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工作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投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外借辐射力,内构新格局,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4.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748元,比上年增加854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为26.1:42.8:31.1,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上升1.5和0.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市乡及乡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达2171家,改制面为99.4%。部分骨干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8家,有限责任公司424家,股份合作制403家,出售拍卖927家。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加大。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德棉股份公司、山东猛士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成立,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资源培植,为企业上市打下良好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共有17.17万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收缴率75.8%,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市级医疗保险改革启动,下岗失业摬⒐鞌试点顺利展开,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乡镇73个,调整全并后,街道办事处为11个,乡镇为114个,其中镇为77个。继续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向商品化,市场化转变,全年销售住房面积26.98万平方米,其中销售给个人26.38万平方米。
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增势。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推动了民营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年末,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25.34万户,吸纳从业人员100.31万人,注册资金69.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19.4%和19.8%,上交税金8.68亿元,增长27.9%,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52.7%。私营企业发展迅速,私营企业户数9132户,从业16.66万人,注册资金32.59亿元,分别增长18.6%、12.5%和21.2%。上交税金3.67亿元,增长42.5%。
当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增效的基础不很稳固,工业腿短的现象仍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融资渠道窄,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增长乏力,粮食减产,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二、农业
全市坚持产业调新、产品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压粮扩菜、兴牧增棉,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农业增长6.4%,林业增长5.1%,牧业增长2.1%,渔业增长2.2%,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为75.5:1.1:21.3:2.1。
农作物种植结构明显优化。
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棉花、蔬菜、油料等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89.15万亩,减少157.35万亩,粮食总产340万吨,减少21.6%,单产378公斤,减少7.8%,其中秋粮总产170.2万吨,单产430公斤,分别减少20.3%和0.2%。棉花播种面积204.15万亩,增加119.85万亩,棉花总产16.4万吨,单产80公斤,分别增长1.4倍和1.3倍。蔬菜、瓜类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分别达到305.22和46.22万亩,分别增加83.77和3.22万亩,蔬菜总产625.2万吨,增长10.9%,瓜类总产97.4万吨,减少4.2%。全市水果总产量72.5万吨,增长5.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6万亩,增加5.68万亩,总产8.6万吨,增长26.5%,。全市新增冬暖式大棚22.9万个,食用菌棚6.6万个,新建、扩建科技园区50多个,使全市各类科技园区达到了252处。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0.77万公顷,植树1383万株;幼林抚育面积1.65万公顷,育苗面积0.13万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0.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6%。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受部分畜产品价格回升影响,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农民实现粮食转化,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渔业稳定增长。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1.45万公顷,淡水鱼产量6.0万吨,分别增长1.3%和0.2%。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7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1.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2.5万台,增长19.0%;联合收割机1174台,增长30.4%;农用汽车3909辆,增长1.0%。农村用电量5.8亿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8.4万吨,减少4.3%;塑料薄膜使用量1.6万吨,增长11.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5.92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45.4万公顷,减少2.6%;配套机电井7.38万眼,增长4.6%;有效灌溉面积44.5万公顷,减少0.3%;旱涝保收面积31.4万公顷,增长3.4%。年末,全市通电的农户数114.8万户,比重达99.5%;7675个村通汽车,比重由上年的90.1%上升到92.1%;通电话的村数8321个,比重由99.2%上升到99.9%;自来水受益村数2619个,比重由24.9%上升到31.4%。
三、工业
全市不断强化工业首位意识,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管理,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显著提高,速度、结构、效益协调性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8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21.43亿元,增长7.2%;集体工业完成17.78亿元,增长37.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19.41亿元,增长19.4%;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15.36亿元,增长45.2%。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4.81和40.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5%和10.3%,轻工业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28.2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有增加。摿霭偻蚬こ虜及重点考核的20种产品中,有15种比上年增长。增幅较大的有:刹车片242万套,增长135.0%;食用植物油16万吨,增长128.9%;白酒3.11万吨,增长47.9%;造纸36.61万吨,增长38.1%;金属切削机床1460台,增长37.7%;太阳能热水器9.7万台(套),增长24.0%;纱10.12万吨,增长22.0%;化肥(折纯)45.96万吨,增长19.4%。比上年下降的有小型拖拉机、炼油,化学农药、回扫变压器和平板玻璃,分别下降45.2%、27.7%、19.1%、16.7%和8.5%。
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9.38%,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99.37%,提高1.44个百分点;重工业99.41%,提高1.51个百分点。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100.45%,提高2.38个百分点;集体工业99.97%,提高2.7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99.79%,下降0.72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工业97.5%,提高1.1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7.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利税35.77亿元,利润21.22亿元,分别增长38.1%和42.7%。亏损面为7.87%,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49亿元,减少25.3%。产成品存货13.25亿元,增长5.95%,应收帐款净值平均余额17.71亿元,下降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12%,提高17.9个百分点,在七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15.02%,提高2.1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6.42%,提高19.5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9.97%,下降3.2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9.79%,提高1.1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25次,加快0.2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49万元/人,增长15.4%。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各级进一步强化大投入意识,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提高投资效益,全市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初步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亿元,增长20.9%。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76.9亿元,增长13.9%。其中基建投资34.0亿元,减少4%;更改投资23.5亿元,增长34.6%;房地产开发投资5.1亿元,增长8.5%。在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亿元,减少76.0%;第二产业完成36.0亿元,减少5.2%;第三产业完成40.6亿元,增长20.8%。重点工程施工进展顺利。撌罂缡兰凸こ虜完成投资60亿元。农网改造,110KV市中变电站,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省道314线德州宁津段、国道104线德州棗桑园段拓宽,德州天然气二期,天衢西路和北园路改造,禹城热电厂扩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已经或基本竣工;华能德州电厂三期,德棉集团替代进口技术改造、光大电力集团10万吨玉米深加工、德州污水处理厂、市区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度加快,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提高。全市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119个,完成施工产值2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建筑工程20.91亿元,增长12.0%;全员劳动生产率48908元/人,增长44.1%。竣工产值17.11亿元,增长47.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5万平方米。出省施工人数4287人,出国施工人数103人,分别实现产值25.6万元和16万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加快,整体服务水平提高,为经济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运输能力提高。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竣工,国、省道新改建工程完成路基工程80.1公里,路面工程123.2公里,完成投资2亿元。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6326.2公里,比上年增长5.9%,其中汽车专用公路217.5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61.2公里/百平方公里,33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7241个。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1208万人,客运周转量70675万人公里,两项均比上年增长6.0%;完成货运量1570万吨,货运周转量12393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44%。
邮政、电信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邮电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增加,综合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63亿元,比上年增长67.5%。计费函件1637.78万件,包裹24.23万件,比上年增长3.0%。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33.1万门,比上年增长22.6%;农话交换机容量51.86万门,增长128.2%。市话用户净增5.39万户,达到23.52万户,增长29.7%;农话用户净增18.36万户,达到36.80万户,增长99.6%。电话普及率达到11.26部/百人。年末,全市无线寻呼用户13.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62万户。信息多媒体业务发展较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2.16万户,比上年增长3.65倍。
六、国内贸易
市场建设卓有成效。全市共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市场183处,新增投入22.3亿元,新增建设面积317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720处,比上年增加20处,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52处,比上年增加12处。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08.82亿元,比上年增长34.5%。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22.79亿元,增长10.9%。从城乡市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0.74亿元,增长10.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2.05亿元,增长11.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8亿元。增长3.6%;个体经济77.09亿元,增长12.9%;私营经济8.14亿元,增长12.7%;其他经济20.76亿元,增长15.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1.9%,餐饮业增长9.6%,制造业增长10.1%,其他行业增长8.3%。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销售额为38.7亿元,与上年持平。
七、对外经贸及合作
对外经贸势头良好。以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培植出口主导产品,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初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德州海关开关运营,对外开放的服务进一步健全。全年对外贸易保持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9838万美元,增长808%,其中出口12594万美元,增长45.2%;进口7244万美元,增长215.8%。利用外资增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6932万美元,增长32.0%;实际利用外资3683万美元,增长13.0%。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额60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2%,外派劳务人员1205人,增长27.5%。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经贸洽谈会,共签订投资项目合同223项,引进资金合同额41.5亿元。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建设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新增基础设施投资1.98亿元;入区项目51家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全年接待国外旅游、参观、访问和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人员2000人次;派遣出国考察、培训学习、开展经贸活动等团组113批,人员226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2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地方财政收入16.46亿元,增长20.6%,财政支出22.21亿元,增长14.6%。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1.5亿元,减少3.2%;营业税收1.69亿元,增长7.2%;企业所得税3.5亿元,增长23.2%;行政性收费2.94亿元,增长105.7%。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体现了保稳定、保改革、保重点的总体要求。在全年财政支出中,企业挖潜改造0.99亿元,增长72.9%;支农生产1.52亿元,增长51.2%;行政管理费3.51亿元,增长11.1%;教育事业费5.26亿元,增长11.5%。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全市又有3个县跨入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县行列,过亿元县市区达到9个。
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款、贷款稳步增长,现金投放增多,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0.59亿元,比年初增加24.2亿元。从存款构成看,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0.59亿元;比年初增加17.79亿元;人均储蓄3744元,比年初增加303元。企业存款40.33亿元,比年初增加5.9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4.37亿元,比年初增加25.31亿元。其中商业贷款91.34亿元,比年初减少5.06亿元;工业贷款29.6亿元,比年初减少1.88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6.29亿元,比年初增加3.97亿元;农业贷款24.44亿元,比年初增加2.23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1.23亿元,比年初增加0.42亿元;其他短期贷款23.44亿元,比年初增加6.86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1.01亿元,比年初增加6.23亿元;中长期贷款21.7亿元,比年初增加3.42亿元。现金投放量增加,全年现金收入924.85亿元,现金支出944.01亿元,货币净投放20.31亿元。
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证券经营机构1处,股民3.69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1.87亿元,年交易额44.34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有1562家企业参加财产保险;4.02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119.9万人参加了人身保险,全市全年承保金额260.44亿元。保费收入3.42亿元,增长1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8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97亿元。全年共处理赔付案件4.88万件,支付赔款1.23亿元,其中财产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1.1万件,支付赔款0.76亿元。人身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3.8万件,支付赔款0.47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有所提高。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5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7项,国内领先水平50项。实现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8项,经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2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43件。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600个,比上年增加20个,从业人员5000人,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80份,合同金额1.55亿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提高。德州学院正式组建,当年招生2272人,在校生5149人,并完成了第一批本科专业招生计划。目前,全市拥有中等专业学校10所,当年招生0.42万人,在校生1.33万人;普通中学262所,在校生35.83万人;职业中学24所,在校生1.91万人;小学2574所,在校生50.6万人;幼儿园、学前班2532处,在园、班儿童7.32万人。儿童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4%;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587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2501人,特殊教育12所,在校生559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家,全年演出592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文化站119个;公共图书馆10处,藏书61.5万卷(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德州市广播电视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市广播、电视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3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1座。广播电台对国内广播节目套数3套,平均每日播出时间85小时10分;电视台电视节目套数3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64小时10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58%。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80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26处,卫生防疫站12处,妇幼卫生保健站11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5万人。其中医生7199人,获得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4358人,护师2548人,护士580人。拥有医疗床位8967张。全年举行大型义诊168次,诊疗53万人次,农村合作医疗享受人口覆盖率34.1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1项冠军,2项亚军;在全国比赛中获3项冠军,10项亚军,1项第3名,在省级比赛中共夺得35枚金牌、32枚银牌、39枚铜牌。我市水上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全国赛艇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共组织各类体育活动10余次,参加健身活动和体育比赛的人达5千余人次。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生活。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步入新层次。城市环境有了新的改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全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436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880万立方米。管道天然气新增用户1.1万户,天然气供气总量850万立方米,增长97.7%,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510吨。年末已有23.1万城市人口用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市区集中供热能力增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44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28.9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1.7%;城市道路长度221公里,面积250.7万平方米;市区公交营运车辆88辆,增长35.4%,年客运量701万人次,增长6.4%;出租汽车2361辆,增长9.2%。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我市重点加强了环境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施工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1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6593万元。本年竣工项目48个,新增设计处理能力:治理废水5.02万吨/日,治理废气72.06万标立米/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6958万吨,排放废水处理率达99.4%,废水排放达标率94.6%;工业废气排放量668.85亿标立方米,烟尘去除率97.0%,粉尘去除率86.3%;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8.4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6.5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4.4%。撊蠑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95亿元,增长90.9%;撊蠑综合利用产品利润0.27亿元,增长80.4%。
十一、市场物价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市场物价从持续了近两年的低谷徘徊中解脱出来,走上逐步回升的轨道,生产领域价格全面上扬,消费环节价格渐次上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其中,居住、服务项目、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8.5%、18.1%和0.3%。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工具类价格指数分别下降2.5%、0.2%、5.1%、6.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2.57%,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106.4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535.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15万人,减少0.73%;非农业人口109.58万人,增长7.49%。全年出生人口5.84万人,出生率10.94‰;死亡人口3.29万人,死亡率6.17‰;人口自然增长率4.77‰。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提高。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3.3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28亿元,比上年增长6.1%,职工平均工资6360元,增长11%。完善再就业机制,再就业率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安置就业3.6万人,全年新安置下岗失业职工1.2万人,有1.38万名职工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向市外输出劳务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7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4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13.52元,增长9.53%。人均消费性支出4218.17元,增长11.26%。其中食品、衣着、居住、交通及通讯支出分别为1438.63元、528.66元、307.98元和248.3元,分别增长2.31%、2.33%、6.02%和16.1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44.83元,增长53.9%;医疗保健200.18元,增长6.24%;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749.13元,增长12.84%,人均非消费性支出986.58元,减少31.15%。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3668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家庭经营收入3042元,增长1.7%;劳动者报酬收入478元,增长6.0%。人均总支出2402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生产费用支出861元,减少6.0%;生活消费支出1157元,增长0.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91元,增长6.0%。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9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定增长。
社会福利与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床位123张。共有社会福利企业47家。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城乡居民保障对象达2.88万人,保障支出金额521.3万元,粮食450.67万斤。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系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本公报所列部分数字为快报数字或初步统计数。
3、人口数字为公安部门统计数。 |