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德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0:56:29 来源:德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3次

德州市统计局

(2003年1月24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树更大目标,鼓更大干劲,努力实现超常发展、跨越前进”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6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46.5亿元,增长13.2%。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为20.2:48:31.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96元,比上年增加924元。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为130.08,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33.38,分别比上年提高6.86和5.95个百分点;反映全市企业综合生产总量和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景气指数为125.48和113.16,分别比上年提高15.07和6.2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通过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狠抓服务机制创新,突出园区建设等措施,努力推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2002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10.58万户、47.76万人和77.3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93.8亿元,同比增长43.3%,上缴税金13.52亿元,同比增长32.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9.7%。

园区经济健康发展。全市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各类园区77处,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齐河黄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有5个工业园区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区,有7个被省中小企业办和建设厅批准为省级民营经济示范区。至2002年底,11个县级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87平方公里,累计入园项目978个,当年新增项目260个,入园项目累计投资额157.9亿元,其中本年新增入园项目投资额78.6亿元。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工业总量小、大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少;服务业层次低,财政增收节支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

二、农业

2002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克服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2.59亿元,增长3%,其中农业增长1.7%,林业减24.6%,牧业增长8.2%,渔业减5.6%,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为71.2:0.3:26.2:2.3。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粮饲兼用、高油高蛋白玉米220万亩,无公害蔬菜达到40万亩,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31.84万亩,粮食总产317.38万吨,减7.9%,单产381.5公斤,减9.3%,其中秋粮总产160.21万吨,减9.4%,单产387.2公斤,减13.8%;棉花播种面积232.25万亩,减47.74万亩,棉花总产17.9万吨,单产77.1公斤,分别减21.5%和5.3%;蔬菜种植面积274.17万亩,总产732.18万吨,增长10.4%;瓜类种植面积48.86万亩,总产146.53万吨,增长23.8%;全市水果总产量62.85万吨,减7.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1.82万亩,减6.2万亩,总产7.89万吨,减18.2%。

林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造林面积0.65万公顷,植树1097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7.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17%。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受畜产品价格回升,畜牧业生产效益稳定等因素的拉动,全市畜牧业生产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

水产品生产稳定提高。全年水库养殖面积666公顷。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1.65万公顷,增长1.49%;淡水水产品产量6.98万吨,增长3.1%。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818.3万千瓦,增长5.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6.1万千瓦,增长6.2%;农用拖拉机17.7万台,增长4.7%;联合收割机达0.2万台,增长38.1%;农用汽车4668辆,增长0.1%。农村用电量5.7亿千瓦小时,增长17.5%;塑料薄膜使用量3.3万吨,增长86.7%;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6.8万吨,减1.4%。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4.25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50.09万公顷,增长6.8%;配套机电井8.25万眼,增长8.1%;有效灌溉面积44.51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0.07万公顷。年末,全市7602个村通汽车;通电话村8323个;自来水受益村3196个。

三、工业

全市继续把发展工业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关键环节,努力构筑大工业体系。工业增长稳定均衡,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高新产品产值比重上升,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862家,比上年增加105家,资产合计达到415.3亿元,比上年增加61.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9.66亿元,增长19.61%。其中国有工业完成24.62亿元,增长14.59%;集体工业完成16.16亿元,增长12.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25.07亿元,增长18.60%;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26.10亿元,增长49.99%。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73.45亿元和58.36亿元,分别增长24.59%和19.61%,轻工业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4.9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40.61亿千瓦时,增长12.1%。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3.6亿元,增长30.1%,实现利税52.9亿元,利润29.9亿元,分别增长21.9%和21.5%。亏损面为4.4%,比上年减少0.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36亿元,减少24.1%。产成品存货18.6亿元,增长10.3%,应收帐款净值平均余额21.1亿元,增长4.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4%,增长2.14个百分点,在七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14%,与去年同期持平;资本保值增值率123.2%,减少10.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7%,下降0.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5%,减少0.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85次,加快0.3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5万元/人,增长11.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4家,其中有4家企业利税过亿元。

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58%,比上年降低0.26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98.91%,降低1.83个百分点;重工业98.07%,降低0.53个百分点。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99.93%,提高0.15个百分点;集体工业100.16%,降低9.18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99.52%,提高1.54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工业98.13%,降低0.29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高新技术行业的贡献份额加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96亿元,增长2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23%,比上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在市重点调度的十六种产品中,较去年同期增长的有十四种,增长较大的有:机制纸72.00万吨,增长45.77%;发电量92.32亿千瓦时,增长29.80%;纱15.33万吨,增长29.73%;小型拖拉机12317台,增长25.54%;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产品是:卷烟(-7.32%)和平板玻璃(-3.11%)。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初步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26亿元,增长21.7%。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121.27亿元,增长21.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5.26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0.48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11.36亿元,分别增长20.6%、56.6%和24.4%。投资方向更趋合理,在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6亿元,减少59%;第二产业完成66.83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完成54.28亿元,增长38.3%。

一批影响重大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51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51.6亿元。华能电厂三期、齐河十五万吨造纸、齐河旺旺食品、德棉集团特宽幅交织色制面料进口替代、乐陵10万只高织棉纱、夏津4万吨轻量涂布纸生产线及三条1760纸机生产线等27个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禹城福田万吨级高纯玉米糖醇等8个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华能恒升5万千瓦热电联产等5个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投资14亿元的恒升大氮肥等一批重量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所有这些项目都将对德州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企业上市工作实现新突破。6月20日,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亿元,结束了我市没有上市公司的历史;成功举办了全省金融系统德州民营企业重点项目洽谈会,共签订银企合作协议、意向162项,签约金额98.9亿元。

建筑业生产发展平稳,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全市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120个,完成施工产值2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建筑工程21.55亿元,增长2.13%;竣工产值17.05亿元,增长4.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2.4万平方米。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6469元/人,增长7.21%。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运输能力提高。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3822.4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比上年增长4.37%,其中汽车专用公路142.7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36.9公里/百平方公里,38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178个。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1523万人,增长12%;客运周转量89103万人公里,增长9%;完成货运量1717万吨,货运周转量12.4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7%。

电信业务发展迅猛,新兴业务增势强劲。邮电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增加,综合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9亿元,增长16.89%;计费函件3719.65万件,增长26%;包裹30.43万件,减少15.06%。固定电话业务总量5.18亿元,增长10.04%;移动电话业务总量11.98亿元,增长34.3%。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38.1万门,增长5.83%;农话交换机容量76.13万门,增长5.35%。市话用户净增4.54万户,达到33.49万户,增长15.67%;农话用户净增3.4万户,达到56.76万户,增长6.35%。电话普及率达到16.7部/百人。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4.96万户,增长24.4%。信息多媒体业务发展较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72万户,增长17.4%。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接待国内外游客185.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9%。

六、国内贸易

流通企业及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我市围绕建设商贸名城这一目标,拓宽流通渠道,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培植骨干流通企业。2002年德州商贸开发区顺利启动;全市34户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3亿元,增长13.3%,其中:德百、黑马、扒鸡、龙马金建、古贝春、环宇6家企业进入了全省流通行业重点企业行列;28处重点市场及6大市场区档次提升、规模扩大,“中国武城辣椒城”投入运营,鲁北木材市场及神马物贸集团木材市场被评为“中国木材明星市场”,庆云商品城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批发市场。目前,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772处,比上年增加27处,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87处,比上年增加20处。全市十大商品流通部门(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71亿元,增长15.4%,实现利税3.9亿元,增长30.7%。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51亿元,增长31%。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5亿元,增长11.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城市市场继续好于农村市场,城市零售额达88.38亿元,增长12.1%;农村零售额达64.37亿元,增长11.5%,城市零售额增幅高于农村0.6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01亿元,下降3.7%;个体经济99.19亿元,增长14.4%;私营经济11.04亿元,增长19.5%;其他经济25.51亿元,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8.24亿元,增长13%;餐饮业13.3亿元,增长13.5%;制造业15.8亿元,增长4.2%;其他行业31.21亿元,增长7.3%。

七、对外经贸及合作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882个,实际到位资金80.3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99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01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经贸洽谈会,合同引进内外资分别为67亿元和7.4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3985万美元,增长41%,其中出口24302万美元,增长45.8%;进口9683万美元,增长30.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营业额10461万美元,增长144.7%,外派劳务人员3804人,增长107%。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33.1亿元,增长8.28%。地方财政收入19.4亿元,增长26.43%。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入1.9亿元,增长10.2%;营业税收入2.02亿元,增长2.66%;企业所得税收入1.93亿元,下降7.7%;行政性收费3.3亿元,下降8.7%。在财政支出上,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加强支出管理,体现了保稳定、保改革、保重点的总体要求。全市财政支出31.3亿元,增长13.96%。其中企业挖潜改造2.1亿元,增长2.28%;支农生产2.2亿元,增长0.64%;行政管理费4.45亿元,增长16.41%;教育事业费7.1亿元,增长17.7%。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全市有9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其中7个县市区过1.5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49.4亿元,比年初增加53.25亿元,比上年多增7.5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3亿元,比年初增加16.82亿元,比上年多增7.98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91亿元,比年初增加24.26亿元,比上年少增5.8亿元。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289.04亿元,比年初增加39.89亿元,比上年多增7.49亿元。其中商业贷款94.68亿元,比年初增加8.46亿元;工业贷款37.65亿元,比年初增加7.0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6.56亿元,比年初增加0.48亿元;农业贷款45.96亿元,比年初增加11.25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2.41亿元,比年初增加0.68亿元;其他短期贷款28.27亿元,比年初增加6.5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23亿元,比上年少增1.82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6.77亿元。现金投放量增加,全年现金收入1302.99亿元,现金支出1330.28亿元,货币净投放27.3亿元。

证券市场健康运行。年末,全市有证券经营机构2处,股民4.12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1.01亿元,年交易额24.96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有1318家企业参加财产保险;3.17万户居民参加家庭财产保险;184.54万人参加人身保险;全市全年承保金额584.3亿元,保费收入6.9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8亿元,增长9%;人身险保费收入5.3亿元,增长63.6%。全年共处理赔付案件5.88万件,增长17.4%;支付赔款1.68亿元,增长36.6%。其中财产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1.3万件,支付赔款1.3亿元,财产保险赔付率77.4%;人身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4.58万件,支付赔款0.38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2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7项,国内领先水平77项,国内先进水平29项。实现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7项;经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71件,增长0.5%;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69项,全年签订技术贸易合同1206件,完成技术贸易合同额1.7亿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智力成果3项,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8项。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623个,增加13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当年招生5162人,在校生10713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当年招生6095人,在校生13553人;普通中学266所,在校生36.37万人;职业中学17所,在校生0.86万人;小学1452所,在校生40.71万人;幼儿园、学前班1178处,在园、班儿童5.1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15%,毕业生升学率98.87%。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484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2795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1361人。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家,全年演出1099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文化站101个;公共图书馆10处,藏书66.6万卷(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功率12千瓦;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调频发射功率1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广播播出节目套数10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97小时35分,比上年减少2小时55分钟;电视节目套数3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40小时40分,比上年增加3小时45分。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5.57万户,比上年增加9.23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57%。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3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79处,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21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168人。其中医生7540人,获得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5165人,护师2776人,护士670人。拥有医疗床位8862张。全年举行大型义诊138次,诊疗65万人次。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年内全市承办了1项国家级比赛,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26.72枚金牌、23枚银牌、33枚铜牌,进入4—8名的有99人。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公用设施继续完善。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城市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421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820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1210万立方米,增长11%,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90吨,增长7.9%;年末已有30.6万城市人口用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增长15%;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17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0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82.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48公顷;城市道路长度280.6公里,面积458.4万平方米;公交营运车辆180辆,增长25.9%,年客运量730万人次,增长1.7%。

环境保护措施得力,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我市继续加强对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成果,全年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0个。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4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3.04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8.9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8.3万吨;废气中烟尘排放量3.07万吨,其中工业废气中烟尘排放量2.3万吨。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92%,工业废气处理率100%。

十一、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温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其中居住、食品、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分别上升16.7%、1.3%和1.6%;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下降2.1%、3.1%、3.2%、1.4%和1.7%。

工业品价格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8.81%,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99.75%。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54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农业人口424.85万人,增长0.11%;非农业人口118.75万人,增长3.22%。全年出生人口6.4万人,出生率11.82‰;死亡人口2.98万人,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6.32‰。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工资水平稳步提高。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32.22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93亿元,增长3.37%;职工平均工资7636元,增长9.3%。再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全年设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43处,全年城镇安置就业3.52万人,安置下岗失业职工0.78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1.07万人次。全年向市外输出劳务10.8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7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4.44元,增长17.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790.64元,增长7.9%。其中食品支出1641.12元,增长12.9%;衣着支出642.96元,增长16.5%;交通和通讯支出431.28元,增长16.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735元,增长2%;居住支出471.24元,增长10.9%;医疗保健支出277.2元,增长4.6%。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5.2平方米,增长7.3%。

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35元,比上年增加133元,增5.1%。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442元,增长14.8%。其中食品支出639元,增长10.6%;衣着支出92元,增长10.2%,居住支出263元,增长11.9%;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36元,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2平方米,增长0.1%。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工作稳步发展。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城乡居民保障对象达5.57万人,比上年增长32%;保障支出金额1464.8万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支出粮食481万斤,比上年增长126%。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9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额2.46亿元,收缴率95%;享受养老保险企业离退休人员4.6万人,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3.0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5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缴额2039万元,享受失业保险人数8326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498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2万人;收缴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金7453万元,支付医疗保险费5832万元。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床位332张,共有社会福利企业45家,安置残疾人员465人。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字为快报数字或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字为公安部门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