营)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5.70亿元,增长2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7%,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0%。民营经济实交税金5.60亿元,增长32.8%,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2.3%,比上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2年,全市上下以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切入点,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科教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由于特大干旱,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62.72亿元,下降0.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受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粮、棉、水果等农产品减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15万公顷,下降7.8%,总产173.6万吨,下降20.3%;棉花播种面积9.15万公顷,下降9.4%,总产8.44万吨,下降27.7%。蔬菜生产通过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保护地栽培和扩大间作套种,逐步向精细名优菜和无公害蔬菜发展,生产档次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全年蔬菜(含瓜果类)面积6.88万公顷,总产达到255.90万吨,食用菌产量实现翻番。水果产量稳定,名优特品种增加。全年水果产量45.51万吨,下降3.6%。冬枣基地建设迅速膨胀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总栽培面积达3.67万公顷,产量翻番,总产近3万吨。建成冬枣贮藏保鲜库520个,保鲜能力达到9000多吨。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8876公顷,增长19.8%。新增农田林网15666公顷,年末实有育苗面积3268公顷,其中当年新育1895公顷,年末林地总面积达10.26万公顷。

畜牧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生猪出栏116.28万头,牛出栏42.64万头,羊出栏120.77万头,家禽出栏3626.45万只,分别增长10.1%、20.2%、12.3%和12.5%。肉类总产量达22.91万吨,奶类总产4.32万吨,分别增长17.9%和68.9%。禽蛋产量21.45万吨,同比下降3.8%。

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75万吨,同比增长7.4%。其中海洋捕捞8.51万吨,海水养殖7.63万吨,淡水养殖9.61万吨。兑水养虾成效显著,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由上年的100公顷扩大到2000公顷,总产5000吨,实现产值超过1.2亿元,亩纯效益达到2000多元,开创了集约养虾的高效益,养殖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农产品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加快。到2002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368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46处,年成交额20多亿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标准化示范点105个,已有3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建立农产品专营市场6处,150多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11个农产品获准进入北京市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50多万亩。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基地农产品质量,而且带动了面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工业

2002年,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等活动,突出抓了纺织、化工、机械、粮油加工等行业建设,依靠大企业拉动大产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速度和效益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95.99亿元,增长20.3%。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8.74亿元,增长17.2%;集体企业8.60亿元,下降16.3%;股份制企业32.64亿元,增长41.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49亿元,增长23.0%。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2.60亿元和33.39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2.0%。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03亿元,增长20.9%。

工业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出****货值50.92亿元,增长33.5%,比销售产值增速快7.0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15.5%,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2002年,全市原煤产量26.84万吨,增长24.8%,纱33.74万吨,增长50.1%,布6.98亿米,增长39.0%,机制纸6.56万吨,增长110.0%,水泥161.06万吨,增长37.0%,原油加工量195.73万吨,增长46.8%,石油沥青47.96万吨,增长61.3%,烧碱10.74万吨,增长27.1%,发电量36.92亿千瓦时,增长40.2%。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产销率达99.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9.88亿元,同比增长28.2%;实现利润18.24亿元,同比增长20.0%;实现利税33.91亿元,同比增长21.6%;亏损面为13.6%,缩小1.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4.0%,保持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超常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投资总量跨上新台阶。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8.1亿元,增长25.7%,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67.42亿元,增长31.9%。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势迅猛,投资额39.14亿元,增长83.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8.36亿元,增长12.7%。

重大项目成为投资主体。2002年全市确定了重点建设项目30个,项目总投资152亿元,计划当年投资3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0.8亿元;2002年全市计划投资过千万元的大项目165个,其中过亿元的34个,投资完成额5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32个,完成投资额47亿元,占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额的70%,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共15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42亿元,增长124.5%,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16亿元,增长120.3%,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1.4%;销售商品房22.20万平方米,增长110.4%,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8.32万平方米,增长3.2倍;实际商品房销售额2.20亿元,增长82.3%,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62亿元,增长3.1倍。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91个,实现增加值7.96亿元,增长10.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3万元/人,增长14.7%;实现利税1.6亿元,增长8.1%。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全市纳入政府质量监督的工程693个,建筑面积60.01万平方米,总造价3.97亿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到36%;全市有15个工程被评为省优,4个获得“泰山杯”奖,67个工程被评为“2002年无质量通病住宅工程”。全年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推行面达100%。

五、国内贸易

2002年,我市消费品市场宏观运行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购买水平进一步提高,商业企业充分利用假日经济做好开拓消费品市场的文章,市场商品销售保持了较快增长趋势。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3.04亿元,增长13.8%。城镇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县及县以上城镇零售额38.69亿元,增长15.2%;县以下农村零售额24.35亿元,增长11.7%,城镇零售额增长快于农村3.5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5.57亿元,增长14.0%,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0.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72.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02亿元,增长18.9%,增幅继续居各行业之首,拉动零售总额增长2.02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11.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呈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增速放慢,实现零售额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市场份额由上年的19.9%下降为18.1%;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42.85亿元,增长19.8%,市场份额由上年的64.6%提高到68.0%;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增长1.8%。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抢抓入世机遇,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坚持“三外一齐抓,重点抓外资,以外资带外贸、促外经”的工作方针,突出招商引资主题,狠抓进出口贸易,全市外经贸工作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据海关统计,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76927万美元,增长59.1%。其中,出口总额45815万美元,增长34.3%;进口总额31112万美元,增长118.5%。

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骨干企业进出口发展势头猛,拉动作用强,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30家,其中过亿美元的1家,过千万美元的3家。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亚洲市场、尤其是东亚市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北美市场出口增速加快。加工贸易逐步回升,进口增速加快。全年加工贸易出口2.24亿美元,占出口的比重由年初不足30%回升到49%。一般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口同步增长,全年进口增幅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实现了大进大出、以进促出的良好局面。

利用外资增势迅猛。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43个,增长38.7%;合同利用外资2.44亿美元,增长5.3倍;实际利用外资6658万美元,增长37.8%。

利用外资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利用外资大项目增多,43个项目平均合同利用外资额达到568万美元,首次超过500万美元,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0个;引进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纺织项目,填补了我市无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的空白。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及基础建设稳步发展。全年交通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84亿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029.8公里(不含乡村路457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2.6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619万人,周转量14333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65万吨,周转量148360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2亿元,增长11.4%。电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32亿元,增长15.2%。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84万线,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1.6万户,达到61.40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16.92线/百人;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公话达2279部;宽带用户新增3030户,达到3538户;互联网注册拨号用户突破3万户。移动通讯增长迅猛,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3.73万户,增长46.1%。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8.8部/百人。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平衡。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30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3.0%。其中增值税(25%部分)增长26.6%,营业税增长27.7%,企业所得税增长9.3%,个人所得税增长19.8%。

扎实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初步规范了农村分配关系,全年实现农业税1.67亿元,农民平均减负率23.9%。财政支出23.95亿元,增长21.5%。按现行财政体制,全市连续11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采购规模逐步扩大,全年实现政府采购额1.13亿元,节支率14.4%。

税收收入持续增长。全年税收总收入25.07亿元。其中,国税收入15.14亿元,增长24.8%;地税收入9.93亿元,增长10.3%。两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提高0.5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运行良好。各项存款大幅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9.15亿元,比年初增加37.67亿元,增长18.7%。其中,企业存款44.46亿元,比年初增加8.87亿元,增长2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93亿元,比年初增加18.84亿元,增长12.7%,人均储蓄达到4588元,比上年增加405元。贷款总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并突破200亿大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1.38亿元,比年初增加44.12亿元,增长28.1%,增幅首次高于存款,为改革开放以来贷款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7.24亿元,增长22.1%;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7.51亿元,增长92.3%;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17.52亿元,比年初增加8.59亿元,增长96.2%,成为金融信贷业务发展的新亮点。

努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支持滨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2002年,通过举办“滨州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区建设资金签约仪式”和“建设信用滨州暨山东省金融系统滨州银企合作项目洽谈会”,增进了银企间的了解与合作,至年底,两项活动共落实到位资金45.79亿元。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与有银行陈欠贷款但发展前景广阔的5家企业结成盘活资金联合体,走出了一条银企合作,互惠互赢的新路子。

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61亿元,增长34.9%;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46亿元,增长8.5%;人身险收入4.15亿元,增长47.6%。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01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支付赔款0.81亿元,赔付率为55.7%;人身险业务赔付和给付保险金0.19亿元,赔付率为4.6%,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75项(国家级22项、省级53项),到位资金8862万元。安排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8项,补助经费525万元,平均单项投资18.7万元。有1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省以上奖励,227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奖励。成功组织了全市首届“科技活动周”,举办了全市知识产权报告会,全年申请专利108件(累积达1127件),有2人获“山东省新世纪巾帼发明家(者)”荣誉称号(全省30名),有两家企业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

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服务扎实有效。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上项目177项,项目总投资6.6亿元,新增产值10.8亿元,利税2.4亿元,创汇2171万美元,增加农业新品种28个,开发工业新产品32个,投入技术转让费1330万元,引进各类科技成果214项。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各类科技人才459人,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150个。农业科技服务取得新进展,全年办理各类电话接询、来人来访16418人次,解答各类技术难题21152个,编发宣传资料40万份,举办专题讲座346次、培训班416期,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215次,现场指导1130次,受益人数37929人。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心)11处,确定科技下乡联系点81个,实施优质示范工程9处,组织农业科技攻关与示范项目97项,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280个,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2家,累计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36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5%,较年初增长2.99个百分点。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质监系统查处制假售假案件916起,检查产(商)品货值2230万元,端掉制假售假窝点96个。全年共检查企业1602家,合格1427家,合格率89.1%;检查产品1865批次,合格1684批次,合格率90.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8.7和8.5个百分点。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等四家企业获得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山东良友油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佳嘉信”牌色拉油被批准为国家级质量免检产品,有14家企业的19个产品被批准为省质量免检产品;沾化冬枣被批准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填补了我市无国家级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无国家级质量免检产品和无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空白。全市9家5类食品生产企业率先获得全国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全市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达116家,比上年增长50%,其中,民营企业占60%。全市建立了127家定量包装产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50家企业办理了定量包装合格证,46家眼镜经销企业建立了计量管理体系。有11个产品使用采标标志,采标产品累计达122个。全年共普查锅容管特设备使用单位1474家,各种设备4386台(辆),查封、拆除、报废设备89台,下达各类《安全监察意见书》339份。

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继新一代天气雷达落成并投入业务运行之后,2002年,气象网络与可视化会商系统建成并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实现了天气会商从“结论性会商”向面对面“预报思路性会商”的转变;全市气象自动站建设任务顺利实施,惠民县的气象自动站建设在全省验收中名列第一;年内研制开发了短时天气预警系统,并在“121”电话公开发布;短时灾害性天气、短信息警报系统已建立开通,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防灾减灾工作取得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年共组织增雨消雹外场作业55次,增加雨量9943万立方,消雹防护面积4656平方公里,减少雹灾损失约1.46亿元。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滨州职业学院已建成招生,滨州学院建设也全面启动,两个学院已投入建校资金3.2亿元,学校建设实现了“深圳速度”。滨州学院的建设,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2002年,普通高校3所,招收本专科生5043人,在校生11828人,比上年增加4160人。普通高中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普通高中22所,招生18310人,增长33.9%,在校生44038人,增长24.5%。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9所(其中成人中专10所),招生10615人,在校生27261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8.2%。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五四”学制改为“六三”学制,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752所,招生40213人,在校生255311人;初中164所,招生30035人,在校生20409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在校生巩固率99.88%,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9.64%,在校生巩固率99.71%。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39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幼儿园540所,在园幼儿69328人。成人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778人,在校生5195人;成人中等学校招生1771人,在校生3545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61.35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60.98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25699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0985人,其中专任教师32915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73%、99.06%和80.3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达72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物处、文管所8个。全市共有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节目套数7套,平均每日播出时间50小时25分,电视节目套数3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45小时,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5%。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5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6个;病床床位76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337张;卫生技术人员10338人,其中:医生4545人,护师、护士3285人。全市共有村卫生室3840处。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在十四届亚运会上,王青青勇夺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金牌,实现了滨州亚运金牌零的突破。在全省第20届运动会上,滨州体育代表团夺得金牌35.22枚,超过上届2枚,荣获的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全省第十位。博兴县和博兴县陈户镇分别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月”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国亿万农民健身乡镇”光荣称号。在四年一次的全省体育系统群先评选中,无棣县体育局和邹平县体育中学荣获“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有3人荣获“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全年体育彩票销售总额突破1600万元,体育设施跨入全省先进行列,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综合训练大楼、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综合训练馆和一座带标准草坪及塑胶跑道的田径场已投入使用。由市委领导亲自题名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已列入新城规划。全年共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8名。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6.78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新增城市道路3.3万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7.9公顷,城市建成区扩展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0.3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9.2分贝,均达到指标要求。

污染控制力度加大。6家企业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和7家企业的污染物全面达标工程全部通过市、县(区)环保部门的验收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有4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计,5家单位建立了ISO1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按省政府规定关停了2家2万吨以下造纸企业的麦草制浆生产线。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城市污水处理率由原来的零达到40.8%,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50.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2%。

环境管理不断加强。全市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合格执行率均达到100%。排污费征收率100%,排污费解缴做到了按时足额,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达到98%以上。认真办理人大、政协环保建议、提案,办理率、满意率均达到100%。来信来访处理率达到100%,公众对市辖区环境满意率达到83%。

“六河水变清工程”全面实施,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前期工作在我市率先启动。

十二、物价和人民生活

市场物价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0.5%。分商品类别看,食品类上涨0.9%,烟酒及用品上涨0.8%,衣着上涨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0.8%,交通和通讯下降3.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6%,居住上涨4.5%。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1%,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下降5.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6%,房地产租赁价格上涨2.2%,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1.1%。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73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工薪收入6705元,增长7.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247元,增长7.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790元,增长5.4%;衣着消费支出663元,下降6.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49元,增长11.0%;交通和通讯支出501元,增长11.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013元,增长12.6%。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1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4台、电冰箱87台、洗衣机93台、照相机56架、摩托车55辆、空调器51台、家用电脑17台、淋浴热水器81台、移动电话93部。

农民生活逐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比上年增长2.9%。生活消费支出1959元,增长17.0%。全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6.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60台、电冰箱10台、洗衣机19台、摩托车42辆、固定电话64部、移动电话12部、电风扇178台。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与就业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87‰,死亡率6.20‰,自然增长率4.67‰。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64.79万人,增加1.84万人。

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全年筹集下岗职工生活保障资金1218.8万元,进中心签协议的下岗职工全部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且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年末企业离退休人员2.55万人,全年支付离退休金1.94亿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

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年末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3.2万人,缴纳养老保险金1.77亿元,收缴率达到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万人,交纳养老保险金1.8亿元,年末离退休人员1.25万人,全年支付离退休金1.74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万人,基金积累9570万元,领取养老保险金人数7300人,累计发放377万元。

失业保险作用增强。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8万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到6694人,失业保险金支出1142.4万元,失业保险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主要保障形式。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至年末,全市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突破15万人。以基本医疗制度为主,全市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人数8.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社会统筹人数9.3万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23.17万人,比上年增加0.70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433元,增长8.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79人,登记失业率为3.32%。劳动保障部门开办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8家,社会开办的中介机构24家。全年通过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的达到54569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41236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实施了工资指导线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由原来的280元提高到310元。4户企业实行了年薪制。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城乡低保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41538人。其中:城镇19384人,农村22154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农村敬老院)111个,床位4357张,收养4026人。社会福利企业71个,安置残疾人员990人。

注:

1.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